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个偏僻山村的现代化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07:29 北京日报

  

一个偏僻山村的现代化之路

  隆冬时节,当记者驱车百余公里来到大山深处的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王家堡村时,这里的热闹让人心潮涌动:上百名村民正在教室上农技课;一辆辆货车来来往往,外地的苹果拉进来,当地产的南果梨送出去;驾驶农用车的运输队,正将一车车肥料往山上的果园运……而今,王家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辽宁南部地区前列,产业发展、村民富裕、村容整
洁、村风文明,已经让这里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活典型"。

  王家堡村远离市区,曾经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沉重的现实让村干部们陷入了思考:穷山村没有别的优势,做足山林文章才符合实际情况。几经商量,村班子提出了"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缓坡花果园"的规划,要向大山进军。经过几年苦干,王家堡村的荒山得到了全面开发治理,栽植南果梨32万株,植树造林120万株,封山育林5000多亩,原来光秃秃的山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茂盛的果林。

  为了实现南果梨的高产稳产和外运通畅,村里筹措资金先后建起了引水上山、节水灌溉工程。除了修好几十公里的山路方便生产外,村里还修通了连接城区的几十公里柏油路面。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家堡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南果梨特色产业村。

  王家堡有个"土政策":凡是没有获得技术员证书的村民,集体的果树一棵也甭想承包。这个"土政策"的来源,同全村学科学、学技术这一良好风气的形成不无关系。

  当年海城要建"农业现代化村示范基地",王丙铎从县里领回了一个题目:请沈阳农业大学的教授到村里常年讲课,帮助村里指导果树种植。"将近一半是文盲的村民要听大学教授讲课?"对于王家堡的村民们来说,似乎是天方夜谭,第一次开班只有不到30人。村里找来两位村民做对比实验:张铁男运用学来的"幼旺树早期丰产技术"管理果树,而赵树深则仍然依照土方法。秋收时,赵家一棵树结10多公斤果子,而张家一棵树结近100公斤。这下村民们急了,再开培训班时,大伙都早早地来到了教室。

  王家堡村党委副书记蔡玉芹告诉记者,如今全村800多名劳动力中,就有598人考取了《辽宁省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其中11人还晋升为农民农艺师职称。王家堡村还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在村里建立起了科研所。

  王家堡村人不仅果树种得好,也因为传授农业技术和打拼水果市场而远近闻名。村民张铁男因为果树侍弄得好,邻近的县市村常常找他去讲课。像张铁男这样四处"走穴"的农民讲师,王家堡村就有七八十人。村民周洪利是王家堡村第一批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技术员,今年他外出讲了两个月课,纯收入超过5000元,还被两个村聘为常年"技术顾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村民们发现,种植南果梨的越来越多,每年九、十月份集中上市时,每市斤跌到两三毛钱,果贱伤农。为此王丙铎另辟蹊径,带领村干部上外地学起了恒温气调库水果储藏技术。如今全村已经拥有了230多座恒温气调库,占整个海城地区气调库总数的四分之一。王家堡村不仅成为当地知名的南果梨生产地,还成了著名的水果集散地。

  王家堡村富了。村会计孙玉鹏打开账本告诉记者,村里2004年的人均收入就突破万元大关,今年预计可达到1.2万元,同时集体经济不断增长,去年村委会收入达到150万元。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村党委书记王丙铎说,王家堡村物质上富裕了,应该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还富于民,谋划可持续发展。走进王家堡村,守立在村头的一座秸秆气化站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村里几年前投资120多万元建设的。而今,秸秆燃气接到了每家每户的灶头。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素质和乡村风气也不容忽视。10多年前,王家堡村里就制订了《村规民约》,每隔一段时间还要修订一次。现在的《村规民约》共有9大项近70条,涉及精神文明、环境规划、公共设施、社会治安、思想道德、日常行为等方方面面。

  海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振业认为,王家堡村成功的实践表明,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带领下,遵循市场规律,依靠农业、依靠科技、依靠农民,即使在穷乡僻壤,照样能够建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华社记者陈光明王炳坤(据新华社沈阳12月22日电)

  图为:这是王家堡村整洁的街道(2003年摄)。新华社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