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墓主“现身”携带百枚铜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13:59 江南都市报
墓主“现身”携带百枚铜钱

墓主“现身”携带百枚铜钱

  《完好墓葬现昌北》之热点追踪

  墓主“现身”携带百枚铜钱

  专家推断墓主可能为男性 出土文物对研究明朝墓葬风俗很有价值

  昨日,本报报道了南昌市昌北某工地上发现一明朝古墓一事,当日,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经过专家近8个小时的抢救挖掘,一具保存完好的明朝尸骨出现在市民眼前,南昌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古墓中,出土了上百枚铜钱。

  腐烂的“千年屋”被挖开

  昨日上午10时40分左右,挖掘工作正式开始,南昌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利首先指挥着工作人员进行墓穴清扫工作。

  11时08分,覆盖在墓穴上的泥土被推开,墓穴重新出现在记者的眼前。李馆长告诉记者,其实,坟墓在古代被称为“千年屋”,建造这种阴宅跟建造阳宅原理一样,选址的讲究就是,高地、防水,昌北地带一直是丘林地貌,很适合做阴宅,所以近几年在这里出土的古墓非常多,从东晋到明清都有。

  11时20分,整个古墓的轮廓基本呈现,专家发现,古墓保存完好,长2.34米,前头宽0.87米,后面宽0.76米。棺木高为0.76米,宽为0.50米。

  古墓没有被盗过

  “古墓保存完整,我们可以肯定,这个古墓没有被盗挖过。”李馆长说,据以往对明朝墓葬的研究中可以了解到,明朝的墓葬是有规矩的,首先在亲人将死之前,谴派风水先生到高地,选好一处作为阴宅,亲人死后,阴宅开始建造,材料主要就是石灰加糯米的混合物,这两种东西混合后,粘性很强,而且风干后密闭性很好,但缺点就是如果泥土含水量过高,混合物就很容易松散。 一般富人家庭亲人死去后,都要过一个星期左右才能下葬,有些甚至能过一个月左右,这时,为死去的亲人建造的阴宅就已经阴干了。

  堆放瓷碗是保证逝者有饭吃

  11时50分,工作人员轻轻抹去一层泥土,棺木两头出现两块完整的木板,很笨重,抬走后记者上前看见,两木块分别放置在棺木的头和脚的位置,木块是用整块木头削制而成。博物馆的专家认为,从放置的位置以及木块的形状,可以看出木块就是棺木的挡板,放在死者的头部和脚部,万一墓穴发生塌方现象,还可以保证死者有头有脚。

  中午12时10分左右,清理出两块挡板后,挖掘工作告一个段落。在空闲时,记者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明朝的墓葬习俗,要在坟墓的最外面堆垒瓷碗,这个风俗有什么意义吗?”

  李馆长称,“在历年出土的明朝古墓中,都会堆垒瓷碗,有时还能出土一些壶类生活物品。”李馆长说,明窑烧制青花瓷的工艺已经很成熟,而且也很普遍,在坟墓上放置这些粗糙的瓷碗,估计是亲人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有饭吃,不再为温饱而奔跑。

  百枚铜钱为死者垫背祈福

  1时45分,挖掘工作在简单的休息后继续,十分钟后,一声惊呼吊起了所有人的胃口,几块相连的绿色物体,让人认为看见了珠宝,但经过专家鉴定,证明绿色物体是已经氧化的铜钱,经初步估算,共有近百枚。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铜钱是给死者垫背祈福的,这种中国古老丧葬习俗,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

  墓主的脊骨发生炭化

  2时10分,铲开一层泥土后,几段成焦状的黑色灰尘形态的物体出现在众人面前,经确认,此为死者脊椎炭化后的结果,旁边散乱着四五条肋骨。

  2时20分,死者的上肢、胯骨、胸腔部位、头部逐一显现出来。经工作人员测量后发现尸长1.7米,这种身高在古代,也只能是男子才有的高度。

  李馆长介绍说,古墓里的陪葬物品不多,因为明朝时期很少有厚葬习惯,这也是社会慢慢演变的一个习俗。从晋、三国时期出土的墓葬里,有猪圈、灶等,这是专门的造墓方法,跟市民的生活有关,是真实生活的缩小版,以后,相继又出现了很丰厚的墓堆,过了几个朝代,坟墓的陪葬品又逐渐减少,这都是政治、经济、生活发展的一个剪影,从这次出土的物品来看,明朝中后期已经彻底抛弃了厚葬的习俗。

  “唐要钻山为林,晋汉是堆土为冢。”这都是各个年代墓葬的一个特点,南昌市博物馆李馆长说,此次挖掘的古墓虽然没有出土很名贵的文物,但对于研究明朝墓葬的风俗还是很有价值的。(文/ 记者罗素静、王梦娜、实习生徐佳 图/记者许南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