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瑜政治生涯回顾:从权力心腹走向边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16:43 环球人物 | |||||||||
本刊特约记者 萧师言 发自台北 宋楚瑜再次让人们看到了他无奈的热泪。 12月9日下午6点,竞选台北市长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突然召开记者招待会,眼含热泪承认败选。同时,他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从此“退出台湾政治”。记者会后,宋楚
这对很多台湾民众来说,无疑是个爆炸性新闻。此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宋楚瑜将退隐。在此次选举之前,虽然亲民党的形势已大不如前,但宋楚瑜还是利用其灵活的政治技巧,与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达成了“选后组建国亲联盟”的共识。有人因此认为,宋楚瑜“在台湾政坛的地位丝毫不逊于马英九”。但或许,这次选举的惨败,对高傲的宋楚瑜来说,确实是无法承受的打击。也许,他眼含热泪宣布“退出台湾政治”,体现的正是他此时最真实的心境。 台湾民众还记得——宋楚瑜被国民党开除时无奈的泪水,2000年参加选举失败后被支持者挽留时激动的泪水,2005年访问大陆时感人的泪水⋯⋯几度落泪,似乎成了宋楚瑜政治生涯的全部写照和总结。 马英九的“政坛前辈” 宋楚瑜1942年3月16日生于湖南湘潭,1949年随父到台湾。他算得上是“权贵子弟”,其父宋达与蒋经国私交甚笃,曾官拜中将。这样的家世背景对宋楚瑜的崛起不无帮助。但宋楚瑜童年时,宋家生活甚是清苦,他的衣服都是用父亲的军装改做的。 小时候的宋楚瑜木讷内向,学习成绩也不好,数学常常只考30多分。1959年,宋楚瑜高中毕业后,遵从父亲的意愿报考理工科大学,结果以200分的低分名落孙山。最后,他鼓起勇气说服了父亲,“我的志向不在理工。盖林肯纪念堂的是学理工的人,可是坐在中间受人纪念的,却是学政治的。”宋达深受触动,同意他改学文科。第二年,宋楚瑜便以400多分的高分考入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 宋楚瑜对身为宋达之子感到自豪,时常表达对父亲的崇拜与思念。他个性寡言,平时很少向人谈及私事,但人们却时常听他说其父如何如何。 宋楚瑜读书很努力,1964年从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读了三个学位,分别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硕士、美国天主教大学图书管理学硕士、美国乔治城大学政治系哲学博士。 1974年宋楚瑜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了台湾。两蒋掌握台湾大权的时候,喜欢提拔自己部属的子弟。求学经历显赫的宋楚瑜回到台湾后,很多人以为他会占据蒋经国英文秘书的“宝座”。但实际上,宋楚瑜的第一份工作是受聘做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直到蒋经国成为台湾“行政院长”时,才当上蒋的秘书。3年后的1977年,同样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马英九(现国民党主席),被已是台湾“总统”的蒋经国委任为英文秘书。从这个角度说,宋楚瑜称得上是马英九的“政坛前辈”。因为这一点,岛内有分析说,身为“前辈”,如今宋楚瑜在岛内的影响和作用却远远不及“后辈”马英九,难怪会产生“不如归去”的念头。 蒋经国的重点培养对象 1977年6月6日,宋楚瑜开始了真正当官的日子。他从这一天起,进入台湾新闻局任副局长。1979年1月25日又出任代理局长,直到1984年8月24日离任,他都在新闻局工作。新闻局当时由台湾“行政院长”直接领导,堪称“行政院长”的“化妆师”。宋楚瑜因此逐渐成了蒋家的“核心部属”。 新闻局是台湾当局与社会接触最频密的机构。在这里,宋楚瑜将其活泼的个性、吸引人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慢慢地,他获得了“明日之星”、“最俊美局长”的声名。他还放下身段,与台湾演艺圈建立起了“生死与共”的关系。以往,台湾金马奖、金钟奖等电影、电视奖项颁奖时,台当局高层官员均不参与,而宋楚瑜则是每次都主动捧场。 此外,担任新闻局长期间,宋楚瑜精准地了解了蒋经国的好恶,使后者对他赞赏有加。有一次,台湾的退伍军人(被台湾民众称为“荣民”),因对待遇问题感到不满,到“行政院”外示威抗议。负责“荣民”事务的官员都束手无策,使得抗议事件越闹越大。就在其他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宋楚瑜却主动跑到示威“荣民”中间,甚至连警卫都没有带。他用标准的湖南话与年长的“荣民”聊天,对“荣民”的疑问一一作出详尽解释,绝不敷衍应付。其间,宋楚瑜安抚说:“经国先生告诉我,只要他有一口饭吃,就绝对会将这一口饭分给每一个‘荣民’朋友一起吃。”蒋经国是否真的委托宋楚瑜传达这一“指示”,已无可考证,但听他这么一说,示威的“荣民”很快就散去了。“荣民包围行政院”的危机就此结束。而且此后近30年,台湾“荣民”都未闹过事。宋楚瑜也因此让人认识到他的另一个能力:超强的说服力。 蒋经国为了栽培宋楚瑜,于1984年将他调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让他在党内“镀金”,以图将来有更大发展。宋楚瑜一到党部,就出任“思想控制”部门——文工会的主任,一跃而为新闻局长的顶头上司,控制了更多文化、新闻、思想、传播工具。当时,岛内舆论普遍认为,宋楚瑜实现了“更上一层楼”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