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业部副部长就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答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19:2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姚润丰 董峻)《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规划》从目标、战略、重点、分区定位等方面对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做了总体谋划。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15日就此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据了解,我国粮食生产在2004年至2005年累计增产1000亿斤以上的基础上,
今年还将继续获得丰收,可以说,在国家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粮食生产已得到了快速恢复。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编制《规划》?

  张宝文:今年也将是个丰收年,实现粮食生产连续3年丰收,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但也要看到,虽然目前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一是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耕地保有量人均仅1.4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300亿立方米。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和水资源的紧缺将使粮食供给在较长时间内面临着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二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农户平均耕地仅7.3亩,只相当于美国的1/400,日本的1/10。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人均耕地规模极为狭小的条件下,既要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又要解决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繁荣的多重目标,这是农业部门今后工作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三是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基本趋于稳定,年均贸易量大体保持在4800亿斤,约为我国粮食年度总产量的50%左右。我国粮食进口国内需求量的1%,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我国粮食进口存在着明显的“大国效应”,我国在粮食安全战略上必须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供给的方针。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农业部组织编制了《规划》,目的就是要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记者:《规划》都包括哪些内容?

  张宝文:《规划》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分析了近中期我国粮食供求格局的变化趋势、需求结构和粮食增产途径,提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攻方向。第二部分提出了我国粮食中长期发展方向,具体目标和实施战略。第三部分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域划分为优势主产区、潜力提升区、稳固发展区、战略储备区四个功能区,并分区提出了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第四部分具体谋划了需要支持的政策领域。第五部分从资源保护、法律保障、制度建设、投入机制、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记者:粮食供求关系变化是大家都很关注的敏感问题,《规划》如何看待今后我国粮食供求格局的变化?

  张宝文:《规划》分析今后我国粮食供求格局变化将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的产需自给率大体在97%左右。但从分品种看,玉米产需基本平衡,小麦、水稻供求偏紧,大豆存在较大缺口,薯类生产增长较快。从消费用途看,口粮消费有所下降,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明显增加。从长远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制约和种粮比较效益影响,产量大幅度增长的难度很大。而随着人口增长,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因而紧平衡将是中长期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二是供求结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趋于增强。近20年来,品种间、区域性的粮食供求结构失衡已成为粮食供求矛盾的主要特征。在品种上往往反映在稻谷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方面;在区域上则主要反映在粮食主销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从消费结构看,尽管近些年口粮消费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我国口粮消费比重较高的农民群体,人口基数庞大,农村口粮消费在较长时期内仍会占较大比重,对于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依然较大。三是粮食生产重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省份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从粮食盈余或基本自给状态逐渐变为粮食大量调入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仍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之一,但其盈余量也在逐年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源供应地;西部地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粮食生产能力降幅虽然不大,但退耕户的细粮消费量明显上升,小麦、水稻的需求量增加。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因此,要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今后粮食生产的发展必须重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在确保口粮供给的前提下,注重解决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并要适应粮食生产区域重心的变化,科学谋划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

  记者:您提到了《规划》要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力布局,对此,《规划》有何具体设想?

  张宝文:《规划》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域划分为了四个功能区。一是优势主产区,主要覆盖水稻、小麦、玉米、大豆4大粮食作物9个优势区域,以及优势区域以外的大多数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二是潜力提升区,覆盖部分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以及大多数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三是稳固发展区,覆盖优势主产区和潜力提升区以外具备粮食生产能力的所有县(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生态建设区等。四是战略储备区,《规划》提出优先谋划新疆的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重点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筹划重大水利工程以及粮食生产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抗逆品种培育和旱作节水技术的研发与储备,为适时开发创造条件。

  记者:就近中期而言,《规划》是如何考虑我国粮食发展战略的?

  张宝文:《规划》提出的近中期粮食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方针,围绕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采取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调动中央各部门、地方、农民等各方面积极性,聚集科技、人力、资金等多种资源,以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核心,合理布局,主攻单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促进增效,构建长效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分区战略,近中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点有哪些?

  张宝文:总体考虑有五个方面。一是在粮食基础产出能力建设上,重点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和稳产高产农田比重。二是在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建设上,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储备。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三是在粮食生产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上,增强良种供给和生物灾害防控能力,提升粮食安全动态监测预警能力。四是在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上,加快推进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完善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扶持政策,鼓励新型农机研发。五是在发展粮食替代产业方面,合理开发非耕地资源,加速发展节粮型养殖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0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