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龙网:普惠性降低呼唤加大改革倾斜力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17:49 千龙新闻网

  来源:千龙网12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暨《社会蓝皮书》发布会。《社会蓝皮书》的主编李培林教授在发布会上说,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目前发展和改革的普惠性要小得多了,有一部分困难群体的生活在下降,所以这方面要给予高度关注。

  实事求是地讲,改革普惠性降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初期的
社会状态的各个方面处于普遍的低水平,几乎任何打破僵硬体制的改革措施都会带来积极的经济与社会效果,而且能赢得普遍意义上的社会支持。

  但是,伴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各阶层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也随之走向多样化。这种社会状况在改革层面体现为,因改革而发生的政策变化已经无法满足各个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诉求,在建设和谐社会整体目标下的阶层利益目标开始有了明显的不兼容性。

  就深化改革与社会整体利益受惠的关系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措施具有普惠性的程度逐渐在降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往往触及更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和资源分配,对某些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有利的改革措施可能不利于其他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这种社会现实甚至引发了一段时间“是否继续改革”的大讨论,对此,中央明确提出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正确决策。

  从现代社会发展的经验来看,任何时候都会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才能适应并满足这种正常的社会要求,从而保持社会运行的动态平衡。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改革进程中需要更好地把握阶段性的社会共同利益和不同社会阶层的特殊利益之间的张弛之度,需要加大向那些最急需政策关怀改善自身生存处境的社会群体的改革倾斜。

  《社会蓝皮书》发布的最新资料显示,收入差距的扩大已表明,最高20%的人口与最低收入者,实际上收入差距达到的18倍左右,而且这种差距在向纵深发展;在多数人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时候,有一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变化,还有百分之十几的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是下降的。所有这些都提示我们加大改革倾斜力度的必要性在增加,不能让任何社会群体具有改革进程中的相对或绝对剥夺感。只有如此,才能建设更强劲的改革动力机制,让所有社会阶层参与到深化改革之中,共同推进中国社会的转型步伐。(任孟山)

   【网评1+1】高度关注改革普惠性降低问题 (新华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25日上午举行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暨《社会蓝皮书》发布会,《社会蓝皮书》的主编李培林在发布会上说,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目前发展和改革的普惠性要小得多了,有一部分困难群体的生活在下降,所以这方面要给予高度关注(12月25日《中国新闻网》)。

  改革开放初期,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受惠面都比较大。而现在,群众对待改革的心态有了一个很大变化,由过去想改革、盼改革,到现在一听改革就怕,一说改革就人人自危。关键的问题在于,一大部分群众不但没有从改革中得到实惠,而且越改革自己越没有安全感,收入减少甚至没有收入来源,生活水平大大下降。这种改革得益的是少数人,受损的是多数人。

  更有甚者,一些人打着改革旗号大搞权钱交易,鲸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企图把改革引向邪路,败坏党和政府的威信。当然,还有一些改革初衷确实是好的,但是,由于没有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的,没有及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调整改革政策,致使普通百姓利益受到损害,生活负担加重,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很不协调。比如:房改,医改,教改以及分配体制改革,使贫富差距拉大。这些都是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要依靠调整改革政策来解决。

  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说过,改革发展要依靠人民,改革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新时期改革发展总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使改革有群众基础,才能得到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从而使改革顺利开展。目前,发展和改革的普惠性大大降低与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背道而驰,与建立和谐社会背道而驰,也说明一些改革措施应该按照“共享”要求进行调整。因此,今后出台改革措施,要首先考虑这项改革能否让大多数人得到实惠,是否侵害了多数人的利益。(余丰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