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新闻调查》专题 > 正文

黑龙江甘南县200户村民盖起136栋别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11:54 央视《新闻调查》
黑龙江甘南县200户村民盖起136栋别墅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副村长王振玲

黑龙江甘南县200户村民盖起136栋别墅

黑江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刘书迎


黑龙江甘南县200户村民盖起136栋别墅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张在臣


黑龙江甘南县200户村民盖起136栋别墅

村民居住的别墅群


  央视《新闻调查》12月19日播出“兴十四传奇”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被采访人:

  张在臣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 村民

  刘书迎 黑江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 村民

  付华廷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 党支部书记

  张维良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 会计

  王振玲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 副村长

  周普然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 村长

  袁君武 黑龙江省富华生物制药厂 车间主任

  演播室:

  在黑龙江的一个村子里,200户人家在四年之内盖起了136栋别墅,这真实吗?这些别墅到底是怎么盖起来的?

  解说:清洁工王立中每天的工作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他要在人们上班前把他的责任区打扫完毕,他清扫得不是一条城市的街道,也不是一个旅游度假村的别墅区,而是一个村子的广场。

  这里就是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兴十四村。12月初,《新闻调查》摄制组来到这里,说是农村,但在这里几乎看不到一点传统农村的影子。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村庄?我们走进了一个村民的家。

  记者:你好。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你好。

  记者:我们来看看你们家 好吗?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可以可以。

  记者:看这房子外面挺漂亮的。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可以可以。

  记者:屋里这么干净。你们这房子我看全村都一样啊?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格局不一样。

  记者:这房子是你们自己盖的还是村里建的?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村里建的 我们花钱买的。

  记者:你们买的?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对。

  记者:多少钱这房子?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我们花了十四万三,造价是三十多万,我们村里负担一部分。

  记者:我们在你们家看看 行吗?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可以可以。

  记者:挺漂亮的。

  解说:这是一栋二层别墅,总面积将近200平米,共有三个卧室,一个

客厅,在一楼,还有一个车库。

  记者:你们村里有多少人有车?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不少了现在。

  记者:是吗?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挺多的。

  记者:你这车是什么呀?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我这是本田。

  记者:哦 还挺高档的,生活真不错。

  解说:小张说他家搬进别墅已有三年的时间。它是村里的司机,他的妻子在村里的宾馆工作。

  记者:像你们家这一年的收入大概多少?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大概收入四万多块钱吧。

  记者:这在你们村子里是个什么水平?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我这是中等水平。

  记者:还不是最好的?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对 还不是最好的。

  解说:小张说,从2002年开始,村里投资三千多万建起了136栋别墅。村里已经有80%以上的村民住了进来。

  记者:可能有一些人刚来到这个村子都会有疑问,就是这个村子真的这么好吗?

  刘书迎(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不用疑问 一看就行了,光说不行啊,它事实就在这儿,你说我住的这个别墅赶上省部级的待遇了吧,像我们老两口这样一年分福利待遇有吃的,过春节 水饺 鱼 糖块还有啤酒,这是分的,不用你花钱买。

  解说:和村民们交谈,他们很愿意拿自己的生活和城里人做比较。

  记者:你现在去城里觉得城里人的生活跟你们有什么差别吗?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差别好像很大,他们就是像我们县城,他们现在不都是下岗吗,很多下岗的。

  记者:不是你们跟他们差别很大,是他们跟你们差别很大了。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对。

  记者:现在你们出去还羡慕城里人吗?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现在不羡慕。不羡慕。他们都羡慕我。

  记者:是吗?

  张在臣(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民):羡慕我们的生活。

  解说:不仅仅是村民,村里的支部书记付华廷更是把和城市的比较挂在嘴边。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这儿就比城市好,我现在已经超过城市了,住的超过城市,环境超过城市,吃的超过城市。

  解说:付华廷介绍,现在兴十四村资产已经达到10个亿,全村200户人家,每家的公共积累已经达到500万。兴十四的面貌让我们对它充满好奇,村子地处黑龙江的西北部,距离最近的城市齐齐哈尔也要有70多公里,村边既不通铁路也不通高速公路,在周围黑土地的映衬下,这个盖满了红顶白墙别墅的村庄甚至显得有些突兀,兴十四究竟是靠什么走到今天的呢。

  解说:这里是兴十四村的村史展览馆,每当有人来访,总会到这里来看看。这些照片记载了兴十四村建村的历史。1956年,国家号召内地居民移民边疆,兴十四的村民就是在那个时候从山东临沂来到黑龙江的,村里75岁的张维良是最早一批的移民。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张维良(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会计):这个兴十四村就是一个楔了一个木头橛子,上面插个小红旗,上头就写着一个兴十四村。

  记者:那个时候这片是个什么样子?

