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官员博客热的冷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11:12 法制早报

  官员“博客”不如推进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

  本报特约撰稿人(张诚)政府门户网站提供不了市民最需要的法律和政策信息,也无法及时有效地提供政府所掌握的 其他相关重要信息,因此门庭冷落,难怪要被不少媒体讽为“网络衙门”了。

  □使信息趋于透明、交易双方信息对称,则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在笔者看来,政府门户网站首先发挥的应该是一 个公共信息渠道的功能,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必要阵地。

  □政府门户网站应该增强信息公开的功能。相对于个人来说,政府由于掌握着关系国际民生的必备资源,这些信息理 所当然应为公民所知晓(《国家保密法》规定不宜公开的除外)。

  市委书记的博客

  伴随着中国政府新的一轮人事调查,江苏省宿迁市又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个人口只有500多万,在江苏 省并不算富裕的小城市,由于6年前的一场医疗改革,而获得了舆论的高度关注。6年过去了,当年雷厉风行推行改革的市委 书记,如今升任江苏省的副省长,另栖高枝,不但引来了宿迁改革成功成败得失的又一轮争论高潮,还招来了清华和北大这两 所全国最高学府的权威教授完全针锋相对的调研报告。

  旧市委书记的余热还没有消退,新市委书记却当仁不让地再次站在了全国舆论的风口浪尖,更加让宿迁这个名字声名 远扬。11月底,新任宿迁市市委书记张新实在全市的干部大会上提倡宿迁市的全体官员都要开博客,并带头在宿迁的政府网 站“网上宿迁”开设了个人博客。自互联网络兴起以来,聊天室、QQ、BBS、网络游戏等新生事物,都激起了中国人无限 丰富的想象力,不但创造了数不尽的财富,还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日常观念。博客是这场网络革命最新的一个兴奋 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张新实的这一小小举动,一下子激发了广大媒体的想象力:官员开博客会不会继明星开博客之后, 成为中国博客浪潮新的一个亮点和卖点?他对中国政府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会有何种冲击和影响?

  火热的官员博客和

  “冷清”的网络衙门

  毫无疑问,张新实是一个具有明星气质的官员,这个名字和他的博客也无疑地变成了岁末年初中国舆论界创造出来的 一个关键词。关于他本人和他的博客还在各大报纸和网站无休止地争论着,但是在这份热闹的背后,人们却忘记了与此紧密相 联的一个东西:那就是冷清的政府门户网站。张新实在就任市委书记之前,就一直主管网络宣传这一块,对于政府门户网站的 冷清可谓是深有体会。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时,他就深有感触地评价众多政府网站,“是用钱堆出来”的网站和“空挂着 的垃圾网站”。

  张新实对政府网站的这一番评价,并不过分。随意打开一个地方政府的官方网站,大部分网站都是千篇一律,除了对 当地著名的旅游资源介绍、对当地主要领导活动日程的滚动报道以及以招商引资为目的的政策性宣传材料之外,许多政府网站 的内容就乏善可陈了。

  最近几年北京市的狗患日趋严重,笔者的一位朋友所住的昌平区吉晟别墅住宅区,就经常看到有人带着大型犬公然地 在小区散步。最近北京市正展开轰轰烈烈的“严打”非法养狗的活动,这里却风平浪静,一切依旧。这位朋友小时候曾经被狗 咬过。俗话说,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此他每天出家门总是胆颤心惊的。于是在得知小区里面有小孩被狗咬伤之后,便 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得来的消息说根据昌平区的相关法律规定,该小区的住户都是合法养狗。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位朋 友就向我求助,希望得到我的法律援助。

  我们就在网络上展开了昌平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大搜索。我们当仁不让地直奔昌平区政府的门户网站而去,这个网 站做得还不错,还公布了不少法律法规。不过我们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一直找不到昌平区政府公布的相关政策法规。直到 最后,才有另外一位朋友在该门户网站的某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文件。根据该文件规定,该小区虽然可以养这种巨型犬,却不 允许养狗者在小区的公共场所溜狗。因此相关部门开始所公布的信息实际上只给出了一半信息,另外一半信息通过一种巧妙的 方式隐藏起来了。

  政府门户网站提供不了市民最需要的法律和政策咨询,也无法及时有效地提供政府所掌握的其他相关重要信息,因此 门庭冷落,难怪要被不少媒体讽为“网络衙门”了。对此,有网友写作打油诗一首,不妨转述如下:“内容陈旧,文件过时。 看过后悔,信则误事。现代工具,纯当摆设。”

