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第五次高峰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12:30 公益时报

  本报讯(见习记者 冒安林)12月12日下午,由《公益时报》社主办、香港乐施会协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第五次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本次论坛会集了来自企业、NGO组织、媒体及学术等相关领域的近30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围绕“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途径与策略”论坛主题,就和谐社会下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展开了讨论,鼓励社会各界一同探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之路。

  会上,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顾问陈宇廷、香港乐施会中国部传讯统筹邹崇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中国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涛等嘉宾就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途径与策略畅所欲言,分析了目前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存在的诸多不足,并纷纷出谋划策,详尽阐述从公益平台、产业链、公信力、人才建设等多个方面推动企业更好的参与公益事业的方法与途径。

  由《公益时报》主办,香港乐施会协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是中国第一个公益性、常设性论坛,每两个月举办一次,全年共分五个系列推进,旨在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倡导社会各界参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并以论坛为桥梁,搭建、形成中国公益合作伙伴网络。

  往届论坛回顾: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第一次论坛

  主题:环境保护与企业社会责任

  论坛时间:2006年2月24日

  论坛宗旨:针对企业如何应对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关系、如何平衡企业短期利润与长期利益、以及如何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几个问题开展讨论,让企业认识环境保护是其应当承担的一项责任,能够从思想上真正的意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之一。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第二次论坛

  主题:捐助与企业公益事业策略

  论坛时间:2006年4月18日

  论坛宗旨:针对企业在日常经营、文化建设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将捐助行为与企业公益行为结合,比如将慈善文化跟企业文化结合,通过慈善捐赠行为来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具体实施策略,并就企业在捐赠行为中,如何塑造企业公益形象,实现企业社会价值展开理论探讨。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第三次论坛

  主题: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探究及实施策略

  论坛时间:2006年7月19日

  论坛宗旨: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联系出发,就和谐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关注员工等方面讨论如何建立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探讨如何在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中融合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实现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第四次论坛

  主题:和谐社会下的社区—企业—政府合作伙伴关系

  论坛时间:2006年10月18日

  论坛宗旨:在社会建设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讨论,提出社区建设如何联系企业发展、促进政府工作改革的方法和途径,并总结“社区—企业—政府”三者合作伙伴关系的理论机制。

  ●妙语精萃●

  “中国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途径比较单一,全世界都是捐助。”

  “企业不捐款,我们就叫做为富不仁,其实不是,真正的为富不仁是先赚黑心钱。”

  “我预计从现在开始的5年内,非公募基金会的总量应该超过公募基金会的总量。”

  “捐赠资源到了县一级,又全部回到政府的手里,都是由政府来实施,民政局、共青团、司法局,都是政府。”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副理事长 徐永光

  “我第一次加入麦肯锡公司之后,出家去当了和尚,3年后再次回到麦肯锡公司,后来我又离开,出去做了一段时间公益,然后又回到了麦肯锡。”

  “麦肯锡的几名员工第一次参加公益组织的会议时,因为没有暖气,大概过了20分钟,就开始冷得发抖。”

  ——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顾问 陈宇廷

  “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途径是什么呢?就是企业又要投钱,又要投人。”

  ——吉利集团副总裁 罗晓明

  “有些行业的运作对社会有一些明显的负面影响,比如军火业、烟草业,我们就不接受他们的捐款。”

  ——乐施会中国部传讯统筹 邹崇铭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去做公益呢?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另一种就是具有高尚大德或有宗教信仰的人。”

  ——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主任 吕 朝

  “很多企业说公益活动能否和营销联系起来?我们都明确表示拒绝,因为这是公益活动,而不是商业活动。”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基金部项目处副处长 杨小强

  ●锐词鲜报●

  “财神”、“圣徒”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副理事长 徐永光:

  “目前从事公益事业的主要是两种神,一种是财神,一种是圣徒。”

  安可顾问有限公司 王 钰:

  “我们不能依靠神和圣,公益事业需要持续发展,就需要专业的人才长期工作。”

  “排除企业给政府的捐款”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副理事长 徐永光:

  “我在计算民间私人捐款的时候,排除了所有企业给政府的捐款,我认为这是缺乏法律依据的,甚至搞乱了我们的捐款产业,因为他带有很大程度上的权钱交换嫌疑,捐100万换回来的可能是200万。”

