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阵容超强吸引全球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00:00 环球时报

  美国历史上少见的“超豪华”政府代表团本周三抵达北京。代表团规模之大、级别之高,足以打动任何一个东道国:代表团中有7名部长级官员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难怪英国《金融时报》说,“会面之前,美国官员不禁揣测,美国政府以前是否曾派出如此高规格的阵容参与双边对话”。12月14日和15日两天,他们将与中方展开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美两国都是世界贸易的“大块头”。双方这样拉开架势谈话,世界媒体顿时“有了事情可做”,各种评论层出不穷。从“相亲之旅”到“施压之旅”,再到“美国高调,中国平静”、“对
话代替制裁”等丰富字眼,折射出世界对中美经济关系极其多样复杂的感受。中美接触越多,问题也越多,但两个火车头又“显然在朝着同一方向使劲”。关于美国向中国施压的问题,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12月7日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幽默地表示:“别指望跟中国这样打交道:用拳头砰砰地敲桌子,然后走到阳台上,对谈判对手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

  分量之重非比寻常

  美国代表团的规模就已足够让世界议论的了:团长是美国财政部长、素有“中国通”之称的保尔森,其他代表团成员也个个声名显赫:美国货币政策的大总管、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
商务部
长古铁雷斯,劳工部长赵小兰,能源部长博德曼,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莱维特,环保署署长约翰逊。据悉,对话的形式也很独特:双方代表团不是分成若干小组,而是所有人都坐在同一间会议室里。

  首次战略经济对话,美中谈什么?保尔森11日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一次与中国的广泛对话”,很“稳重地”交代了双方将讨论的3个领域:保持可持续增长而不出现巨大的贸易不平衡;继续向贸易、竞争和投资开放市场;提高能源安全和改善环境。他没有说激烈的话。

  有关专家介绍,这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既不同于解决双边某个具体经贸问题的经贸谈判,又和过去侧重于中美战略互信和战略发展方向的中美高层对话有区别。对话的层级非常高,两国领衔的都是元首特别代表,中国是主管经贸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美国是财政部长保尔森,对话的参加者几乎都是两国政府中最重要的经济部门领导人。保尔森是美国经济决策圈中的关键性人物,对中美经济关系强调从全球发展和长远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和解决问题。在华盛顿有这样的说法,现在,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掌门人是保尔森,而不是美国国务院的什么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学者余万里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甚至可以这么看,中美两国在解决经贸摩擦的长期过程中最大的成果就是建立了充分的双边沟通渠道,特别是像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样高层的沟通机制。两国最重要的经济高官坐在一起,关起门来说实话,谈两国经济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实质性问题,摆分歧,议协调,明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共同立场,商量双方都能接受的行动方案和操作方式。双方还能根据达成的默契,在各自国内开展工作。已经发生过的一些事实证明,这在处理双边经贸矛盾中是十分有效的做法。正如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所说:“中美关系对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代表团行前压力骤增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尽管这是一个意在让中美两国政府静静思考长远问题的论坛,但对话尚未开始,“便已显现出某些传统高调外交的特征”,保尔森和施瓦布纷纷表态,批评中国的贸易、经济和汇率政策。另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12日报道,美国金融服务论坛、美国银行家协会等8家美国金融行业组织将联名向国会、保尔森本人和其他美国政府高官提交一份白皮书,敦促保尔森在此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给中国施加压力。《纽约时报》12日报道,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11日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长达100页的报告,在对中国5年来履行入世承诺的情况进行了评估的同时,对中国提出批评。此外,来自美国国会的压力更是不言自明。中期选举后,民主党掌控了参众两院,明年1月新一届国会将召开,可以预料,届时一贯反对自由贸易的民主党肯定会向布什政府的对华贸易政策开刀。有美国媒体称,“在国会的重压下,保尔森不能再靠卖几架波音飞机交差”。

  余万里认为,美国国内的舆论大造声势,似乎这么大的代表团一定要带回一些对中国施压的成果才说得过去,这背后有美国国内政治的背景,给战略经济对话增添了很多政治因素。真要从两国的利益出发,应该把这个重要对话平台中的政治泡沫挤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宝森也说,中美的这种战略经济对话一定要从根本上来讨论两国经济关系,要把中美经济发展和经贸关系放在全球发展中、立足两国长远利益来探讨。至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是双边的具体贸易谈判的任务,而不是由这种战略性的经济对话来承担的。

