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亮点、难点、突破点——新农村建设一年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09:51 新华网

  2006年既是“十一五”起步之年,也是新农村建设开局元年。一年来,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目标,中央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亮点、难点、突破点——新农村建设一年间

  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普照农村

  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投入,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很多方面,都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范畴。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家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让农民更好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近年来,国家在这方面开始迈出重要步伐,较多地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年间,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系列“高含金量”的“多予”政策陆续出台:

  ——在春耕之前,首次向农民公布了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首次公布了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在3月初提前预拨了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的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政策。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政策不仅金额超过100亿元,而且补贴范围突破了13个粮食主产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补贴品种突破了仅限于柴油的涨价补贴。

  ——首次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首次要求用3年时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专门文件。

  来自财政部的数字显示,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继续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各安排40亿元,解决20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25亿元,增加250万沼气用户;安排170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中央首次安排17.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紧紧扭住发展生产和致富农民这个关键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否则,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走偏方向。

  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拉动下,2006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一系列好成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3季度全国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夏粮总产量1138亿公斤,同比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762元,实际增长11.4%,连续3年保持了前3季度两位数增长;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良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继续增长。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着眼点。有关部门正积极采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等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将逐步提高。

  农民更好分享改革与发展成果

  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一年来,各地努力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和农业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许多地方村容村貌发生可喜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观。截至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国家也确定,2006年上半年中央和地方落实资金46.5亿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十一五”期间将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研究和采取措施,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统筹,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按照中央的要求,今后还将继续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工夫,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新农村建设,困局亟须撬动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但是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同样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有的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等同于村庄建设、新房建设,更多关注“面上的发展”,热衷搞“大拆大建”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有的地方盲目冒进搞突击,脱离当地实际,恨不得一夜之间建成“新农村”;

  ——有的地方将政府的需求、领导的意愿凌驾于农民的需求之上,按照“钦定”的统一标准,搞所谓的新农村建设达标竞赛或创建评比;

  ——有的地方借新农村建设向农民伸手,加重农民负担,甚至举债搞建设;有的地方打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趁机圈占土地,冲击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也有的地方“光喊口号不干活”,存在着畏难观望情绪和“等靠要”思想等。

  如果这些行为不被有效制止,就有可能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忽悠”农民和折腾农民的“害民工程”。

  更让我们心头沉重的,是我国“三农”形势依然严峻,将长期面临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农业和农村仍在艰难地“爬大坡”,一些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农业基础脆弱,农村获得的金融支持也严重不足,再加上近几年生产资料价格飞涨,农产品“卖难”突出等,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比较大;

  ——农民负担反弹压力仍然较大,一些地方“三乱”现象又有所抬头,涉农收费已成为当前农民负担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也变相加重了农民负担,种粮补贴和土地征占补偿不到位等是当前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

  ——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线脆弱、“空巢村”的老人孩子缺乏关爱等突出问题仍然深深困扰着农民,群众生活仍不轻松……

  须知,建设新农村,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立竿见影。尤其需要各级干部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把这件惠及亿万农民的好事办好办实。关键是要倾听农民的呼声,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关键是要把维护、实现和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关键是要把解决农民群众最直接、最急迫的现实问题作为着力点。

  农村综合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亮点、难点、突破点——新农村建设一年间

  (资料图片)

  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今后要花更大的精力来研究和推进农村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通过正税清费、减免直至彻底取消农业税,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但是,造成农民负担重的一些深层次原因还没有根除,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依然存在,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2006年下半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开局。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即: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投入办学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农村综合改革既涉及生产关系调整,也涉及上层建筑变革,任务十分繁重,工作异常艰巨。一些“三农”专家表示,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减人、减事、减支与发挥政府职能的关系,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责、该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逐步加强。加大对县乡政府的一般转移支付力度,落实和完善财政对村级的补助政策,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组织正常运转,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从这三个“丝毫不能”中,我们看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推进。(记者 姚润丰 董峻)

  

亮点、难点、突破点——新农村建设一年间

  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给农民带来哪些实惠

  今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时至年终,盘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成就时,农业无疑是亮丽的一页。在年初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和推动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关键词,中央和地方“好戏连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得到稳定、完善和强化,9亿农民收获了沉甸甸的实惠。>>>点击详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年大事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实施,扎实稳步推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下是一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记:

  ——2月21日,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

  ——2月14日,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开班式上要求,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扎实工作,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从今年4月到明年1月,中央决定直接对全国5300多名县委书记、县长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专题培训。对全国的县委书记、县长集中进行专题培训,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各地和有关部门也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研讨班和学习班。

  ——12月5日至12月7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点击详细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07年新农村建设四大看点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人们注意到,这次会议明确: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从这三个“丝毫不能”中,我们看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提出要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实事。>>>点击详细

  国家明年新增政府投资大部用于新农村建设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获悉:明年财政部门将坚持把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总规模比2006年有所增加;确保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比重比2006年提高。>>>点击详细

  发改委: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

  今年是新农村建设第一年。总体上看,各方面工作得力,措施有力,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但是,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对新农村建设认识和理解不清,工作上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了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甚至违背农民意愿等问题。>>>点击详细

  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