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六条调控房地产业专题 > 正文

盘点2006中国楼市:调控房价执行力成核心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15:1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19日电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2006年的宏观调控使房地产业成为众人关注的聚焦点。“步步为营”的调控政策、“涨”声依旧的房价走势,使得市场各方对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势众说纷纭。盘点2006年的中国楼市,我们会发现:调控、房价和执行力无疑是楼市最核心的词汇。

  调控“步步为营”

  报道称,2006年,“稳定房价,调整住房结构”是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国家从金融、信贷、土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其中包括加息、“国六条”、“90平方米70%”、“限外”等一系列“步步为营”政策,调控已然从“宏观”延伸到“微观”。

  据了解,目前住房供应结构调整有了良好开端,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已有276个城市(含地级以上城市101个)按期公布了住房建设规划。新建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落实工作启动,28个上报数据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新出让土地的商品住房项目中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比重占75%;同时,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加大。截至2006年9月底,已有26个省(区、市)将廉租住房制度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268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并实施了廉租住房制度。

  房价“且调且涨”

  报道指出,对于2006年的中国楼市房价而言可以用“且调且涨”这一词汇来形容。应当说,过去几年,政府频繁调控房地产领域,尤其是2005年4月底的“国八条”和今年5月的“国六条”,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房价依然在上涨,尤其是某些城市上涨仍然较快,部分调控措施尚没有完全到位。

  报道认为,究其原因,是政府采用计划经济手段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房产市场进行调节,两种体制相互博弈,令政策效应滞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供给和需求达到相对平衡,价格才能保持平稳,如果体制不能理顺,只能离政策制定初期的目标渐行渐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廖英敏表示,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房地产投资增速已经稳定,房价大幅上涨的势头也得到遏制,但是离普通居民的心理预期还是有差距。

  廖英敏指出,目前中国居民的购房意愿率创新低,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接二连三的

宏观调控让一部分有购买能力的人继续持币待购,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人群无法承受高房价,买不起房。国内房地产市场最主要的矛盾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人能承受的是中低价位的
商品房
,而市场的这一部分的供给恰恰不足。

  

执行力“重中之重”

  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的当务之急是在政策执行力上‘下工夫’,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明年很可能成为政策执行年,调控效果也会陆续显现到市场上。他预计在2007年将继续在紧缩信贷、平抑需求和控制投资等几个方面展开执行。”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研究室主任易宪容认为,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在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了解与判断,在于政府还会推出什么样的政策。

  易宪容说,如果顺着2006年房地产市场政策思路,那么2007年房地产市场会围绕着改变房地产发展模式、调整产品结构这个大思路进行,就必须生产更多绝大多数民众有支付能力的住房产品。

  对于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易宪容认为,政府应从银行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土地管理政策等方面入手。首先应清除政府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隐性担保,并让快速飙升的房价回归理性;

  其次,在现阶段,住房作为民生必需品,政府有责任把住房产品的性质完全界定在自住或个人消费上,用严格的技术性硬约束将住房的投资性质清除出市场,尤其是严格禁止外国投资者进入炒作国内房地产;

  第三,以市场化方式(如税收、利率、货币补贴等)建立起覆盖全民的住房保障体系。(李佳鹏 武勇 罗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80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