  顺着这条思路仔细分析,我们还可以从张新实的开博客事件中看到更多的耐人寻味的信息来。例如,在接受记者采访 时,张新实将官员的博客定位为一种新的民意沟通渠道,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其上下文的逻辑,隐藏在这种说法背后更加根本和 更加重要的目的,恐怕是张新实津津乐道的招商引资。提高市民素质,改善市容,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开设官员博客,引发 媒体热议,间接的目的,还是为了提升宿迁市的关注度,以增加招商引资的机会。打开宿迁市的门户网站,我们看到整个网站 的基调,还是招商引资。张新实对此也毫不避讳,高调地宣称要通过增加宿迁的门户网站的点击量给宿迁“做广告”。

  可以说,本着这种心思做政府门户网站的,不止宿迁市一家,而是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建设门户网站行动的真实逻辑。 这和网络刚刚兴起阶段高调宣传的“电子政务”口号多少有些背道而驰。

  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提高效率,而在现在社会,使信息趋于透明、交易双方信息对称,则是提高效率的不 二法门。在笔者看来,政府门户网站首先发挥的应该是一个公共信息渠道的功能,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必要阵地。发挥类似于 西方国家保存政府文件以备公众查阅的档案馆的功能,只不过是利用了现代技术使效率大大提高而已。从本质上说,这应是信 息公开的基本技术保障。

  笔者认为,如若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则不仅公众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对招商引资也必将造成损害。

  政府门户网站

  该做些什么

  在笔者看来,政府门户网站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改善的空间存在:

  首先,政府门户网站应该增强信息公开的功能。相对于个人来说,政府由于掌握着关系国际民生的必备资源,这些信 息理所当然应为公民所知晓(《国家保密法》规定不宜公开的除外)。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他们有义务及时、准确和有效地公 布这些信息,而不能通过隐瞒和掩盖这些信息获取某些不正当的个人利益。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公民们若能及时有效地获取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活动的相关信息,也可以及时有效地对政 府的行为提供监督。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将政府的行动从密室内搬移到阳光下的努力。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密室政治总是和阴谋、腐败、极权等不好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人民的权利也往往会成为密室中政 治寡头们讨价还价的牺牲品。一旦政府的所有行为都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暴露在人民的目光之下,那么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 诸多腐败行为必将得到很好地监督和制约。例如,如果我的那位朋友能够从昌平区政府的门户网站上方便快捷地搜寻到他所需 要的信息,那么他的权利就可以更好地得到维护,相关的行政机构也就减少了推诿和赖皮的借口了。

  推而论之,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应该多元化。不但各级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应该及时有效地公布政府掌握的相关信息 ,政府也应该允许各种中立的民间社团和公共机构参与到政府信息的公开与公布工作中。公众不但能够通过网络这类新兴的电 子媒体比较方便快捷地搜寻到相关的重要信息,还应该能够在档案馆、

图书馆等各种传统的公共设施中方便快捷地找到他们所 需要的信息。

  其次,政府门户网站还应该成为化解和沟通民意的良性渠道。对此,宿迁市的门户网站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分别提 供了政府各个主要部门的“公众交互平台”,倾听市民的投诉和各种批评意见,并且由相关部门及时做出回应。转型期间中国 所面临的许多突出的难题,包括环境污染问题、公共交通问题、食品卫生问题以及

能源紧缺等问题,单单依靠行政机关的力量 ,恐怕已经难以良好应对。如何释放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集思广益,集合整个社会的理性和良知面对现代风险社会的 挑战,已经成为所有政府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了。以此观之,各地政府的门户网站不但应该开设类似于市长热线、市民留言板 等类似栏目,还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共论坛,供市民在上面公开、理性地对本地的各种公共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当然,一旦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思路的转换,而使得政府的信息得到了充分、及时有效的公开,并因此而促使当地 公共舆论空间茁壮成长,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因此而遭受损害。这部分人必然会千方百计地阻挠类似改革的实现。从政府 的角度来看,类似的改革也是一种自缚手脚的行动,许多原先行之有效的手段很可能因此而无法实施,而通过封锁信息换来的 某些政策实施过程的回旋余地也因此大大缩减。因此,无论是做出决策的成本还是执行政策的难度,都大大增强,而换来的批 评却会变得越来越尖锐,至少这在感情上就会变得难以接受。对于各地地方政府来说,类似转变的过程,必将是一个相当痛苦 的过程。

  但这种压力却也能够给行政机构提供适当和必要的压力,促使改革落后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 由于人性使然,人类在面对压力和挑战的情况下,往往容易选择回避和推脱。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一再揭示,政府机构在 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时,也很容易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使相关行为偏离公共管理的初衷。通过对政府的行为 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舆论的监督和批评,就可以促使政府不至于避重就轻,勇敢地面对真正需要解决的那些问题,在体制改 革和能力提升上真正下工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