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流:不拿薪水的农场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10:13 环球人物 | |||||||||
退休后的广州市长要为乡亲找出路 本刊特约记者 张翼鹏 “我这真是名片,除了名字,什么都没有。”一见面,一句大白话,“顺德农民”黎子流就露出了本色。
这是一个标本式的人物。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先锋之一,他的粤剧、他的普通话“段子”、他的坦率和实在,早已超出了前广州市市长的角色,不仅在粤港澳无人不晓,更成为广东人的一个形象代言,为外地人津津乐道。 时值隆冬,珠江南畔的广东顺德新世纪农业园却绿意葱茏,退休市长黎子流已经在这里当了8年的“农场主”。回首心血耕耘,74岁的黎子流不无自豪:“开始干的时候,就想着要尝试、探索,为中国的农业和农民。现在看,初步成功了。” 不受薪、不持股的董事长 1997年,黎子流卸任广州市市长。几乎是前脚交班,他后脚就回到了顺德龙江镇左滩,他土生土长的老家。此番回乡,并非叶落归根,他的心里装着更大的事——要为农业现代化找个出路。 市长都当过,为什么又要回头当农民、种一亩三分地?这个问题一下子撩开了黎子流的家史,往昔记忆汩汩而出:“我就是农民出身,小时候家里穷,父母养不起六姐弟,最后就卖剩我一个儿子,什么繁重的农活没干过?到现在家族里还有很多人靠种地吃饭,我知道他们的辛苦。”他担心的不仅是裤腿沾泥的亲戚。每次下乡,看到珠江三角洲工厂林立,而见缝插针的稻田里农民还是躬身劳作,挣两餐温饱,他就着急。 “搞农业,我的目标不在于是否赚钱,就是想找两个答案。”这两个问题在他的脑海里困扰已久,当市长时无暇顾及,而此时就像新世纪农业园门口伸展的弓箭型建筑,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广东的工业化、城市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能不能为农业现代化找到一条出路?中国有8亿多农民,即使进城打工也治标不治本,他们能不能靠农业致富?” 这个听起来过于宏大的命题被他落到了具体项目上:总规划面积5000亩建设广东顺德新世纪农业园,目前已开发1200亩,投资3.1亿元人民币。农业园位于广州、顺德、南海、江门四地交汇处,山水相依,灵气十足。黎子流大步流星,带着记者一处不落地参观。 农业园里鱼塘连片,孵化育苗中心、种苗越冬大棚、研发实验室一应俱全。“长期来说农业还要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高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一定要集约经营,包产到户的伟大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8年的实践让黎子流“颠覆”了自己。20多年前,他是第一个在广东提出并实行包产到户的人,当时的顺德也因此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一个只有800多平方公里的鱼米之乡,创造了800多亿元的GDP,成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当然,也不是说取消包产到户,而是需要‘公司+农户’的形式,发挥现代化农业企业的示范作用。”黎子流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晰,不再是小农耕作,而是要当龙头企业。 设想很好,可是钱从哪儿来?黎子流动用个人关系,召集了粤港澳16位股东。被黎子流“绑上贼船”的可不是小人物,香港信德集团何鸿燊、香港新世界集团的郑裕彤、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他们愿意掏腰包参股新世纪农业园,除了非同寻常的交情之外,还因为信任,信任这个农民出身的市长确实急农民之难。其实,这种信任也寄托着他们共同的愿望:谁不出自乡梓,谁不期望农民致富? 于是,黎子流成了顺德新世纪农业园的法人代表、董事长,但他不受薪、不持股、不参与分红。在经济利益第一的今天,这种义务劳动的做法不免让人质疑。“没有经济利益的捆绑,怎么能保证你的责任和投入呢?”记者直言。黎子流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一拿薪水,人的心态就变了,变成了打工仔、受薪阶层。你干多干少,别人都有看法,自己不知不觉也有衡量。而且一拿薪水就当不了董事长,我们这里完全是现代公司化运作,董事会的制度很健全。”私底下,黎子流向记者透露:“虽然我在这里不拿钱,但每个月退休金9000多元,吃饭完全没有问题。” “我做好了失败的准备” 黎子流没有任何学历,他常跟别人念叨:从小到大我只读过两年书,都是边干边学的。但他的很多口头禅成了广东的名言,诸如“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做了再说”,“遇见红灯绕道走”……回顾这些当年的流行语,黎子流朗声笑:“因为我是顺德人,顺德人胆大。” 这样的个性也体现在农业园的建设上。“刚开始干的时候我就有心理准备,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探索。这几年我确实遇到了很多挫折,失败过很多次。”说起这些,黎子流语气平缓,一五一十地道来失败的故事,偶尔自我调侃,把农业园当商业案例来分析。 “我们完全是从零开始。