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胶州:“三大工程”提升城市文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03:33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胶州:“三大工程”提升城市文明
32个社区全部达到文明社区标准,“三让”测评名列青岛市郊五市首位,平民百姓中不断涌现出有名无名的道德楷模……无声无息中,胶州的城区文明和市民素质在逐步提升,这得益于该市今年开展的三项创建工程:文明城市单元创建工程、文明城市脉络创建工程和文明城市细胞创建工程。

  文明“单元”

  社区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文明是一座城市文明的缩影。

  走进胶州市白水泉居委会,小区道路干干净净,墙壁上没有小广告,文明宣传栏张贴着文明宣传画。据该居委会主任宿连红介绍,自居委会与胶州市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结成对子后,小区环境变了大样。

  今年3月,胶州市把城区32个社区与32个青岛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结成对子,共同实施文明城市单元创建工程,相继启动了卫生整治靓社区、文化道德进社区和便民服务在社区活动。由胶州市文明办、公用事业处牵头,对社区卫生环境每半月进行一次检查,专门治理小区脏乱差,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今年7-9月,由文明单位和居委会共同组织、排练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以消夏纳凉晚会等形式在社区演出,同时精选一批文艺节目,以“知荣明耻树新风”为主题在社区进行展演,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参与共建的32个文明单位将本单位的工作职能、业务范围和为民办事程序、相关政策法规,以明白纸、宣传橱窗等形式,向居民宣传,加强文明单位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双向交流。在前两年改善居委会办公条件的基础上,将共建重点向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健全便民制度方面延伸,指导各居委会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目前,胶州市32个社区全部达到文明社区标准,其中涌现出省级文明社区1个、青岛市级文明社区27个。

  文明“脉络”

  道路犹如城市的一条条“经脉”,道路文明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准。

  阳春三月,胶州市启动了文明城市脉络创建工程,主要包括文明示范街创建、城市文明交通“三让”和“我做文明行路人”主题活动。该市把文明示范街的创建范围由郑州路扩大到店铺林立、人流密集的苏州路、广州路和兰州路。市区五个办事处对照“文明示范街”的标准,统一整修沿街单位、门头店铺,改善了文明示范街的整体形象。在城市文明交通“三让”活动中,胶州市文明办联合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在市区苏州路、郑州路、广州路等道路,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修建了车辆停放棚10座,添置了100多处文明交通宣传标语、宣传标牌、宣传橱窗等,整个城市形成“人让车,车让人,车让车”的浓厚文明交通氛围。在“我做文明行路人”宣传教育活动中,设置200多处文明交通宣传标语、宣传标牌、宣传橱窗,印制了青少年交通安全普及读物,免费发放给全市中小学校的学生。

  此外,胶州投资1500余万元,给市区道路铺上了统一的地面砖,道路两旁栽种了名贵的法国梧桐、雪松、万年青等风景树,增设街头健身场所7处,修复街边小公园5处,新安装16座环保型公厕。

  今年9月,由青岛市文明委牵头举办的“我做文明行路人”主题宣传整治活动和30条文明交通“三让”示范路的活动中,胶州以83.9的高分获得五市组的第一名。

  文明“细胞”

  人是城市的 “细胞”,人的文明素质是城市文明水平的“风向标”。

  几年前,胶州在人民广场、新华书店等公共场所摆放了几十个由绢花扎成的“万花筒”花柱,不曾想,几天后“万花筒”变成了“半花筒”。胶州市因势利导,开展了一场由全市市民参与的“半花筒”大讨论活动。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变成了一场生动的公民道德教育大课堂。自此,每年的3月2日成了胶州的“文明日”,一年举办一个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向脏乱差宣战,向不文明告别”、“养成良好习惯,共建美好家园”……把文明播撒到每一个市民心中。

  从去年开始,胶州市决定每年7月举办“市民月”活动。今年胶州“市民月”活动主题是“我为胶州发展献计策”,收集到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1232条,有效建议580条,涉及到城市管理、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十大类,其中有25条建议被领导批示。

  今年7月,胶州成立了“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团,所到之处都引起了听众的共鸣,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一股股知荣明辱的文明风尚荡漾在胶州大地。从81岁老人梁志云二十多年里收养了 200多个残疾婴儿,到村妇韩守彩两次带公公出嫁,再到贾维敏由一个农民工成为建筑行业里的“大拿”……他们的故事或让人感动不已或催人泪下或让人敬佩。“现在生活好了,社会更需要有他们这样的‘偶像’来激励孩子的成长。”一位带着孩子来听报告的母亲如是说。

  11月23日,一位50多岁的女士来到胶州慈善总会,捐出了一万元。当工作人员希望她留下姓名时,她自称是“胶州市民”。自胶州举办“慈善一日捐”以来,越来越多的 “胶州市民”参与到慈善救助事业当中。

  本报记者 梁学勇

  通讯员 赵法文 雷冬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