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松台山上的“新闻发言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10:07 温州都市报

  他虽年过七旬却酷爱上网,不玩游戏专看新闻。他清晨在山顶评说天下大事,有人下午在山脚模仿传播。四年多来,他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有些老人大清早爬山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听他说说新闻。

  ■本报记者 叶锡环

  

松台山上的“新闻发言人”

  申寿松在为“散讲会”寻找资料。

  

松台山上的“新闻发言人”

  申寿松(中)每周日都是松台山上的主角。

  “上海台”主持散讲会

  12月10日6:30分,一个寒风凛冽的周日清晨。

  “大家静一静,开讲啦!”一位戴着眼镜、身材挺拔的老人拍了拍手,黑压压的人群立即站成一圈,市区松台山上每周一次的“新闻散讲会”准时拉开序幕。

  “这是主持人,外号叫‘上海台’,旁边个子矮点的是‘申教授’,他才是说新闻的。”一位穿着白大褂,常年在此替人测量血压的中年人微笑着告诉记者。

  “今天给大家讲的第一个话题是关于台北和高雄的市长选举——”身穿一件深灰色夹克衫,体态有点臃肿的“申教授”侃侃而谈,并不时辅以手势。讲到精彩之处,有的侧耳倾听,有的频频点头。据“白大褂”介绍,这些听众年龄大都在70岁上下,主要以机关离退休干部为主,每次“开会”人员基本固定,大约有40多位。

  “申教授”讲的都是时下最热的国内外大事。这不,市长选情的消息刚讲完,他马上又把话题转到刚召开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关于这次会议,大家从报纸上都已经看到了,中央对明年的外资政策有了重大调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申教授”张口就报出了一串数据,有对比,有分析,手里没拿一张纸条,说得头头是道。

  站在“申教授”旁边的“上海台”听得特别仔细。“上海台”真名胡根福,原籍上海,是市区某国有企业的退休工人。“他的记性特别好,早上听‘申教授’说新闻,下午就到九山公园进行传达。”“白大褂”笑眯眯的神情看上去颇像一位“消息灵通人士”。

  “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早点下山买菜去吧!”此时,时间已不知不觉过去40来分钟。“好,大家鼓掌!”老人们一边鼓掌,一边相互议论,“上海台”还拉着“申教授”私语了几句,然后一起往山下走。

  “申教授”真名申寿松,今年73岁,在松台山上说新闻已经有4年多时间。说起来真有点让人难以置信,如今这些离退休干部哪个家里没电视看,没报纸读,按理说他们了解新闻的渠道多得是,根本用不着大清早站在冷飕飕的旷地里,听一个老人用温州话讲新闻。

  “老申的讲话够得上教授水平,他讲新闻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时间、地点和人物记得牢,逻辑性强,大家听了很佩服,都叫他‘申教授’!”79岁的陈大爷连呼“很过瘾”。

  “申教授”上网备资料

  “申教授”从来没当过教师,从鹿城区原计委退休之前也很少有机会上台做报告,据说最高学历只是小学三年级,但他讲的新闻却很受离退休老干部的欢迎,这与他早年的一段经历多少有点关系。

  申寿松老人自幼家境贫寒,13岁那年从平阳农村来到市区一家药店当学徒,解放初期在业余夜校读了几年文化课,后来抽调参加了团市委举办的青年团辅导员培训班,回到药店他就奉命向青年人传达当时的“运动”形势。

  “从那时候起,我对政治形势就一直很关心,平时喜欢闲谈几句,慢慢地就越说越顺口。”老人回忆道,“当然,现在跟老干部讲形势和过去是有区别的。”

  “申教授”真正在松台山开讲新闻,始于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期间。“当时大家对战争的局势非常关心,大清早在山上锻炼的时候都会凑在一起闲谈,我平时很喜欢上网,所以知道的消息比他们要早要多,大家就纷纷围过来听。”申寿松老人坐在自家的电脑旁,聊起了“新闻散讲会”幕后的新闻。

