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迎接上海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特别报道之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10:4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任荃

  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有多大,很大程度取决于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十一五”开局年掀起的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中,上海表现如何?不妨先看一组最新数据——

  《2005-2006年度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继上年度重新问鼎之后,本年度,
上海以56.97的综合评分蝉联榜首,成为全国最具创新力的地区。

  在刚刚公布的2006年度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排行榜上,上海共获得163个项目总计7744万元的经费支持,7年来首次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申城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激情。

  这种创新的激情还体现在实施国家战略上。在“十一五”首批973计划65个项目中,上海领衔7项,入选项目数创历史新高。而今年第一批863计划更是吸引了申城无数创新“选手”们近2000个项目的激烈角逐,申报数量较往年翻了一番。

  数字无言,却最有说服力。这股强烈的创新驱动力究竟从何而来?产学研各方的创新活力又是怎样被激发出来的?答案就在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大会精神,结合上海实际,从政策、资源、投入、机制等方方面面,为城市注入的一系列“活力因子”之中。

  政策激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凡事有决心就有动力。

  今年5月25日,一份备受关注的文件“点燃”了申城所有科研人的创新激情。经过4个月的精心酝酿,《实施<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若干配套政策》(简称“36条”)正式撩开面纱,扑面而来的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的全新思路和大胆突破。

  “36条”配套政策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聚焦城市创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瓶颈,看得懂、听得明、记得住,有机制、易操作,鼓励创新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无论产、学、研,也不分所有制,“36条”可谓“阳光普照”,几乎每一条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凸显了政府推动自主创新的魄力与决心。

  在无尘车间里,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志尧博士指着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300毫米化学薄膜沉积及
等离子
体刻蚀设备样机,感慨地说:“当初回国两手空空,政府给予极大支持,投入5000万元启动资金,一下子带动了美国38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和国家开发银行2000万美元的技术援助贷款。”在政府的感召和激励下,这位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前副总裁带领着美国硅谷历史上最大一个归国团队,在浦东金桥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

  如今的上海,到处涌动着创新的潮流。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37.9%,占全国比重由2001年的4.5%跃升到现在的10.7%。与去年同期相比,技术交易合同额增长66.8%,高技术产业产值和利润分别增长14.6%和29.7%。

  目前,“36条”配套政策第一批37项实施细则中的9项已经出台,28项已形成初步方案。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措施的进一步细化,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将切实感受到一股欲罢不能的驱动力,当然也包括创新带来的效率与效益。

  平台支撑,“吸引力指数”节节攀升

  认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不少企业都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作为一家小玻璃厂的负责人,郑黎青曾为了研制一种全新的钢化玻璃而焦头烂额。由于不知道材料的具体配比以及烧制的温度、工艺,技术部门面临着对上千个配方一一测试的尴尬。除了缺少专业检测人员,还要花费几百万元购买专业设备,投入可想而知。“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境中有人介绍了研发平台,上去一看,真是要什么有什么。”郑黎青感慨,企业创新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最繁复的一步,就这么顺利地解决了。

  经过两年半的扩容与完善,无论是对于服务方还是使用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吸引力指数”都在节节攀升。

  身为服务方,今年6月,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领到了第一笔由平台发放的服务补贴。虽说补贴的数额不算大,却很满足。通过研发平台,中心一年就为1600多家用户提供了检测,服务收入达1400多万元,连世界500强企业都慕名而来。

  作为使用方,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军非常喜欢平台赠送的文献综合利用卡。以前,国家图书馆、全国各高校、中科院和上海本地资源分属不同系统,很难同时“一网打尽”。如今,有了这张综合卡,想看的文献可以同时在四个系统中检索,结果自然更全面。

  从原来居多的科研单位到如今排满长队的企业需求,研发平台的使用“主体”正在悄然变化。截至今年11月底,平台累计服务量达69.29万次,访问量达1571万人次。其中,仪器设施共用系统72%的服务量提供给了企业,比2004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新近开通的呼叫中心的呼入电话总量60%来自企业;75%的免费文献综合服务卡发给了中小型企业。

  机制保障,“百家饭”中汲取营养

  今年11月1日,我国首个第四代移动通信(4G)外场试验系统在沪成功构建,为我国参与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国际竞争抢占了先机。这其中,一个年仅4岁的年轻团队——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功不可没。

  小中心的大能量从哪里来?中心员工打趣地说:“我们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此话不假:“娘家”中科院提供了价值2000万元的借用设备;中心承担的第一个大型科研项目是国家863计划“十五”重大项目,市科委给予相应的资金匹配;以东南大学教授龙肖虎为首的无线通信专家,充实了中心的技术团队;而中心的办公用地,则是长宁区政府从黄金地段“贡献”出来的。

  部市合作、院地结合、市区联动,在一系列合作机制共同“作用”下,越来越多的项目、企业将从“百家饭”中汲取创新营养。今年5月底,市科委与市经委共同启动“科技

小巨人工程”。入选企业将得到市区两级政府的关爱,其中包括政府各类项目、政府首购及各类人才计划等方面的扶持。

  据悉,经过市区两级政府的层层筛选,将有近百家企业列入首批被扶持名单。预计到2010年,“小巨人工程”资助企业的年销售额累计将超过1000亿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