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是一个符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8:30 东方网-文汇报 | |||||||||
万润龙 这两天来,有一则消息让无数网民欢欣雀跃——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封面人物选中的是“千千万万互联网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各种网站不遗余力地大肆宣传也正常,国内的主流媒体却也不惜篇幅大加宣传,大有因为自己成为《时代》封面人物“网民”的一员而洋洋自得之意。
笔者虽然也是一个网民,但对《时代》选网民为封面人物丝毫不惊,因为在我看来,这无非是《时代》周刊选择的一个符号,而所选符号对社会、对世界的影响是好是坏不是《时代》选择的前提。 2003年,《时代》选择的年度人物是“美军士兵”,1988年的年度人物是“面临环境恶化威胁的地球”,1966年则是“25岁以下这一代人”。 在网民成为《时代》年度人物之前,我国媒体已经不止一次地为某个人成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而造势。前不久,我国有一位80后的年轻作家上了《时代》的封面,去年底,一位“超女”歌手上了《时代》封面,多家媒体给予了热炒,似乎上了美国《时代》就成了了不得的好事大事。 当然,《时代》周刊选择符号的做法也确有值得媒体借鉴之处。2003年12月15日,萨达姆被捕消息刚公布不到12小时,《时代》就决定改变本期的封面人物,以萨达姆的照片取而代之。《时代》周刊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反应之快速,还是值得媒体借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