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都市人:我的心病去哪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10:40 东方网-文汇报

  引言

  盘点今年的沪上荧屏,以挖掘都市人情感生活,关注都市人心灵健康为题材的心理咨询类节目,无疑是一匹黑马。从《心灵花园》、《相伴到黎明》,再到《大话爱情》,这些热播的节目不仅取得了高收视率,让梦晓、万峰、张怡筠等主持人的名字家喻户晓,而且很多受众也经由电视、广播节目,认识了一个原本神秘的职业群体——心理咨询师。

  婚姻遇到危机、情感世界遭遇困惑、工作上面临压力、亲子沟通产生障碍,甚至徘徊在生死之间的忧郁,人生中遇到的种种麻烦和问题是不是都能通过心理咨询来得到解答?而面对电视媒体、专业咨询、心理工作室等形形色色的心理咨询机构,都市人的心病,到底应该选择谁来医治?

  电视节目7分疏导3分咨询

  沿袭“谈情、说爱、讲性”的主题,贯之以现场“真人秀+心理咨询”的演绎模式,这是眼下多个心理咨询类节目的共性和卖点。

  《相伴到黎明》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节目的走俏,固然有播出形式互动性强,满足广大观众猎新心态和窥视欲等多种原因,然而透过“浮华”,节目折射出的,却是日益严重的都市病: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男男女女,面临的是工作压力加剧、人与人摩擦增多、情感世界分崩离析的境况,都市人希望找到一双倾听的耳朵。

  痴男怨女宣泄需求

  到底是谁打“热”了《相伴到黎明》的热线电话?日前,记者采访了该节目的嘉宾主持“西窗烛下”。“打进热线的,大多是‘痴男怨女’”。言简意赅的概括,挑明了这档节目受众、参与者以及主持人之间的一层微妙关系。“热线就几个人可以打进,但是节目的受众千千万万。来电者,很多都是来宣泄情感世界中的苦闷,他们需要主持人为他们疏导、化解。但看电视、听广播的受众,其实不仅是看热闹,也是在宣泄他们的情绪。在别人的故事中,他们要寻找一种共鸣。”

  记者作了一下粗略统计,每天90分钟的节目,除去中途插播广告的时间,主持人紧赶慢赶,每期也只能接听10多个电话。荧屏前频频发生的,是让人想发笑又感叹的一幕:主持人碍于时间限制,急着掐电话线说再见;但拿着电话的节目参与者,其实只是刚刚打开了话匣子。

  疏导为主咨询为辅

  迎合受众的需求,这就是制作方对于节目的清晰定位。因此,与观众和一些心理学专家对包括《相伴到黎明》在内的一系列心理咨询类节目提出专业性质疑相比,主持人对于节目的定位要清晰得多。

  “这其实是一档心理疏导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节目。”“西窗烛下”告诉记者,无论是从节目参与者和受众方的特征考虑,还是碍于现场直播的效果,要在镜头前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其实没有可能。

  “很明显,有限的电话接听时间直接导致主持人要面临两个空白点。一是对打热线求助者的过去经历和遭遇完全不了解,二是求助者的不客观描述和刻意隐瞒事实,会造成判断空白。”

  与公众期望节目主持人心理学专业背景过硬的要求不同,在“西窗烛下”看来,主持人需要的不仅是心理学知识,还有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知识。“乍看上去,每次无非就是回答婚外恋、失恋、离婚等问题。但其实每个人故事都不一样,要运用不同的疏导策略。”

  专业问题留给他人

  “这问题我解决不了,建议你找心理医生去吧。”这是节目中的一些主持人在面对一些难缠的观众时经常会给出的一种答复。对此,观众的看法各不相同。采访中,一些观众告诉记者,他们不喜欢主持人这样的处理方式。

  但也有人认为,主持人的回答其实是对观众的一种负责。因为“观众的问题已经超越了主持人的回答范围,留给专业心理医生也未尝不可。”

  业界认为,做心理咨询类节目,最理想的状态是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的成分各占一半,增强节目的“含金量”。但现实的情况是,“目前的节目中,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的比重大致为7:3”。不过,当主持人轻松地对求助者撂下一句“请接受专业咨询”时,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其实并不容易。

  专家点评

  当越来越多的观众锁定各档心理咨询类节目时,心理学专家开始站出来“泼冷水”。“最好把这类节目当成综艺娱乐节目来看待。”著名心理学家徐光兴教授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一些心理学专家看来,把专业性和私密性很强的心理咨询放在聚光灯下进行,这样的举措无异于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节目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心理学知识的作用,但是对心理咨询的过度吹捧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其一,心理咨询是一把双刃剑,接受不专业的心理治疗,可能对求助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进一步危害;其二,公众对于心理咨询的“一头热”,可能使原本就鱼龙混杂的心理培训市场更偏离“治病救人”的初衷,日渐走向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名利场。

