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法律与生活专题 > 正文

2006中国的大国之治:和谐之道与失衡的媒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2日18:26 《法律与生活》杂志

  2006:那些人 那些事

  2006年即将远去,正如它匆匆地来。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吗?

  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每时每刻的发展变化常常让我们自己惊叹不已,有时甚至让我们有点手足无措。

  这是一个坏的时代吗?

  我们目睹,我们遭遇,我们忍受,那些让你痛心的丑恶、困顿和沉疴常常折磨着你,有时甚至让你有点茫然无助。

  2006年的中国一如既往,欢笑与悲情同在,希望与痛苦同行。

  大国之治

  本刊记者/刘爽

  2006年,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记忆,虽然凌乱、缺乏主题但却印象深刻:税交得少了,工资低保涨了,

青藏铁路通车了,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了,GDP涨出两位数了,沪市又上两千点了,股民咸鱼翻身了,刘翔破纪录了,有人发财了,有人出名了,找工作更难了,鸭蛋心苏丹红了,粮油涨价了,
房价
更没谱了……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悲喜交加吗?

  和谐之道

  即使是一个对政治毫不感兴趣的人,他也能深刻地感受到来自政治上的治理之道对他实实在在的影响。

  进入2006年,中国的农民以及城市的工薪阶层,都收到了一份来自政府的“新年大礼”:取消农业税和个税减除标准提高到1600元。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农村孩子被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国家实施真正的、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终于迈开了第一步。

  像这样的背后带着“真金白银”政策的实施,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所谓的政策措施,今后将不再是口惠而实不至的口号,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利益的再分配。

  三月召开的两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方略开始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人们注意到这样一个背景,之所以如此强调和谐之道,是因为有明显的不和谐因素:社会裂痕加剧,经济转型艰难,贫富和城乡差距拉大,精神价值扭曲,在教育、医疗、就业、安全、能源、环保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国的发展确实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而和谐之道应被视为破解困局的一剂药方。人们看到,在2006年,政府在医疗和教育改革、平稳物价、调控房地产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社会养老保险也出台新政,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进一步加大,这不仅减轻了百姓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质量。

  真实的大国角色

  年末热播的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并纷纷猜测片子的播出背景。节目制作人原本希望引领中国的观众来看西方的历史,但人们自然地会把联想延伸到今天的中国。

  一个大国正在崛起,这已经不是一个判断,而是一个共识。

  国人可能还从来没有一年像今年这样,看到一股中国“龙卷风”席卷世界不同地区。11月在越南举行的APEC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俨然主人并成为会议的绝对主角。这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甚至有点情非所愿,但绝对是水到渠成。这样的时刻,具有历史性的象征意义。

  而2006年在中国举行的三个峰会,则是让国人亲身感受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外交“盛宴”:6月在上海,有“上海合作组织峰会”;10月底在南宁,有“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11月初在北京,则是更大规模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这样的角色是中国过去从未扮演过的。

  这样一种全球身份,我们的领导人还有我们的国民,都要努力去适应和担当。在对电视片《大国崛起》的评论中,一句诘问振聋发聩:大国的崛起,首先是国民的崛起,没有大国民,哪来真正的大国崛起呢?

  隔海观潮

  两岸关系在去年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变化之后,今年大陆的民众把眼光更多地投向了台湾岛内。阿扁弊案缠身,台湾政坛风云变幻,每天政局的发展就像一个剧情波折、扣人心弦的连续剧,从年初演到岁尾,大陆的民众也有幸通过央视四套的《海峡两岸》和福建东南卫视的《海峡新干线》这两个专门的窗口,及时了解台湾政局发展变化的最新资讯,台湾的电视名嘴和媒体人也纷纷登陆,带给大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而这两个电视栏目也凭借自己垄断的地位,获得了超高的收视率。

  倒扁运动让大陆民众见识了另一种政治语境下的政治操作和政治生态,它可以是一个拇指向下的手势,也可以是一种红色的图腾,还可以是一首温馨感人的歌曲,倒扁歌曲《红花雨》就让多少大陆的年轻人潸然泪下。