  “捐款还要纳税”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副理事长 徐永光:

  “受捐人必须能提供合法的发票才能享受免税待遇,很多国内草根组织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因为他不是一家正规注册的慈善组织,很可能只是工商注册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符合国内免税的要求。”

  “少得微乎其微”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副理事长 徐永光:

  “中国民营企业的慈善捐款非常少,我有一句话,就是‘少得微乎其微’。”

  “上市”

  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顾问 陈宇廷:

  “英国的投资事业,非常有意思,有不同的人来投,这些人有很专业的知识,还有一些基金会专门资助大学生或社会人士提出的非常好的公益概念,再给予评估、指导。点子刚刚落实,就会给一些初创资金,然后还有组织继续做大、专门上市,并在全国推广。”

  “产业标准”

  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顾问 陈宇廷:

  “我们做的产业标准是从捐助者的角度出发的,比如捐赠者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公益仓库”

  北京富平学校公民社会发展中心项目官员 王忠平:

  “我们提倡企业加入‘公益仓库’项目,他们可以捐赠二手电脑、办公用品给公益组织,我们在CSR网站上公布这类信息,通过这种平台,慢慢地和企业建立联系,这样可以联系更多的企业会员和NGO的会员。”

  “有一点早熟”

  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主任 吕 朝:

  “受到国际NGO资助的草根组织,有时候他的理念很好,但是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存在一定的‘早熟’现象。”

  “三条腿”

  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主任 吕 朝:

  “企业怎么参与公益事业?我觉得板凳理论显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NGO和企业只有两条腿,没有办法三足鼎立,这就要借助企业和NGO之间的交集部分,比如说NPP就是企业和NGO的中介。”

  “谈恋爱”

  商道纵横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沛源:

  “如果说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是和公益机构谈恋爱的话,我们强调的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要把握一个距离。”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锐人锐语

  陈宇廷:

  公益事业是一种慈善创投

  在慈善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的同时,却显得多少有些尴尬。2005年,中国慈善捐款总数仅占GDP的0.05%,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

  缺乏具公信力的标准与有利政策环境,税收减免政策的缺位;缺乏管理支持体系;政府发起的NGO占公益领域的主导地位,规模较小的民间组织难以获得足够资助,是目前中国公益领域面临的三大障碍。如何最大化地整合社会资源,把中国的公益产业链有效地运营起来,成为此次论坛的讨论焦点。

  公益事业伙伴基金会执行董事、麦肯锡公司资深顾问陈宇廷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中国整个公益界是在发展,但是非常缺乏具有公信力的一些标准。”

  “必须要整个公益产业建立起一个非常健康的平台然后再往下发展。”陈宇廷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的社会公益指的是一群善心人士,通过捐款、献爱心等方式关怀或协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但现在的社会创投却把“公益事业”视为新投资,公益创投者将关注资源如何被利用,同时会为公益组织设定策略目标,强化非营利组织有效使用财物资源及管理资源的能力。

  “目前我们运行的公益事业伙伴基金会(Non-Profit Partners,NPP)就是这样一个‘慈善创投基金会’和‘营运管理支持中心’平台。”

  “虽然是叫慈善创投,我们其实并不是一个投资基金。我们致力于解决整个公益产业的症结,透过提供管理、财务、营销、人力培训等多方面能力的义务支持,提升民间公益机构作为组织本身的运行绩效,包括其管理营运能力和资金筹措能力、进而提高民间公益组织的公信力。”

  在发达国家,慈善创投目前已经比较成熟,而在我国才刚刚处于萌芽状态。“以前基金会就是坐在那里,等于是一种被动式的投资”。陈宇廷说,“现在有很多投资,尤其是美国高科技加入进来,他们不仅有钱参与,而且有时间、人力参与,所以就成立了慈善创投基金会。”

  “我们只是希望利用创投投资的一种严谨度,对结果的测量度,能够把公益做好,把效益最大化。”陈宇廷解释道。

  锐语同声:

  “我觉得目前中国不是缺乏企业的爱心,更多的是缺乏高水准的公益机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基金部项目处副处长杨小强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企业对公益机构不信任,不知道他到底能做出什么样的效果。”

  邹崇铭:

  NGO也要挑选慈善企业

  企业与NGO是CSR舞台上必不可少的主角,然而在中国,这两个主角明显处于一种不对等的、不均衡的状态。“这两个部门实际上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面,完全在一个不同层次上面运作”。香港乐施会中国部传讯统筹邹崇铭表示,“企业强势很多,他各个方面的影响力相对于NGO来说高很多。”

  “NGO如果做得好的话,对企业、其他部门是很有影响的,而且对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来讲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相信企业也很愿意见到这样一种发展和方向”。邹崇铭表示,“但是NGO实际上也是应该对企业有期望的,对企业慈善的捐款、公益事业的行为。作为第三部门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在捐款时,作为捐款者的一些权利,往往希望保障他们的捐款的管理以及用途,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NGO也希望企业作为一个捐款者,也要履行他们的义务。

  “不是说捐款就是给钱越多就是越好的企业,作为一个企业,一个捐款者,他们有很多标准应该达到。”

  “跨国公司在考虑执行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或者公益项目的时候,一般说来,会比较愿意跟一些比较有自己的标准、有独立操作规则的公益组织去合作。”

  NGO作为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平衡器,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而不是企业捐款后,民间组织成为企业执行的一个机构。

  “应该有自己的一些观点,跟企业可以游说,可以讨价还价。这是非常重要的”。邹崇铭说,“起码对企业的一些不良的或者不太合理的做法,要提出批评,但这种批评也不一定是对抗性的。”

  锐语同声:

  安可顾问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高级顾问王钰表示,很多非政府组织在向企业做慈善或推广时会说,“我们这有一个项目特别好”、“我们需要多少资金”、“我们能够满足企业什么要求”等等,“这是一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了解的现象。”

  陈涛:

  政府要由“婆婆”转变为“保姆”

  长久以来,针对企业的一些行业规范、企业的一些操守的问题上,政府一直都处于主导作用,很多会议、论坛也都由政府主办或者具有半官方的机构来操作。政府如此重视,为什么还会觉得重视度不够?

  “其实我认为这是一个信息的沟通问题”。中国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涛在会上转达了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的观点,“政府所做的慈善公益事业或活动,与我们在座的民间组织所做的活动项目,其实都处在平衡的点上。”

  据陈涛介绍,政府会全面参与来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但这种构建,政府不再是以前管理型的,而是配套型的”。他强调说,目前民间组织构建慈善组织很困难,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想参与公益事业也困难,原因就在于两者不在同一个平台上,“我们各自的平台不是一样的,怎么沟通。”

  公益组织的信息构建目前存在缺陷,有很多企业参加了慈善,但是并没有在公共媒体上公布这方面信息,“你没有公布就是对慈善大环境的营造是有缺陷的”。同样民间组织、慈善团体也没有在这方面做很大的贡献,“他没有公布我这个月做哪几家企业,哪几家企业做了多大的贡献?”陈涛说。

  “这当中有主导的缺陷,也有参加公益组织的民间组织的缺陷。”陈涛表示,整个公益组织要做到信息化、透明化,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减少成本的平台,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社会发展的平台。

  “中国整个慈善公益平台要有企业、政府、各个组织的参与,只有大家都参与了,才能把这部分力量汇集在一块。”王涛最后表示。

  锐语同声:

  香港爱心行动总监何韫华介绍,他们在上海运作的一个民工儿童保健计划有机地整合了各方资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然后互相建立关系,这是一个多赢的效应,不仅是一方面有益,而是各方多赢。”

  郭沛源:

  找个平台“谈恋爱”

  “如果我们说企业参与公益事业跟公益机构谈恋爱的话,NGO强调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要把握一个距离。”商道纵横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沛源用这样一个风趣而传神的比喻,准确定义了两者的合作关系。

  现在很多民间组织在接受企业捐赠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处于被动状态,不是任何企业的钱都接受。而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投资或者资助NGO时候,也会挑选一些有核心竞争力、定位准确、以及有明确标准和准则的机构合作。

  “现在NGO列出了很多择优标准,要这个,要那个,不能太高,也不能太矮,也不能干涉我的内政。建立一种健康的、平等的男女关系,这是很重要的。”郭沛源说。

  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一方心智不是特别成熟,需要把互相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起来;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与之同心协力,共同经营感情,比如鼓励企业员工当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等等。