  张维良(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会计):一片荒原 来的时候非常荒凉的,风又大,那时候也没有树也没有村庄,住的那个草架子搭窝棚的,睡觉起来耳朵眼里都是沙。

  解说:原本希望到东北过上好日子的移民不仅要捱过一个个风沙严寒的日夜,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记者:那时候吃什么呀?

  张维良(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会计):吃什么,吃代食品。

  记者:什么意思?

  张维良(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会计):代食品就是不是粮食。

  记者:不是粮食是什么呢?

  张维良(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会计):就是曲米菜,再一个吃草籽。

  记者:这草籽这东西能吃吗?那没有粮食怎么办?

  张维良(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会计):所以兴十四村的人干不动都得了浮肿病。

  解说:在那种情况下,很多移民又踏上了返乡的路。兴十四村的400多移民最后只剩下不足100人。穷日子让兴十四人饱尝了歧视的眼光,如今的副村长王振玲给我们讲起他上学时的情形。

  王振玲(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副村长):我中学时代是在双河农场度过的,包括我的同学和个别老师对我们非常歧视,老乡村就是老乡村的吧,但是他不这么说,他说我们是蛤蟆屯的,山东棒子。

  记者:这都是什么意思?

  王振玲(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副村长):山东棒子我们是山东人,这我也可以理解,但是这个蛤蟆屯我到现在也没理解透,连队里的同学都带着葱花饼 馒头和花卷什么的,我们就带着一个大煎饼,里面包点咸菜疙瘩,想放棵葱都不敢,因为产生口气,同学之间更得骂你,我这人那时候我也要强,我就不当着同学的面吃这个大煎饼,我都到走廊里 走着到房后 房头,赶紧地把它塞到嘴里,所以那时候就有这种想法,我们兴十四村啥时候能赶上他们。

  解说:1972年,25岁的付华廷当选了村书记。王振玲当时只有12岁,但付华廷上任时给大家的承诺让她记忆深刻。

  王振玲(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副村长):他说乡亲们,现在选我当村书记了,就是一把手了,说我要向你们许个愿,不久的将来咱们也早上吃面条,中午吃馒头,晚上吃米饭。

  记者:这对于你来讲那意味着什么?

  王振玲(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副村长):对我来讲当时我就馋得流口水。

  记者:那时候吃过面条米饭吗?

  王振玲(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副村长):没有,那个白米饭根本就没见过。

  记者:那当时你对他说这话相信吗?

  王振玲(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副村长):当时我 怎么说呢,我就盼,我也没有相信不相信,在那儿盼我就瞅着他,瞅着他就把他看作是面条 米饭 馒头,真的,有的时候瞅着他在大街上,礼拜天蹦蹦达达玩的时候看他忙忙活活的,瞅着他就想起了面条 米饭和馒头。

  解说:要吃上馒头面条,就要开垦更多的荒地,打出更多的粮食,但面对一望无际的荒原,人拉马犁的力量显得太过单薄。

  张维良(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会计):要想多开荒就必须得是机械化,得有拖拉机,那时候拖拉机人家国家重要物资,不卖给老百姓,付华廷他就想办法。

  记者:你怎么能拿到这个拖拉机呢?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我一看咱买拖拉机买不着,这不眼红吗 看人家有,开地想吃饱肚子有钱花,我说咱自己装一台。

  记者:那你会这个技术吗?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技术倒没问题,技术找个老驾驶员,对着目录能装出来,查查目录一个拖拉机零部件是1130多件,我说我去买零部件,买完以后咱就回来自己装。

  解说:那一年,付华廷带着乡亲们剪羊毛凑齐的八千块钱,跑遍了周围的农技站,硬是把1000多件拖拉机零件背了回来。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轻的玩意儿我就背回来了,大的玩意儿弄个牛车马车就拉回来,再小一点儿的有自行车驮回来,一个多月就把这个件全买回来了,四五个人一个多月就装成了,装出来了。

  记者:还真装出来了。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装完了以后一打火,噌家伙着了 呼呼的着。

  记者:那你当时装了这个拖拉机没人管你呀?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装的时候不知道,装完了有人管了,听说县农技科来个副科长来四个人要收拾我。

