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误解”是怎样产生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13:12 法制晚报

  “误解”是怎样产生的

  新闻提示

  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定向拆迁户购买经济适用房将一次性付款”,并称崇文区政府要求这次市民选房时间是10分钟。市建委澄清说,居民在预选区有充分时间选房,采取贷
款的方式,贷款利息会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

  一条引起争议的消息又被“澄清”了。最近这样的事情不少,比如“铁路建设费”、“广州提高外来人员门槛”等等,它们统一的特色是先引发舆论反响,再有人出来澄清。

  有现场采访,有当事人说法,也有危改办工作人员的解释,可为什么报道还会出现“误解”?这就很值得深思了。

  首先一条,是这些买房的拆迁户的确感到了为难。买房子是件大事,除了要花掉拆迁补偿款以外,可能还要搭上积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事先可以仔细挑选,给一个10分钟的限定恐怕还是会让人有压迫感。

  另外,是否能贷款,应是购房者和银行之间的事情,出台一个政策予以规定,虽说是出于减轻居民负担的好意,但从逻辑关系上来说,也有越俎代庖之嫌。

  更重要的一点是,有一些白纸黑字的“须知”,本身就有着一定的误导。市建委在澄清时也承认,一家房地产公司给动迁居民印发了《搬迁居民选购天通苑经济适用房须知》,其中对选房时间表述不够准确。先不说房地产商有没有资格印这样的“须知”并对选房时间予以“规定”,单就其表述“不准确”而言,就应该对“误解”承担责任。

  拆迁户中,绝大多数是收入并不高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同意拆迁,本身就是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与牺牲。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开发商,在解决他们的问题时,都应该把姿态放低一些,要加强为他们服务的意识。

  政府、开发商、购房者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可能完全吻合,“误解”的几率比较大,这就需要沟通,需要互相尊重,有什么事情最好商量着来,而不能发号施令。就算这些“号令”是完全合理的,这种方式也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所以,希望在涉及到民生方面的政策时,以后不再有“误解”,也不再有事后的“澄清”。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相关报道见A06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