  现代都市人谈恋爱都会挑选约会的地点、时间,制造各种浪漫的氛围,而在企业跟公益机构这场恋爱中,尤其涉及方很多,几乎没有合适的平台。据了解,西藏很多偏远地区都有很好的公益组织,但是因为不在大城市,募款成了一个头疼的问题。“越做越辛苦”、“单独要在北京设立一个办事处也更是没有能力的”、“但是从草根组织的需要,从他们的成长、他们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可能是一个缺口,实际上以后可以多做一些工作。”郭沛源表示,这样才能更有自信地谈恋爱。

  锐语同声:

  麦肯锡公司资深顾问陈宇廷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我一直希望北京和上海有两个公益的基地。让各个地方的公益组织有一个办事处。”

  企业社会责任论坛群策群力

  公益项目是一个产品

  “公益是一个行业,公益项目是一个产品,助人为乐是一个专门的技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项目处副处长杨小强指出,企业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以及公益组织如何引导企业参与,都需要更加专业和标准化。

  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动机,一是出于对弱势群体本能的关怀和关注,另外也是社会的一种分配方式,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实际上是基于社会财富充足积累下的资源再分配。但由于国内社会财富的积累及资源分配方式还没有达到像美国那样的水平,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一次、二次分配,所以也就造成企业一是较少参与公益事业,二是在通过公益渠道进行社会资源分配时存在一些误区。

  很多企业在参与公益事业时不知道如何参与,有时候会越位,有时候不到位。从基金会管理条例来讲,企业捐款给公益机构之后,捐款的所有权已经发生变更,善款的用途实际上是公益机构和企业来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不能和企业市场营销等商业活动联系起来,公益组织也不是企业的一个部门或委托机构。跨国公司做公益活动比较有经验,他们往往把参与公益事业纳入一种管理战略体系,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公益机构也需专业化

  但目前不是企业缺乏爱心,而是缺乏高水准的公益机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基金会同样开展一个大学生项目,针对不同的企业,比如针对汽车行业,我们的公益产品到底怎么设计?选择什么样的群体?这个实际上是需要非常深入地调研和分析的。”杨小强说。

  公益机构的自身发展尚不成熟,缺乏一些规范、高水准的组织,造成企业和公益机构之间缺乏公信和互相信任。目前很多组织只要给钱什么项目都接,从专业角度讲并不是每个机构能做所有事情,公益机构也有一个专业化、成熟发展的过程,尤其以了解掌握企业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

  “公益机构的自身发展还应该向专业化的方向去努力,目前大量非公共机构的出现是一个趋势,但这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最终的目标是专业化、高水准的、分层次的模式,这是我们的公益目标。”

  请“非公募”

  帮忙

  “参与公益事业真正需要的是管理,其实企业最具有这种效能和管理知识。”

  “国内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大多数都关注儿童和教育领域,其他领域几乎很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在论坛上表示,中国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途径和策略单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按照国际上的经验和模式,一个完整的公益组织结构中,会有很多给底层草根机构以支持的基金会,草根组织再去支持受益群体。而中国以前的基金会却不是支持性的组织,而是一手向企业拿钱一手自己做项目,这样就造成了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途径和策略日益单一化。

  “中国本土企业可能还要更加多元化,也要向跨国公司学习,不仅捐钱,而且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投入,而且也要关注社会。”跨国公司正在从过去单一的资助转向一种公益创投,不仅只是给一点点钱,而是把它当成一种像企业的风险投资一样做社会的公益创投。并且就参与NGO草根个体组织的层面上,已经从原来的单一关注发展为对整体的关注。

  非公募基金成长迅速

  自从2004年国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以来,企业成立基金会已经受到日益重视,最近几年非公募基金会成长非常快,成为了未来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邓国胜介绍说,目前在北京地区就有30家类似基金会。他表示,这种形势正在成为企业做公益事业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新的策略形式。

  中国正在出现一批支持性的NGO,而现在随着这种支持性组织的出现,就会扶持很多“真正的草根组织”、使得大量的NGO有支持性的组织,“这种支持性的基金会的出现,可能对真正扎根于基层的草根组织有很大的好处”,邓国胜再次强调说。“只有透过这种支持性组织,通过成长的NGO才真正有生命力,有活力。”