规划、征地、让当地农民入股,企业的四个要素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一样不少地积累,很不容易。”建设之初,出于长期发展的考虑,新世纪农业园向龙江镇的农民征地。周边的农民对黎子流很信任,因为几十年前他们就是在一起荷锄担泥挖鱼塘的伙伴。黎子流也惦记着要保证乡亲们的收益,征地款比时价还高。此外,他还动员农民将征地款的三分之一入股;什么时候不愿意干了,随时可以撤股。8年来,无论公司盈亏,农民都能得到比银行利息还高的股本分红,累计分红近3000万元,投资回报率在10%以上。企业用工大部分也是当地农民,解决了800多个农民的就业。 这么大的企业,年过七旬的黎子流不可能事必躬亲,他把握的是企业发展的大方向。“我不是农民,是农业企业家。”顺德是水乡,黎子流选择发展水产养殖,农业园已经成为国家级水产良种培育基地、顺德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广东民营科技企业,出产的大口黑鲈、太阳鱼、鳄鱼等鱼苗为广东400万亩水面的养殖业提供良种。 干农业就免不了风险。前两年,农业园看准了中华鲟养殖,当时市场上每斤卖到300元,利润可观;但等到他们的鲟鱼上市时,市场价已经跌到15元一斤。“我们的损失可想而知。”在鱼苗越冬大棚里,黎子流从一米深的水池中捞出一个大鳖,“你看,这两天才到的新品种珍珠鳖,一只几千元,从美国引进的,但在这里能不能繁殖,还是个问题。”对于这样的良种培育,单户农民根本投资不起,黎子流的龙头企业就甘冒风险作示范。此外,农业园还和中科院广东微生物研究所合作,进行深加工,生产“方太”牌高级调味品,到2008年利润可望达到1000万元。农业园内还开辟了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田园餐厅里可以品尝到园内自产的无公害蔬菜,乡间小木楼可以让城里人伴着蛙声入眠,珠江文化农展馆成了青少年的农业科普基地…… “现在我们已经盈亏平衡,到明年上半年,农业园就有2.5亿资产,有1亿现金可以返还股东了。”黎子流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帐,“而且我们是良性资产,没有贷款,没有负债。”此时的他,话语间掩不住兴奋,宽大的额头泛着红光。 作为农业龙头企业,新世纪农业园给周边农民带来的最大效益就是示范带动作用。除了为农民提供科技含量高、产值高的水产良种,农业园广泛的技术服务和市场服务网络也支撑了周边农民的科技种养。就在记者采访的空档,又有农民上门购买新孵化的大口黑鲈鱼苗。黎子流说:“我们不光卖鱼苗,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看得见的社会效益更加明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顺德农村“基崩塘浅路难行”,不再种桑、种蔗的基埂崩塌破损,一下雨,水漫金山,根本养不住鱼苗。深谙养殖之道的黎子流,在农业园内尝试鱼塘改造。从小就有养鱼经验的他,现在站在岸边指挥,不仅挖深、加固水塘,而且形成“田”字形,一河两岸,非常壮观。农业园的改造方案后来在整个顺德推广,全区数万亩鱼塘的硬件水平提高了,农民开始养殖高价值的鱼类,全部用于出口。 除了农业园,他们的另一个企业——一家园林式的养猪场,被广东省认定为“生态示范园”。他们的“穗康”牌猪肉荣获广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大量输出香港市场,到2008年,年出栏将达到20万头。 “现在我才敢说,我们走出了一条路,但不是唯一的路,农业现代化的题目很大。至少我对农民有回报,对社会有贡献。”8年后的今天,黎子流琢磨着要走进下一个阶段,把企业交给年轻人,至于人选,“由董事会来定吧。” 身价最高的粤剧票友 退休以后,黎子流最看重的头衔是“会长”——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会长。因为重情份讲义气,黎子流被海内外的“广府人”推举当他们的会长,连任三届。珠玑巷始建于南宋,是中原先民南拓进入广东的中转站,目前在海内外的后裔有5000万,每年都有30多万人回来寻根问祖。在联谊会的推动下,全世界珠矶巷后裔对珠矶巷的投资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建起了25所学校和20多个姓氏纪念馆和宗祠。“异姓一家,同舟共济,务实包容”是黎子流引以为傲的珠玑巷人的秉质。 现在的黎子流仍然精力充沛,有干不完的“事儿”。 粤剧是黎子流的至爱。顺德是曲艺之乡,他从小耳濡目染,一退休就成立“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对他而言,粤剧中不仅深蕴岭南文化,更有一个人生存道德的标杆。“别看简单的一个曲目,抑恶扬善、忠奸之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做人的标准。”当年郭沫若到顺德,感叹“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灯火万家弦”。如今,粤剧式微,黎子流所在的基金会就致力推动粤剧改革,重回舞台、走向青年。一曲《花月影》去年在北京高校演出获得满场彩。 “我一开唱就有钱入袋啊。”作为票友,黎子流的“票房号召力”成为佳话,这可是他参与扶贫助困的“筹码”。在一场为特困单亲家庭举办的义演上,黎子流的一曲粤剧唱10分钟,就“赚”了200多万元人民币,“只要钱不进我的腰包,能帮别人,多多益善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