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校扩招引发2000亿债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11:42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本报讯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大学将遭遇可能的财务危机。一项独立完成的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2500亿元。

  这已经引起高层的注意。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近日已完成了对教育系统贷款的调查摸底,有关报告已上报国务院。

  高校陷入财务危机 高校扩招引发2000亿债局政府将成最后买单者

  过去两年中,厦门大学教授邬大光带领学生调查了20多个省过百家学校的数据,他得出的结论是,公办高校的贷款规模在2000亿到2500亿元。这已经高于2005年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披露的数据。蓝皮书称,公办高校在银行的贷款规模达1500亿~2000亿元。

  “如果加上未计算的项目,数字可能更大。”邬大光说。邬大光指的未计算项目主要有三类:一是工程未付款,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工程未付资金;二是校内集资;三是学校沉淀基金,比如未用的科研经费等。“这些数据多是违规操作,很难统计。”

  因为部委没有公开的统计数据,邬大光所使用的数据是他和学生发动各高校基建处、校办,甚至当校长的校友同学搜集的。

  祸起扩招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人,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前两年学校还勉强塞得下,可后来学生增加了四五倍,就开始圈地扩建。”郑州大学学科办主任朱诚身说,政府没有多少投入,学校扩建资金的主要渠道就是银行贷款。

  为了追赶国际一流大学,2000年,全国刮起了并校风。“三四个学校捏到一起,为了融合,开始建更大的新校区。”朱诚身说。

  教育“211工程”也成为高校扩建的诱因。延安大学基建处的吴先生说,教育部门有评估硬指标,每个学生要占一定校园面积,每个专业达到一定招生量,达不到这些硬指标,一些专业就被停招,所以,学校不断圈地扩大规模。

  正是在这个时候,各大商业银行开始竞相与高校签订“银校合作协议”,一些商业银行给知名大学的授信额度达到了50亿元。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说:“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学借贷扩建过程中,高校、银行、地方政府三方共谋利益。”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出让土地,利用银行贷款,不但解决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还坐收了由高校扩建拉动的GDP增长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谁是买单者

  从2005年起,国家审计署在连续两年的审计报告中,都对高校债务风险提出了警示;从2005年1月1日起,教育部门开始全面实施对直属高校资金流动的即时动态监控,要求控制贷款规模,审批贷款。

  针对扩招问题,教育部门出台了三限(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政策。由于学费是还贷款利息的来源,高校资金链顿时紧张,为了筹钱,学校更狂热地扩建,以便开展“社会办学”或“多层次办学”。

  政策上的转向,使银行加速了对高校的贷款规模的收缩。据邬大光调研,2003年,个别学校出现了银行逼债的现象。一些大学开始通过土地置换筹资还贷。

  曾在河南省政府工作的蒋晔说,一些校长干脆跟我说:“管他的,等着政府将来冲销吧!”实际上,在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在为此买单。浙江省政府最近已决定财政拿出40亿元,直补大学贷款利息。河南省政府也酝酿拿出一些资金为学校偿还1/3的利息。

  而这似乎是无可避免的。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处副处长马宁不久前撰文说,国办高校特别是贷款风险处于高风险状态的高校,由于其贷款远远超出了总资产负担能力,难以抵御发生的意外情况,可能会在难以承担风险损失时将其风险转嫁给最终责任人———政府。“这个钱还是要国家来买单,因为公办学校是国家的。”他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