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8:30 东方网-文汇报 | |||||||||
陈宪 ●与世界各国的水平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投资率明显偏高。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失当,尤其是消费率偏低,会造成国内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不仅会对我国居民的即期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制约消费需求水平及其提升。近年来,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占居民家庭收入比重的迅速提高,进一步刺激了我国居民的防御性心态,导致储蓄增加、消费减少 ●这里,就如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出以下三点建议: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经济增长动力要逐步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转换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要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来看,与世界各国的水平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投资率明显偏高。从1984年至2005年的21年间,中国的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近20个百分点。以2002年为例,当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80.1%,其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80.7%,中等收入国家为74.3%,高收入国家为81.0%,而我国当年的消费率仅为58.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1.9%;与中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水平也明显偏低,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其当年的消费率分别为81.2%、78.8%和68.9%。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的消费率水平还出现持续走低的态势,从1985年的66.36%下降到2005年的51.9%,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极为显著,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成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最低点。 由于投资与消费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长期偏低的消费率也就意味着长期过高的投资率。从2000年至2004年间,我国的投资率分别为36.4%、38.0%、42.3%和43.9%。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一般保持在20%-30%,美国仅为16%-17%。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过分依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长远来看,这种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失当,尤其是消费率偏低,会造成国内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对于提高我国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十分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增强。经济增长的约束也由计划经济时代的资源供给约束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需求约束,市场需求规模已经成为决定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投资需求不过是中间需求,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起点。只有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无论从宏观角度分析,还是从微观基础考察,投资都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最终消费。与投资增长驱动的经济相比,消费增长驱动的经济较为稳定,而且,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惯性也会更大。不仅如此,按照居民消费结构来配置资源需求,还能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那么,造成消费率持续偏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是说,消费需求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随收入水平的降低而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达不到经济增长的水平,是导致我国消费率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提高消费需求,首先要提高居民收入。有数据表明,从1979年至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速度为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为7%;与此同时,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6%。另外,由于目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平衡,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也是制约消费需求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从长期来看,永久性收入与消费之间是同比例增长的,如果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那么,居民消费会随着长久收入水平的增长做出相应调整,不可能出现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持续递减,进而导致长期平均消费倾向递减。因此,从中国过去20年消费需求持续走低的情况来看,造成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还不能仅仅局限于收入因素。 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不仅会对我国居民的即期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制约消费需求水平及其提升。一般来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短期(即期)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是指消费者为了预防未来不确定性而进行的储蓄行为,该储蓄行为将导致当前消费水平的相对下降。由于收入制约及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而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尚不能完全适应居民消费变化的需要,导致居民收入不能及时转化为消费,而被转化为储蓄,消费的拉动作用未能有效体现。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以往主要由政府或企业提供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福利性消费,随着福利消费体制的市场化,转变为由居民个人承担,因此,居民的支出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占居民家庭收入比重的迅速提高,进一步刺激了居民的防御性心态,导致储蓄增加、消费减少。目前我国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高达15万亿元,国民总储蓄率为50%以上。 尽管中国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如住房、汽车和教育培训等,但是,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也使得我国居民的潜在消费无法得到充分释放。此外,税收收入相对于居民收入的过快增长、企业利润相对于居民收入的过快增长、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剧,以及老百姓“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也是造成中国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 这里,就如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出以下三点建议:首先,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这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必要前提。由于多年来居民收入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说明我国国民收入的宏观分配结构不利于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因此,要在限制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其次,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在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同时,居民整体消费倾向偏低。要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必须防止收入差距的过分拉大;要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减少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同时还要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信心,刺激消费提高。第三,经济增长动力要逐步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转换。要从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向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均衡支撑过渡。政府要通过改变支出结构,增加公共服务支出,更多关注消费、关注扩大消费。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实现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 (作者为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