  记者:怎么了?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第一 说你犯国法了,这是计划经济,你怎么随便装呢,得处分我;第二 得没收,没收入国库,这时候把我吓坏了,这个官我不怕他,这是乡亲们的血汗钱,我就连哭带嚎的,我害怕这个钱没了,我说你怎么处分我都行,只要不没收 就行,我这么一说这几个人心也软了,这些人第二天就回去了,回去开党委会,第三天来了,来总结经验来了,说付华廷一不等 二不靠 三不伸手向上要,自己动手搞配套,我成经验了还。

  记者:这就变了。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变了,政策往这么变也行,往那么变也行,这么变了。

  解说:原本要受处分的付华廷第一次当上了典型,他又带领村民改装农机具,兴十四在70年代就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如今,当年那台富有传奇色彩的拖拉机放在村子的村史展览馆里,成为兴十四人抚今追昔的物件。

  记者:你现在还常来看看这个拖拉机吗?

  周普然(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长):经常看,这是兴十四的 老付第一个干,也是最大的一个事儿了,没有拖拉机也可以说没有兴十四今天的发展,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

  记者:现在看来这个东西对你来说?

  周普然(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长):欣赏的事了。

  记者:欣赏的事。

  周普然(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村长):很重要。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打下家业了 汗马功劳,这是老祖宗可以说,过年过节都来看看,都有灵气这个,一天就开200多亩地,比劳动力 能顶500个劳动力,这就是咱兴十四村的元老了,第一元老,有它才干到今天。

  解说:有了拖拉机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兴十四的垦荒面积由过去的四五百亩一下子扩大到两千多亩,村民在当年就吃上了馒头面条。

  王振玲(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副村长):一人50斤小麦。然后是60斤,逐年增加。

  记者:你们村有大米白面了,那个时候其它村呢?

  王振玲(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副村长):其它村没有,他们只是吃玉米,什么大饼子 大煎饼的。

  解说:当年来到齐齐哈尔的山东移民,共组成了16个村子,从兴一一直排到兴十六,率先实现机械化的兴十四不仅走在了移民村的前面。而且很快闻名黑龙江省,1980年,他们还得到了国务院的嘉奖,到了1983年,兴十四又作了一件让全国瞩目的大事,村集体给每户农民发了一台彩电,兴十四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彩电村。

  记者:你怎么就想到非得要给老百姓都要买一台彩电呢?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我是因为争口气,很多人来说这农村买不起彩电,顶多看黑白的了不得了。

  记者:在你心里是不是还憋着为农民争口气啊?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对呀,彩电村我当时就这么想的,别看不起农村人,叫他向往农村 向往农民,一提农民,光荣 好。

  解说:十二月东北早已是天寒地冻,走出兴十四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北方农村的形象,我们也到当初和兴十四一同来到齐齐哈尔地区的移民村作了走访,虽然这些村子和兴十四只有几里之遥,但面貌上和兴十四相比却有着不小的差距,有的人家甚至还住着六七十年代盖的草房子。

  记者:在这周边好像兴十四显得很突出,它怎么能到今天?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小农经济八百年也发展不起来,你非得打破 打碎了坛坛罐罐,砸的稀碎稀碎的,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做大做强,只有发展产业农民才能有实惠。

  解说:付华廷介绍,兴十四的今天,是靠发展工业挣来的钱,而兴十四的工厂是在70年代末就建立起来了。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机械化以后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力在田间就解放出来了,解放出来人干什么,上哪儿去呀,想办法赚小钱吧。

  记者:那时候村子里,其它的村子里会有办企业这一说吗?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一个都没有。

  记者:那你怎么会想到呢?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我是被逼出来的,人没有地方去了,机械化虽然好,倒出来人没有地方去,干啥呢。

  解说:兴十四的第一家工厂是罐头厂,但当时,办工厂的提议并没有得到村民的一致赞同。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我说再有一个月咱能生产罐头,大伙都撇嘴,那是工人的事,那是咱老农民能整出罐头来,整出罐头也是马尿臊味,说马尿臊味,我说你别管啥味儿,咱能整出来就行,结果在齐齐哈尔请一个工程师来帮我忙,帮了一个多月,做完以后,我说罐头生产出来了,一户分两瓶,大伙一吃,说不是马尿臊味,挺甜的,和那个城市卖的没两个味儿,挺好 面糊的,一个罐头能挣两毛钱,初见成效了。

  记者:这下子没想到。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没想到。

  记者:老农民也能生产罐头了。

  付华廷(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说工人能干的咱们也能干,城市能干的 咱也整出罐头来了。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44,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