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网络媒体广东行"西线——珠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1:32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按消息(记者 陈杰琼)12月19日,参加“科学发展看广东—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广东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西线的记者们走进浪漫城市-珠海。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晓东在珠海城市情况介绍会上表示,三年来珠海落实科学发展观成效显著,本地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476.71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744亿元,年均增长14.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2003年的34.82 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8亿元,年均增长19.5%(预计数)。

  据介绍,三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尤其是最近一年多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珠海特色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三年来,珠海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园区经济发展迅速,重化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旅游、商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有新的发展。本地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476.71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744亿元,年均增长14.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2003年的34.82 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8亿元,年均增长19.5%(预计数)。

  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三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承载功能日益提升。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广东省第一条城际快速轨道——广珠城际快速轨道开工建设,高栏港区两个五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等港口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珠海机场与香港机场成功合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江珠高速公路、太澳高速珠海段等对外通道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广珠铁路复工在即。西水东调工程、城市管道燃气首期工程等一批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成使用,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免检城市”。城中旧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中心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和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三年来,不断深化改革,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基本得到消除,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发展活力。对内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显著扩大、结构得到优化,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城等一批国内外大型服务业、制造业项目落户珠海市,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封关运作,通过CEPA实施,珠港澳合作迈上了新台阶。成功举办中国(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和国际汽联锦标赛等重大活动,有效提升珠海国际知名度。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三年来,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工业西进、城市西拓”取得显著成果,金湾、斗门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显著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市图书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平安珠海”建设成效显著,治安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稳定,城乡居民安全感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年均分别递增6.3 %和8.3%。城乡居住、交通、教育、卫生、饮水等条件明显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更加优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推行。社会救助网络和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三年新增就业岗位8万多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保持在2.8%左右的较低水平。

  珠海是我国南方港口城市,经济特区。1953年建县,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享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下辖香洲、斗门、金湾3个行政区。总面积76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87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1.5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9.6万人。

  珠海是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设有拱北、九洲、高栏、万山、横琴等国家一类口岸6个,二类口岸7个。拱北口岸是我国第二大陆路口岸,九洲口岸是我国最大的水路客运口岸。珠海区位位置优越,东邻香港,南与澳门陆路相接,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珠海机场和华南第一深水港--珠海港,随着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轻轨等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珠海将成为连接我国西南地区与港澳间的交通枢纽和珠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珠海是海洋资源大市,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和海岛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海岸线长691公里。珠海拥有146个岛屿,有“百岛之市”的美誉。

  珠海生态环境优美,山水相间,陆岛相望,气候宜人,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人居环境一流,1990年以来十次荣获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第一;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曾荣获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不久前珠海又获得了 “中国魅力城市”的称号。

  珠海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涌现出众多闻名中外的英才。中华民国第一位内阁总理唐绍仪,首任清朝政府驻檀香山总领事陈芳,华南地区第一位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杨匏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省港大罢工领导人苏兆征,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我国第一位世界冠军、第25届世乒赛男单冠军容国团,我国第一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容闳,画家、诗人、文学家苏曼殊,著名的人民版画家古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唐廷枢,上海第一家医院(仁济医院)创办人徐润等许多近现代名人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珠海历史古迹丰富,拥有距今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高栏岛宝镜湾摩崖石刻画、光绪皇帝赐首任清朝政府驻檀香山总领事陈芳的古建筑物梅溪牌坊和唐绍仪在清宣统1年至民国4年建造的唐家共乐园。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目前,珠海已初步形成以电气机械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石油化工、计算机软件等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珠海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现在,我就珠海市近年来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所取得的成效和体会以及珠海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向各位汇报。

  一、最近三年珠海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成效及体会

  三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尤其是最近一年多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珠海特色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特区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新进展,开创了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三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园区经济发展迅速,重化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旅游、商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有新的发展。本地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476.71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744亿元,年均增长14.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2003年的34.82 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8亿元,年均增长19.5%(预计数)。

  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三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承载功能日益提升。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广东省第一条城际快速轨道——广珠城际快速轨道开工建设,高栏港区两个五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等港口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珠海机场与香港机场成功合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江珠高速公路、太澳高速珠海段等对外通道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广珠铁路复工在即。西水东调工程、城市管道燃气首期工程等一批市政公共配套设施建成使用,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免检城市”。城中旧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中心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和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三年来,不断深化改革,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基本得到消除,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发展活力。对内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显著扩大、结构得到优化,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城等一批国内外大型服务业、制造业项目落户我市,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封关运作,通过CEPA实施,珠港澳合作迈上了新台阶。成功举办中国(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和国际汽联锦标赛等重大活动,有效提升珠海国际知名度。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三年来,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工业西进、城市西拓”取得显著成果,金湾、斗门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显著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市图书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平安珠海”建设成效显著,治安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稳定,城乡居民安全感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年均分别递增6.3 %和8.3%。城乡居住、交通、教育、卫生、饮水等条件明显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更加优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推行。社会救助网络和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三年新增就业岗位8万多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保持在2.8%左右的较低水平。

  回顾三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这是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

  ——必须始终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注重经济发展的科学性,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通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增长方式,使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大力弘扬特区精神,以更大的气魄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开放创新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社会和谐,才能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双赢。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必须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各级党委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弘扬特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速度与效益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大原则,大力推进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对外开放、科技自主、城市建设与管理五大创新,发挥区位、环境、特区品牌三大优势,全面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产旺市”三大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富裕、文明、法治、魅力”的和谐珠海,加快建设珠三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质量经济上先行一步。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力争到2011年本地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加快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步伐上先行一步。要进一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体制为保障的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开放创新型城市,增强对全球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切实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高品位城市上先行一步。坚持以人为本,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使城市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交通更快捷,生活更便利,环境更优美,把珠海建设成为适宜创业、适宜居住和富有魅力的高品位海滨山水城市。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上先行一步。以深化“法治珠海”、“平安珠海”、“文化珠海”、“生态珠海”为载体,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服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成果由全市人民共享。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上先行一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建设阳光型、服务型、效率型政府为目标,以效率效能建设为抓手,强化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府管理创新,严格依法行政,把珠海建设成为开明开放、公平公正、规范高效的法治城市。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聚集高素质人才上先行一步。坚持党管人才,着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建设一支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把珠海建设成为充满生机活力、人才汇集的“人才高地”。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扩张正呈现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高端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主体的新特点,“泛珠三角”尤其是粤港澳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珠海港、广珠城际快速轨道、广珠铁路、港珠澳大桥等一批大型基础设施加紧推进,珠海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新机遇。今天的珠海,发展条件好、发展机遇好、发展前景好、发展态势好,我们对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充满了信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