  “连爷爷”又回来了,而且来了两次。4月召开的两岸经贸论坛和10月召开的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大陆方面又对台湾民众送出了一系列的“大礼包”,对台政策新思维正在积极、务实地推进。只是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大陆的很多善意无法直通岛内,甚至原本定于台湾举行的两次论坛还要易址大陆才能举办,而那两只名叫“团团”、“圆圆”的大熊猫,在台湾小朋友的期盼中又长大了一岁。据说,如果两只大熊猫再不能赴台,那以后很可能就是小两口抱着熊猫宝宝去新家了。

  老生仍要常谈

  有些话题,人们每年盘点的时候都要谈,可你回想一下就会发现,你几年前谈的观点在今天依然不过时。这可以理解为你有超强的预见力,但也可以理解成沉疴难除、问题依旧。

  腐败与反腐败的形势一如既往,一些人倒下了,一些人仍在顽强地“前腐后继”。

  2006年新年刚过,中央纪委就在北京召开了第六次全会,政治局九常委全部出席,中央对反腐的重视及决心可见一斑。而现在人们对反腐领域最关注的,显然已不再是再多曝光几个“惊天大案”、再多揭出几名显赫高官,因为如果没有防腐的制度保障,腐败分子只会越查人越多、越查官越大。

  夏天爆发的上海社保基金案带来政坛地震,从中央到地方一大批官员被查处。从这个案件中,人们不光看到了中央反腐的决心和意志,同时也看到了腐败和反腐败同样升级,同样进入了深水区。

  矿难的消息依然是新闻版的常客,而李毅中仍然是中国最忙碌的部长级官员,而且他依然要大动肝火地骂那些官煤勾结的地方官员。“带血的煤”既拷问着社会的良心,也考验着执政者政治治理的能力。

  红心鸭蛋让人们遗憾地发现,餐桌上能放心大胆吃的东西不多了。大闸蟹、多宝鱼、福寿螺,如果这些美味与不安全联系起来,你的胃口还那样好吗?还能“吃嘛嘛香”吗?

  食品让人吃得提心吊胆,可如果连救命的药品也吃出问题了,那还有救吗?齐二药假药事件、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欣弗”事件使药品的安全问题浮上台面,那些看似严密周全的从生产、销售到治疗的药品监管体系和制度安排是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不论是腐败问题,还是生产安全或者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这些年可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老生常谈了。只是人们要谈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呵。

  失衡的媒介

  2006年是一个“纪念周年”颇多的年份——“文革”4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唐山大地震30周年、毛泽东逝世30周年等,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这些题材不同的表现,可以感受到他们各自的媒体环境的阴晴冷暖。从中青报《冰点》停刊到复刊的周折,到《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遭富士康千万索赔事件,媒体环境问题再一次暴露在人们面前。

  夏天的一场台风让新华社罕见地成为一场媒体事件的当事人。福建官方公开批评新华社记者有关救灾不力的报道失实,而新华社则以一篇采访手记回击,其后福建的《海峡都市报》再次发表长文,驳斥新华社的“采访手记”。

  “中央一套”被抢注为避孕套商标事件是对CCTV这个媒体巨头的恶搞,这似乎预示着央视今年要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成为一个多事之秋。新闻联播主播变脸甚至惊动了海外媒体,足见新闻联播在中国政治中的独特地位。新闻联播前的《国歌》取消了,黄健翔在世界杯的解说中发飙了,此后又传出黄健翔辞职事件和所谓的“告发信”……

  央视传媒老大的地位还受到地方媒体的挑战。去年的超女直接促成了今年娱乐选秀节目全面开花,除湖南台的“超级女声”外,还有上海东方台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而央视则以“梦想中国”和“青歌赛”应战,至于一些地方台的各种选秀更是多如牛毛,以至于需要广电总局出来叫停、审批。

  2006年,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发起有力的挑战,甚至有时会起到引导舆论方向的作用。与此同时,博客的兴盛也在逐步改变着媒体形态,表达的随意和表达成本的低廉是博客无与伦比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正在加剧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失衡与分化。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12月下半月刊)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