  中美对话牵动世界目光

  中美间的贸易已经不仅仅是两国间的事了,而是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在如此重要的对话开始之前,世界各国纷纷投来了关注的目光。韩国三大报纸之一的《东亚日报》13日以“令全球屏息关注的‘两强经济谈判’——美中战略经济对话”为题详细介绍了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和各自的关注点。文章还说,作为全球经济的两大轴,中美两国的战略经济对话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睛和耳朵。这是因为,最近5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半是由美国和中国带动的,两大巨头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韩国日报》12日以“美国盼了又盼的北京之行”为题发表文章说,从14日开始的战略经济对话是美国的“矛”和中国的“盾”的一次对决。

  日本媒体从11日和12日起,就开始大幅报道。《东京新闻》称,美国代表团的规模堪称“异例”。对此,中国将如何向对方说明人民币改革的方向以消除中美之间的摩擦等将成为这次会谈的焦点。《朝日新闻》强调“美国财政部长并不认为这次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可以取得预期的结果”,说此次对话主要是为未来建立一个合适的基础。

  欧洲各大媒体从各个角度分析评论了此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并使用了“中美处于以利害关系为基础的婚姻时期”、“美元、人民币和警惕的欧元”等标题。法国《论坛报》说,对布什政府来说,现在不再是与北京对抗的时候。华盛顿意识到美国在财政上对中国的依赖以及中国市场对美国经济的高度重要性。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证明双方要建立一种平衡的伙伴关系的意愿。美国市场对中国产品来说至关重要,但它已不像21世纪刚开始时那样重要。如果美国与中国发生危机,美国会失大于得。美国在伊拉克陷入困境,并面临俄罗斯越来越公开的对其军事领导地位提出的非议,因此美国现在需要中国,而不能让自己得罪中国,这使它有时不得不妥协,而不是发号施令。瑞士《新苏黎世报》则指出,美国的目标很远大,希望中国经济走一条“标本兼治”的路——“经济重建”。美国希望中国从出口型经济转向消费型经济,这样中国对美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就会改变。德国《世界报》表示,中国仍会坚持“过去的战略”,“做出一些让步,改变某些行为,但抵制那些在中国看来过分的要求”。《国际先驱论坛报》说,如果北京谈判不能积极有效地处理破纪录的美中贸易逆差,欧洲的经济复苏很可能半途而废,但如果能达成协议让人民币汇率最终浮动起来,这对欧洲出口商来说将是个大好消息。文章还说,如果中国满足美国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要求,美国将出现急剧的通货膨胀,利率也将大幅上升,这将迫使国会提高税收或减少开支,以减轻赤字,美国可能由此出现滞胀。中国和欧洲或许也会感受到美国经济衰退产生的影响。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全球经济严重衰退。

  虽然中美两国2007年发生贸易摩擦的机会将会持续增加,但正像奥地利《标准报》分析的,中美建立战略经济对话,不仅可以使两国建立信任关系,对解决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也会起促进作用。很多媒体还督促欧洲也应该加快与中国建立长远战略关系,从中获取长远利益。

  拆对方的台,自己也是输家

  陈宝森说,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完全是符合彼此战略利益的。美国的经济战略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的经济开放和发展正是顺着经济全球化的道路走的。美国人自己说过,中美两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火车头,显然,这两个火车头是朝同一个方向使劲的。

  中华美国学会的常务理事周世俭教授用一系列数据证实了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主流关系。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10月,中国已经超过

墨西哥,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中贸易额达到了2810亿美元,其中,美国对华出口额惊人地增长了34%,如果把中国内地和香港合起来算,中国已经是美国的第三大海外市场,而以国家论,美国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中国最大的海外市场。他说,必须看到中美经济在全球分工中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彼此从对方购买的商品都是国内必需的。另外,美国在中国的投资,去年就达到了511亿美元,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同年在中国的销售额为1000多亿美元,这些收益绝大多数都汇回了美国国内。周世俭说,完全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经济,是谁好了,对另一方也好,谁不好了,对另一方也不好。

  陈宝森说,美中间的经济矛盾,最根本的就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其他问题大多是由此派生出来的。美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进行了产业升级,不少传统产业萎缩,转移到了其他国家,中国恰好抓住了这个机会,却被拿来当替罪羊,其实,就算不转移到中国,也会转移到其他国家。周世俭说,美国今年1到10月的统计表明,在美国最大的15个贸易伙伴中,美国对13个的贸易是逆差,这充分说明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源是其国内的产业调整。事实上,在美国产业升级后,真正和美国高端产业竞争的是日本和欧洲。周世俭说,战略经济对话是综合性、结构性地来谈中美两国的经济怎么发展,那就应该看到,结构的调整对双方都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事情,而从主流和长远来看,中美经济矛盾绝对不应该用拆对方台的方式来处理,因为那样一来,自己也是输家。▲ 本报驻美国、比利时特派记者 唐 勇 李永群 本报驻德国、韩国、日本特约记者 青 木 詹德斌 孙秀萍 本报记者 程 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6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