  专业咨询冰火两重天

  那么,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到哪里去找,医院?高校?还是社会上品种繁多的咨询工作室?记者走访了不同的心理咨询机构,却发现它们的生存现状正是“冰火两重天”。

  正规机构生计艰难

  在部分心理学界人士的指点下,记者走访了设置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心理咨询工作室。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雄厚师资力量,设置在该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是沪上一所较为知名的心理咨询机构。不过,与大医院相比,这所关注心灵健康的心理咨询机构,显得非常简陋。二层的小楼里,设置16部热线电话,有50多名具有国家二级、三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心理咨询师“坐堂”。

  “我们每个月要接待300多个来访者,更多的是打热线的求助者,这些咨询一大部分是免费的。”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主任陈莉告诉记者,由于最近气候变化,“打电话来说想自杀的人特别多,这里总是处于应急状态。”为了挽救他人生命,很多心理咨询师甚至“破戒”,全天候开着手机,随时为这些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其实,做专业的心理咨询,需要全身心投入、奉献和爱心。”陈莉说,由于心理咨询工作室提供的多为公益性服务,所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大多云集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一些立足公益的危机心理干预中心也已纷纷关闭。

  市场机构借机谋财

  然而在市场上,一些以健康咨询面目出现的工作室,则以心理咨询为业务方向,迅速敛财。

  “在高校内,一般心理咨询的价格是每小时80-100元,但在社会上的一些机构,漫天开价的现象就很普遍”。黄加锐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一名博士生,2003年取得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并开始在复旦等多个心理咨询中心担任志愿者的工作。他告诉记者,市场上的各类心理咨询机构之所以出现“宰客”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很多学员在接受培训前,就把当心理咨询师视为一份高收入职业。

  “当时有同学跟我算了一笔账,每小时咨询一个病人收取200元计,一天收入就是800元,一个月收入就可以过万。”黄加锐说,虽然这种想法现在看来很天真,因为“每咨询一个病人,心理咨询师内耗非常大”,但是不少学员的确是奔着赚钱去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动机不纯的学员学成后走向市场,势必导致以心理咨询敛财的现象出现。

  更令人吃惊的是,除了本市指定的7所国家指定职业心理咨询师培训点外,一些市场化运作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于没有患者上门,没有“生意”可做,所以开辟了一条以心理咨询培训敛财的新道路。无论是心理咨询师培训,还是催眠师培训,这些本该由国家指定机构包揽的高端培训,现在都出现在市场上一些健康咨询工作室的服务项目中,收费从几千到上万不等。

  专家呼吁规范市场刻不容缓

  “左手一个律师,右手一个心理咨询师”,这种在西方国家司空见惯的事,会否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记者昨天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了解到,目前我国需要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大约为40万。但眼下的实际情况却是,能够有资格为人们的“心灵做手术”的心理咨询师却少之又少。

  “目前大批量生产的心理咨询师,其实只不过是普及了一些心理咨询知识的学员。就算考出了职业证书,没有经过督导和实习就擅自为别人做咨询,很不严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徐光兴告诉记者,规范当前的心理咨询市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准入门槛过低,培训考核不规范,这是导致专业心理咨询师缺乏的首要因素。记者了解到,自2002年以来,仅从沪上7家指定的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培训点“出炉”的人员已有七八千人,而经由其他社会培训途径“生产”的心理咨询人员更是数目惊人。“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读个半年书就考出了证书,根本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徐光兴认为,培养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最保守也要花上5年时间。其中,在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的带教下接受训练,增加实践经验,这样的督导期至少要2年,然后才能开始实习、执业。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不少是“速学成才”,第一年学习考证,然后经历2个月督导和1个月实习就开始了匆忙执业。

  管理考核不规范,是导致心理咨询师队伍良莠不齐的又一原因。由于目前我国的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证书没有实行年检制。一朝考出,终身受用,导致不少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心理咨询师还在为他人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对此,徐光兴认为,对于心理咨询师的考核,不仅要考察他做的案例和执业表现,更重要的是把对心理咨询师的人格考核纳入其中。

  加强伦理道德建设,也是改变目前心理咨询师队伍现状的又一举措。由于目前心理咨询没有定价标准,导致不少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随意开价。“万一遇到品行不良的咨询师利用催眠术坑害病人,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徐光兴表示,目前,一项旨在探讨“国家心理咨询师专业化途径和对策”的课题正在进行之中。可以肯定,“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才是我国心理咨询师发展的方向。

  本报记者樊丽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