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业部副部长表示:粮食供需将长期偏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07:06 国际在线

  《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规划》从目标、战略、重点、分区定位等方面,对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做了总体谋划。昨天,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就此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

  记者:据了解,2004年至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累计增产1000亿斤以上,今年还将继续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已得到了快速恢复。在此背景下,为什么还要编制《规划》?

  张宝文:今年也将是个丰收年,实现粮食生产连续3年丰收。不过,虽然目前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一是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耕地保有量人均仅1.4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300亿立方米;二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农户平均耕地仅7.3亩,只相当于美国的1/400,日本的1/10;三是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基本趋于稳定,年均贸易量大体保持在4800亿斤,约为我国粮食年度总产量的50%左右。我国粮食进口国内需求量的1%,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

  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农业部组织编制了《规划》,目的就是要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流通“北粮南运”、“中粮西运”

  记者:粮食供求关系变化是大家都很关注的敏感问题,《规划》如何看待今后我国粮食供求格局的变化?

  张宝文:今后,我国粮食供求格局变化将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的产需自给率大体在97%左右。但从分品种看,玉米产需基本平衡,小麦、水稻供求偏紧,大豆存在较大缺口,薯类生产增长较快。从消费用途看,口粮消费有所下降,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明显增加。从长远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制约和种粮比较效益影响,产量大幅度增长的难度很大。而随着人口增长,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因而紧平衡将是中长期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

  二是供求结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趋于增强。近20年来,品种间、区域性的粮食供求结构失衡已成为粮食供求矛盾的主要特征。在品种上往往反映在稻谷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方面;在区域上则主要反映在粮食主销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从消费结构看,我国口粮消费比重较高的农民群体,人口基数庞大,农村口粮消费在较长时期内仍会占较大比重,对于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依然较大。

  三是粮食生产重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省份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从粮食盈余或基本自给状态逐渐变为粮食大量调入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仍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之一,但其盈余量也在逐年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源供应地;西部地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粮食生产能力降幅虽然不大,但退耕户的细粮消费量明显上升,小麦、水稻的需求量增加。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粮食生产划分四大功能区

  记者:您提到了《规划》要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力布局,对此,《规划》有何具体设想?

  张宝文:《规划》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域划分为了四个功能区。一是优势主产区,主要覆盖水稻、小麦、玉米、大豆4大粮食作物9个优势区域,以及优势区域以外的大多数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二是潜力提升区,覆盖部分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以及大多数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三是稳固发展区,覆盖优势主产区和潜力提升区以外具备粮食生产能力的所有县(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生态建设区等。四是战略储备区,《规划》提出优先谋划新疆的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重点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筹划重大水利工程以及粮食生产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抗逆品种培育和旱作节水技术的研发与储备,为适时开发创造条件。新华社记者 姚润丰 董峻

  -链接

  5举措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分区战略,近中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点将有五个重点:

  一是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和稳产高产农田比重;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三是增强良种供给和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四是加快推进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鼓励新型农机研发;五是发展粮食替代产业,合理开发非耕地资源,加速发展节粮型养殖业。(新京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