  5年前,申寿松和老伴一起去国外看儿子,闲来没事,孙子教他学会了上网。回国后,他就买了一台电脑,不会打字也不会玩游戏,专门浏览新闻网站。香港凤凰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和新浪网是他每天必看的三大网站,电脑桌旁的书架上,摆满了领袖传记和一些近代历史书籍。

  “这些网站新闻评论内容比较多,每次开讲前我都要进行挑选,弄懂了之后,我再用自己的话把它讲给大家听。”申寿松老人笑笑,“开头我每天都讲,但觉得天天要准备资料压力太重,尤其是睡觉不自由,因为早上6点半一到,大家都在等我,去迟了感到对不起别人。”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申教授”就向众人宣布:以后不再天天讲了,一个星期就讲一次,时间定在周日,内容从短消息改为专题新闻,每次讲三个重大话题。周日如果下雨就延迟到周一,如果周一还下雨,那这个星期就不讲了。

  “新闻散讲会”的日程和次数虽然变动了,但“申教授”仍然每天早起上山锻炼。刚开始那段时间,大家很不适应,看到“申教授”来了依然围上去,但他只是笑笑不开口,老人们见状只好散开了。

  “余司令”主动退二线

  松台山上第一个说新闻的并非“申教授”,而是人称“余司令”的余兴发老人,他因为带头说新闻而获此“殊荣”。

  位于闹市中心的松台山是个早起锻炼的好去处,山上以老年人居多,山下则是中青年人的天地。每天清晨,一些老干部锻炼完毕就会聚在山头,一起议论国家大事,但闲谈了几句就没下文了。后来,大家发现“余司令”能说会道,于是就公推他主讲新闻。

  而此时的“申教授”,一直默默在松台山上打太极拳,后来因频频出国看儿子,逐渐淡忘了太极拳的招式,于是就慢慢与这些离退休老人熟悉了起来,偶尔参与闲谈几句。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余司令”在那边的山头讲伊拉克,“申教授”在这边的山头说萨达姆,老人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余司令”讲得很生动,但“申教授”从网上得来的消息更新鲜。

  后来,有人建议把“余司令”请到“申教授”这边一起讲。于是,戴眼镜的吕祖武老人主动扮演了这个协调角色,因而获得了“新闻散讲会”的“秘书长”雅号。

  两人讲了一段时间后,“余司令”主动让贤甘当听众,并在现场惟一的一张石椅上获得了“一席之位”,享受坐着听的资格。“有些新闻在报纸和电视上看不到,他讲得及时又透彻,每次听了以后,我和‘上海台’都会去九山公园进行传达,他主讲我作补充。”“余司令”一番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老革命”戏言吃补药

  “申教授”在松台山说新闻有个特点:一般不讲温州当地的事情。拿他的话来讲,这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散讲新闻,纯属娱乐”。

  过去,松台山上一些老干部经常聚在一起发牢骚,偶尔也会骂娘,发泄对社会腐败现象的不满。“申教授”在说新闻时,顺便还会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党内有人搞腐败,有人对群众不起,这是客观现象。但是党还是能自我纠正的,所以现在走上了反腐败的道路。”

  “这么多年讲下来,我觉得至少起到了一个占领舆论阵地,引导舆论话题的作用。”申寿松说,“一个星期讲一次,话题虽然只有三个,但大家的关心度更高了,平时见面闲聊有了一个中心话题。”

  “这些新闻平时我们也看过,但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印象特别深。”这是老干部们对“申教授”的共同评价。在“新闻散讲会”,有一位年龄最大的听众是86岁的林上楼老人,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大家尊称其为“老革命”。他说:“听‘申教授’讲新闻就像吃补药,能够起到增加精神营养的作用。”

  四年多来,“申教授”讲新闻已经不是松台山上的“新闻”。如今,每个星期天的清晨,他的一批忠实“粉丝”都会准时守候在山头,有些平时不喜欢锻炼的老人,也会在这天专程上山参加“新闻散讲会”。

  也许“申教授”自己的一番话能揭示出其中的奥秘:“我想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用老百姓的视角来讲新闻,我们不讲官话,不讲套话,以开阔视野为主,浓缩精华,把新闻真正变成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话,再加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家自然就喜欢听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