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剃头匠VS发型师(图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03:11 重庆晚报

  

剃头匠VS发型师(图文)

  1958年,国营重庆妇幼旅馆(今小什字会仙楼附近),一位阿姨在给小朋友理发。

  

剃头匠VS发型师(图文)

  高立荣还保存着当年的老剪刀。

  

剃头匠VS发型师(图文)

  左瑶能用三把“飞剪”同时为顾客剪发。

  40多年前理发师的照片,引起新老两代理发师感慨:世界变化太快

  1958年,国营重庆妇幼旅馆,两位阿姨在为小朋友理发。当年理发用的手剪,今天都市时尚发廊里,已难觅踪影。

  剃头匠:学三个月就出师,能剃好头?

   采访时间:12月24日上午11点

  采访地点:七星岗渝中区区府大楼旁老高理发店

  “高师傅,来得早耶!最近看晚报上登的老照片没有?”63岁的理发师高立荣刚迈进理发店门,就听老友拿着晚报招呼他。

  高立荣1961年开始学理发,40多年来一直没干别的。他上班前总会将自己收拾得很干净:刮过的脸上红中泛着微微青光;一字胡修剪得很平整;他穿白大褂,袖口、领口上很难看出灰痕和发屑。

  老高是这儿的名人。知情人说,渝中区委区政府一些官员经常光顾他的小理发店,指名让老高剃头。老高也很爽快地承认:“想当年,我给市委党校培训班的很多学员剃过头呢。那里的官也不小!”

  退休前,老高曾在市中区(现渝中区)饮食服务公司理发店上班。他说当年妇幼旅馆就有理发室、浴池等。“那些年,理发店里光分头就流行很多种,有二八分,三七分,四六分,还有中分……”老高来了兴致,拿起剃刀、手剪就比划起来。

  老高说,年轻客人一般都找老高的女儿理发。老高招呼老主顾。他时常用老吹风机和老剪刀给老主顾打理头发。客人需要“净面”前,他都要将剃刀在一块老牛皮做的“帮刀”上来回蹭几下。

  老高很得意他一直用的那把“扬州牌”条剪,“钢火好,老牌子,有80多年历史。是当年学徒时师傅传给我的。现在的剪刀贵死人,但没我这把好用。”

  如今,找老高剃头的人越来越少了。“你这头是在哪儿剃的?好难看哟!年轻点儿的理发师根本不懂依头形理发。学三个月就出师……”遇到熟人,老高会对其发型作评价。但他也时常纳闷:那些贴着花花绿绿广告的时尚发廊里,价格比他的高好多倍,为啥生意却依旧那么好?!

  发型师:年轻就要玩时尚,适者生存

  采访时间:12月24日下午4点

  采访地点:解放碑逍遥岛发屋

  阿瑶很少看报纸,前几天,他偶尔在朋友家翻到晚报上登的老照片。

  时尚理发师阿瑶姓左,广东人,重庆直辖那年只身漂到山城。34岁的阿瑶在山城理发行当里有点小名气。今年11月,他获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时尚中国——2006CCTV发型设计电视大赛”全国十佳设计师称号。他把荣誉证书挂在发屋最显眼的地方。

  “这是手剪,我学徒时用过,掌握起来很难呢!”老照片上女理发师的剃头工具,阿瑶一眼认出。他说自己初中毕业开始学发型设计,在这行做了18年,他开始学的传统剃头手艺,现在用不上。”

  阿瑶剪发用“飞剪”。他的理发工具显然比老高的先进多了。他自己设计的工具包里,插有五六把“飞剪”,每把剪刀价值都在七八百元以上。包里还有梳子、喷水壶和定型发胶、发卡等等。

  阿瑶说,现在的年轻人就认这个,所以他有非常固定的客户。“飞剪中间有弧度,剪发不伤发。用普通剪刀剪发,容易使头发发叉儿。”阿瑶一只手能拿三四把飞剪,同时对着一缕头发一阵“咔嚓咔嚓”后,喷点专用胶,梳几下,完了,客人会递上百元大钞。发屋的同事透露,阿瑶每月收入万元以上,他对此笑而不答。

  高启明:难忘那“两楼一底”

  看了本报“寻访重庆记忆·临江门”后,48岁的临江门老住户高启明说,拆迁前,她家在临江门柴湾街。高家是3米高的穿斗房,用木板和吊网隔出三层来,变成了“两楼一底”。

  高说,当时她就睡木板那层,在最上面。靠一尺(约30厘米)宽的梯子爬上爬下。有天夜晚,她提着夜壶下楼,不小心摔下来,脑壳鼓起鸡蛋大个包,到现在她还常吃止痛药。

  “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脸盆、菜盆、鼎罐,全派上用场。”有次下雨,父母不在家,患小儿麻痹症的姐姐动不了,急得她端着盆子满屋子转。“大风大雨时不敢在屋里。”高说,老房子就靠几根木头撑着,风雨中摇摇欲坠,让人提心吊胆,全家人只好到屋外躲起来。

  “现在临江门变漂亮了。”拆迁后,高家搬进临江门文华大厦新居。她还在楼下摆了个小摊,一月挣1千多块。但“两楼一底”的日子,依然留在她的记忆中。

  珍档·读者互动

   周凯旋:当年看电影那么便宜,真是幸福哟!为啥子现在电影票这么贵呢?

  王锐:外地人看这些老照片,既陌生,又感亲切。晚报对照片中人的追访,让我们了解到更多重庆故事。

  记者 袁尚武/文 见习记者 李青南/文 杨帆/图 魁星文化传媒公司/供图网络编辑:孔祥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