  “几个跨国公司合作起来做公益,或者跟本土企业合作,这种网络化倾向正在成为一种时尚”。邓国胜说,“未来中国NGO的成长可能需要大量支持性的组织存在。”

  中间组织串起产业链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公益,但目前的慈善捐赠还是少得可怜,归纳起来,原因有五点:一是政府揽权太多,放权不够;二是公民意识不够,需要培养;三是富人出生太晚,还不成熟;四是慈善组织能力不足,信誉不高;五是税收政策落后,不利捐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就目前公益事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做了具体分析。

  目前的社会捐赠大都集中于有官方背景的GONGO,它们理应是高效应、低成本、安全的,但最大的问题却是强化了政府对捐赠资源的垄断。有的公益项目由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但最终落实到受益群体,又都是由政府来实施。“

  “中国很多公益组织的领导人缺乏管理经验,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资源,只能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和小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且,从整体上看,中国还缺乏资助型的基金会。”NGO和企业这两条腿没有办法站稳时,就要借助于第三条腿,才能三足鼎立。

  麦肯锡联合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基金会成立的公益事业伙伴基金会(Non-ProfitPartners,简称NPP),实际上就是一个公益创投基金会,同时又是一个中介机构。既作为创投机构用从大企业和基金会拿到的钱对一些优秀的公益组织进行创业投资,又会作为中介机构对公益组织进行技术服务。

  与大多数直接从事各种慈善事业的公益机构不同的是,NPP的服务对象是民间公益组织。据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顾问陈宇廷介绍,NPP将针对整个公益行业面临的发展障碍,通过提供策略、管理、财务、营销、人力培训等方面的义务援助和长期扶植,有效地提升民间公益组织的管理营运和资金筹措等能力,进而提升公益组织的公信力。

  通过类似这样的中间组织,资金供应者、公益产业投资人,创投机构,中介机构,公益组织就会完整地构成一个产业链。一部分非公募基金会直接投资给一些优秀的组织、优秀的项目;一部分资金直接到创投机构,再由创投机构来培育优秀的公益组织,草根机构也就会如愿得到资金的支持。这样的话,中国的公益产业发展可能就有一个比较好的形势。

  最关键的是人才

  “人才很重要。”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做公益事业的人有两种。一种像比尔·盖茨这样的,财富累计到一定程度想回过头来做慈善,满足社会回报的愿望;另一种一般是称之为“高尚大德”或者是有信仰的人,比如说基督教徒出于信仰教义所做的慈善福音。

  “事实上99%在公益领域的人,都是将其作为谋生手段。”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主任吕朝用一个数字,将公益组织人才的职业性质与企业员工的职业性质画上了等号。

  “前面两种做公益的人其实是两种神,一个是财神、一个是圣人。而我们需要的是人。”中国青基会副理事长徐永光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

  据了解,目前从事公益事业工作的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政府部门,这是人们常说的第一代公益事业者;另一方面则来自企业,而这也是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日益增多的必然现象。很多优秀企业员工在保证了基本生活条件前提下,往往对钱并不是很在乎,在这种情况下愿意回报社会,将会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大军。

  近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拥有高薪收入、实现财富梦想似乎成为了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随着公益慈善的发展,投身公益也渐渐成为了衡量个人价值的另一个标准,给很多年轻人提供了回报社会、提升自我人生价值的良好机会。这其中,很多来自企业界的人士也逐渐加入到了这个行列。

  “做公益不会比做企业简单到哪里去,甚至有些时候比做企业还要困难。”麦肯锡公司资深顾问陈宇廷就公益组织人才建设问题表示,“做一流的事情就需要有一流的人才。美国著名的罗宾汉基金会就是从麦肯锡公司、高曼(音)律师事务所去挖掘出一些优秀人才。我一直觉得做公益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人。”

  “有大量的白领写信来告诉我们,他的钱已经足够用于生活,希望下半辈子能投身去做社会公益事业”。陈宇廷说,“这些人愿意这样做也是有百分之百的爱心,他们希望能够回报社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认为,一些真正有志于公益事业领域的大学生们会愿意投身于社会事业的创业,只要公益组织同样提供和企业相似的工作条件和发展机会,“我想未来企业可能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