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日月光案”揭示台企选择 当局“锁岛”政策受冲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08:21 中国台湾网

  美国凯雷集团决定全资收购台湾日月光半导体公司一案,在岛内引起的巨大震动余波并没有结束。此一收购案不仅显示台当局的管制政策压缩了岛内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台商不得不通过转换“外资”身份的模式突破台当局的政策封锁,而且所揭示更深层次的问题,对台湾经济的冲击与影响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台湾岛内企业的无奈选择

  “日月光收购案”是台湾经济环境变化与企业经营策略调整的一个缩影,是台湾当局政策管制下岛内企业的一种无奈选择,也是一种必然选择。

  日月光半导体公司是台湾一家知名上市公司,更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测公司,今年营业收入总额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可以说是一家经营绩效非常优异的企业。这样一个经营良好的企业,为何自愿让外商以每股新台币39元的较低价收购?必有企业的“难言之隐”。

  良禽择木栖。日月光公司这样做,实际上是台湾企业的一种无奈选择,也是“不愿留在岛内等死”,而又无法扩大在大陆投资布局下的必然选择。这从日月光公司董事长张虔生发出的感叹中可窥一二。在公司布局大陆受挫后,张虔生曾公开表示,“不准大家去(大陆),消极地强留企业在台等死,绝非一个好的政策。”他进一步强调“要打开门户,不然台湾会边缘化,(企业)会越做越小”。他与其他众多企业家发出要求政策开放呼声得不到回应,在大陆经济日益发展的趋势下,眼看竞争对手在大陆扩张与布局加快,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张虔生不得不采取转换“外资”身份的办法,为企业在大陆投资创造条件。可以说,“日月光收购案”不是一起简单的外商并购案,而是岛内企业在岛内经济与政策环境下,为了未来的发展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预示新一波企业撤台开始

  尽管台当局高层出于政治考虑,称赞“此案是肯定台湾实力”,“代表台湾经济体制好”,是“外资对台湾有信心”,企图为自己“拼经济”效果不彰辩护,但实际上台当局内心非常惧怕,担心引发新一波岛内企业甚至外商撤离台湾的出现。这是为何陈水扁与苏贞昌日前亲自拜访日月光公司董事长的原因所在。

  今年以来,不论是旺旺控股公司通过减资方式将岛内的母公司“子公司化”,多家台资企业在香港等海外上市,还是日月光自愿让外商收购,均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即在台当局“锁岛政策”下,不论是外商还是岛内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开始通过新的模式加快撤离台湾。日前欧洲商会发表的“白皮书”指出,今年有33家欧洲企业撤出台湾,加上去年的17家,两年合计达到50家,预计明年还有15家欧洲企业集体撤离台湾。而日月光收购案所彰显的意义就是岛内企业的“另类出走”,是企业新一波“撤离台湾”的表现。日前,台湾又传出世界知名的丹麦麦司克轮船公司决定明年缩减在高雄港的营运规模。种种迹象显示,台资与外资企业在持续加快撤离台湾,显然不是对台湾经济的肯定回答。

  大鳄借机吞购岛内企业

  由于台湾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台湾股市“股益本”偏低,外资看好收购台企业成本低与岛内企业急于赴大陆投资的心态,加快对台湾上市企业的收购,今年以来已完成或正在收购的企业已达10多家,收购金额不断创历史新高。凯雷公司除收购日月光公司外,还以476亿元新台币收购了东森科技媒体公司百分之百的股权。同时,外商捷普公司收购台湾知名电子公司绿点公司,而且还有多起外商收购台湾高科技企业的计划。外商不只收购电子企业与媒体公司,而且也大肆收购经营困难的台湾银行,除英国渣打银行全资收购新竹商业银行引起轰动外,还有多起岛内银行收购案正在进行。此一现象,不仅预示着“外资收购台湾时代”的到来,而且反映了台湾经济的衰落趋势。

  当局“锁岛”政策受冲击

  “日月光收购”发生后,各界争论或关注的焦点已不是收购案本身,而是对台当局管制政策的批判与要求开放的强烈呼声。

  现阶段,台当局对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有两个关键。一个是限制高端集成电路产业、大尺寸液晶面板产业与石化上游产业对大陆投资;二是对大企业赴大陆投资实施资产净值的投资上限制管制。这一“锁岛”管制政策就像一个紧箍咒,掐住了许多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的咽喉,无法扩大在大陆的布局,坐失发展良机,不得不通过新的方式尤其是转换“外资”身份方式,寻求到大陆发展的道路。因此,“日月光收购案”发生后,台当局对台商赴大陆投资的管制政策成为各方批判的对象,要求调整与开放逐渐成为岛内的主流声音。目前不仅国、亲两党提出多个开放方案,民进党“立法院”党团书记长陈景峻也提出,行政部门应针对外资并购以及投资大陆40%上限提出配套措施,避免引发企业出走潮。尽管台当局内部对是否进行政策调整意见不一,但在北高两市选举结束后,台“行政院”很快释放出开放的信息。也许“日月光收购案”成了冲破台当局“封锁政策”的带头者。

  事实上,不论台当局政策调整与否,在大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市场持续开放的情况下,在台湾经济趋于衰落与企业生存日益困难的情况下,岛内企业依然会不断冲破台当局政策封锁,赴大陆投资发展,这不是台当局的“封锁政策”所能完全阻挡的。过去20多年的历史经验亦证明了这一点。

  “收购案”后续效应值得关注

  “日月光收购案”对台湾经济的负面影响与后续效应值得关注。外资对台湾企业的并购不会停步,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台资企业通过此一方式或类似的“变换身份”模式,转战大陆布局。目前媒体报道的并收对象包括联电、联发科技、广达电脑与光宝科技等20多家企业,加上银行与证券公司等总计超过30家。其中,不仅受当局极力打压的联电公司在积极运作,而且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也公开欢迎外资有条件并购宏基集团。可以预期,如果台当局相关政策仍不做调整,以收购或与外商结合的方式进入大陆市场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可能让原不甚景气的台湾资本市场进一步萎缩。

  外资收购台湾企业的另一面是,台湾岛内上市公司纷纷“减资”与下市。今年以来,不少岛内企业不是纷纷减资,停止股票公开发行,就是下市下柜或计划下市,不仅显示企业不愿扩大投资,而且表明台湾资本市场正在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到今年10月底,台上市公司数为688家,较去年底减少3家,已连续两年负增长。与同期的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均有2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增长相比相差甚远,而且可能让台当局争取3年内有250家公司上市上柜的政策目标落空。有人甚至警告:未来“企业纷纷选择日月光模式出走,将是台湾资本市场崩盘的开始”。

  同时,企业以种种方式出走,不仅让台当局鼓励台资企业回流台湾与“根留台湾”的政策目标无法实现,而且进一步加深台湾产业空洞化与经济边缘化危机。台《经济日报》评论称,“未来企业下市或转向第三地筹资的‘撤离台湾’动作只会多,不会少”。《中国时报》认为,台湾经济已经走到了最为关键的十字路口,当局如不对现行政策进行检讨,“日月光收购案”将会是“台湾优质企业‘连根拔起,放眼全球’逃亡潮的序曲”。

  作者陈险峰系北京联大台研院研究人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