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加快绿色产业替代污染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09:53 中国环境报

  刘向东

  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整体工程,它与社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以往的环境治理工作中,我们曾关停、取缔了大量的土小企业及其他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但是时隔不久,又会有一批污染企业滋生出来,不仅污染总量没有得到有效削减,反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环境治理工作陷入了“一治就灵,治后就反弹”的怪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
以往我们更多注重“治”,而忽视了“理”。头痛治头,脚痛医脚,只治标而没有治本。这个“本”,就是环境治理工作中涉及到的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本所在,只有“理”顺、“理”好经济这个“本”,环境治理工作才能得以彻底、有效地开展。

  众所周知,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是污染企业死灰复燃的主要根源。之所以存在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原因在于环境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势必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地方经济、财政相对下滑、企业主利益受到损失、工人下岗、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农民收入减少等等。在对污染企业关停、取缔之后,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地方经济总量的缺失。在这一时期,地方政府为了平衡经济总量,会采取一些经济补充措施。这样,民间闲置资本和外来资本会再次进行投资,当地居民会为了生存而暂时忽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如果在这一时期我们不能对当地进行很好的产业结构引导,完成污染经济向非污染经济的平稳过度,必然会给污染企业留下很大的生存空间,污染企业必定会借助这个空档卷土重来,污染再度滋生蔓延。

  此外,在经济总量缺失后,地方政府不科学的经济补充行为是造成污染加剧的重要原因。在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只注重“关小建大”,用同一产业的技术改良作为经济补充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形式下,土焦变成了改良焦、改良焦变成了机焦;小炼铁变成了中型炼铁、中型炼铁变成了大炼铁。从表面上看,或许企业在这种改良和扩张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相关政策和标准的要求,但实际上是一种资本向污染产业的扩张和叠加,最终导致了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污染总量不降反升、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后果。

  因而,我们应该在“治”的同时,加强“理”的工作。积极引导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着眼于开发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民间原始资本和外来资本向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妥善解决地方经济、企业主利益、工人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增加等社会经济问题,在对污染企业进行关停、取缔之后,完成地方经济在污染总量削减的基础上,由污染产业向非污染产业的平稳过度。

  标本兼治是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最佳手段。只有将“治”与“理”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向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结构转变,限制污染产业的扩张,使污染企业从根本上失去生存空间,我们的环境治理工作才能得以有效开展,污染企业才不会死灰复燃,蓝天碧水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

  (本文作者为山西省环保局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