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科院研究员:何祚庥方舟子意欲消灭传统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03:53 新京报

  

中科院研究员:何祚庥方舟子意欲消灭传统文化
中科院退休研究员宋正海表示,担心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

  ■对话动机

  继“万人签名反对中医”后,近日网络又掀起一场关于是否将伪科学从《科普法》中除去、保护传统文化的激烈论争:150名学者签名支持废除“伪科学”,却被何祚庥等院士认
为“非常荒唐”。

  在这场争论中,宋正海与何祚庥、方舟子等科技界学者或网络名人,作为观点不一的两派代表,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近日,本报专访了这场论争的发起人———中国科学院自然史所退休研究员宋正海。

  新京报:这场论争一开始是因为什么?怎么想到找学者联名?

  宋正海:其实我很早就和何祚庥、方舟子那派有分歧了。从上世纪90年代我们办“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后,陆续开始。这个讲座主要针对灾害、资源、生态等问题进行讨论,偶尔也请一些民间科学家来做讲座,其中涉及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但他们对这些成果给予压制。

  新京报:你指的什么成果?

  宋正海:最早比如在航天部工作的蒋春暄写数学相关论文,他的工作是研究航天仪器,但对数学很感兴趣,我们认为他的数论的成果很大,在国外他也发表了一些专著,但国内不评审。我们就写文章让大家深思一下蒋春暄现象,批评对民间科学的压制行为。

  后来方舟子在网上开打假专栏,批评蒋春暄和我们,分歧就开始了。后来包括刘子华的阴阳八卦论和前不久“取消中医”的论争等,也是这样。

  曾对方舟子“打假”有好感

  新京报:你本人认识方舟子和何祚庥吗?

  宋正海:我很早就听说过方舟子,知道他在学术上打假,有好感。何祚庥上世纪80年代听他在科学院做过讲座。跟何祚庥的分歧主要在对周易问题等传统文化的争议上,他认为周易是伪科学。

  另外,他们批评在65年前提出“第十大行星假设”的刘子华是伪科学。2005年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太阳系第十颗行星。不久,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人在65年前就预测出了这颗行星,预测者就是留法博士刘子华(1992年因病去世)。

  方舟子此后撰文称之为“欺世盗名的八卦宇宙论”。2005年底,北京某报将“八卦专家预测十大行星”列入“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今年6月,刘子华亲属把方舟子及相关媒体告上法庭,北京二中院一审判决原告胜诉,称学术可以争论,但不能采用侮辱人格的方式。

  新京报:就现在来看,学界关于科学、伪科学定义也一直有争论,在这种背景下,似乎暂时都不会有定论,也说服不了对方,为什么还要争呢?

  宋正海:关键是方舟子等人现在攻击的已经不是某一个集体,而是攻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等上面,把这些都打成伪科学。对很多民间科学的成果也采取压制的态度,否定全面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科学。

  特别是前段时间由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发起的万人大签名反对中医后,我就开始酝酿联名反对的事情,写成“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一文,呼吁把这个词从科普法中删除,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发电子邮件陆续征集到150个签名,这些人来自社科院、中科院、气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绝大部分都是高级职称或高级职务。

  新京报:到目前相关部门态度怎样?

  宋正海:没有具体的反馈,我们也只是汇报一下,希望引起高层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有缺陷的地方,但给中医等扣上伪科学的帽子,不太恰当。

  “反对网络大字报扣帽子”

  新京报:你们觉得“伪科学”这个词不能用了?

  宋正海:现实中确实有伪科学存在,制止学术界的造假行为也确实有必要,但不能把这个词扩大化,不能动不动就用网络大字报,把一些不符合科学定义的东西扣上伪科学的帽子。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学术不端行为,一些借学术之名、招摇撞骗的行为也可以列入民法或刑法中解决,似乎“伪科学”这个词有点多余。

  是科学还是伪科学,针对一些具体的事件,国家可以调查,没必要让一些人搞成网络大字报的形式。而且不光是大字报,我担心他们开始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伪科学)这个词现在被滥用了,我们建议取消,说成是“非科学”什么的都可以;而且“伪科学”的伤害性很大,造成很多人一辈子翻不了身。一些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处境其实不太好,之前提到的蒋春暄由于对学术很痴迷,妻子离开了他,也没有孩子,到现在孤零零一个人。

  “我们的科学是整体性科学”

  新京报:请介绍一下之前提到的刘子华的观点?

  宋正海:他是从一些化石的发现出发,应用天文学公开发表的成果,进行计算,推测出第十颗行星的存在。

  新京报:他的理论根基是什么?

  宋正海:根基是周易八卦理论。

  新京报:可是现在关于周易是否是科学本身还有很多争论呢?

  宋正海:周易是中国的传统科学,和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当然不一样。一些学术发展上的非共识成果,往往具有挑战性,需要实践进一步检验,比如工程物理、数学等简单探索,用西方还原论、实证论应用,往往得心应手,但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通过实践检验出来。

  我们的科学是整体性科学,中国很多重大发明都建立在整体思维的基础上。21世纪人类面临不断增多的环境、生态等问题,很难重复验证,各因素也很难分割,需要用整体论去把握。

  新京报:这些你认为的科学如果不“打”,能够走多远?

  宋正海:当然能走很远。现在很多问题都是综合性的,外国现在已经开始主动学习中国整体科学,西方的系统论,都普遍认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营养。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44,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