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6,那些沉重而酣畅的时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17:50 深圳晚报

      一个记者如果想充分体会新闻报道的快乐,那就去做暗访调查,一个记者如果想充分体会新闻报道的痛苦,那也得去做暗访调查。一年新闻采写做下来,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这些被谓为“新闻民工”的社会新闻记者们或激情澎湃,或义愤填膺,也总有一些报道在其他新闻“易碎品”被时间冲刷得痕迹全无后,却依然长存在记忆里。

      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曾经暗访万商城地下“枪市”,零
距离触摸“AK47”、“M50”等危险“武器”;我们曾经连续两夜追踪一家路边摊档制作早点过程,目睹令人恶心场面,揭开《黏稠回收油炸出大饼油条》内幕;我们还曾经闯入林权投资的“迷宫”,以探究在这暴富机会的表象下是否暗藏陷阱……

      我们曾经体会过连续七个通宵踩点守候的辛劳,我们也曾经体验过就在被曝光对象眼皮底下偷拍的危险。而在每次调查暗访报道见报后,难免都要与“诉诸法律”、“以后走着瞧”的类似威胁狭路相逢。

      当然,也不要怀疑我们的快乐。我们关于午夜的士被强索“车位费”的报道见报后,读者第一时间就拨响热线为我们喝彩;我们曝光的多家黑网吧在被“连锅端”后,学生家长从电话里传来的笑声让我们欣慰。读者的肯定,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

      挥挥手,问候2006那些彻夜无眠激扬文字的时刻,但绝不是告别。2007,我们激情上路。

      记者回顾

      让黑作坊无处藏身

      本报记者戴书伟

      见报稿件:《发霉筷子洗晒后打包装箱进餐馆》

      见报日期:2月8日

      事件回放:今年2月初,一市民举报,她所居住的华富北村小区内,有一家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地下作坊,把放久发霉了的筷子用清水一洗,然后晾晒,照样装进写有“环保”“特选”字样的包装箱内,然后送到附近的大小餐馆。

      接到举报后,本报记者两次暗访偷拍了一次性餐具“制作”过程,发现这里生产的即将入口的筷子,竟然是发霉生了蛀虫的。消息见报后,有关部门紧急行动,对曝光的地下作坊予以了取缔。

      记者的话:食品安全历来是市民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当我们越来越信赖一次性产品时,却突然发现,所谓的一次性产品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纯洁”。

      说起这次新闻的报料缘起,还要追溯到本报记者在今年1月关于“清水河街道查处住宅楼内的加工筷子的小作坊”的相关报道。看了这篇报道,报料人才明白,原来自己小区内的筷子加工厂也是违法的。

      通过记者的报道,藏身住宅小区内的地下作坊被有关政府部门取缔了。小区内少了一处安全隐患,但我不敢说,它会就此退出深圳。我在想,如果每个市民都能像报料人一样看到身边的违法行动,果敢地拿起电话,我相信,这种地下作坊终究是无法藏身的。

      小心林权投资让你血本无归

      本报记者赵根云

      见报稿件:《林权投资:是暴富机会还是陷阱》等

      见报日期:3月9日至13日

      事件回放:广东弘茂公司大肆宣传,该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投资者不用操任何心,只要投入23.6万元购买在广西的100亩桉树林权,5年到期之后的保底净收益29万元,预计增值空间达56.4万元,5年投资总回报2.5倍以上,年投资回报率至少26%。如此投资模式、如此高回报率会不会是个陷阱?投资者投入的真金白银会不会分文不归?3月9日至13日,本报连续刊发了《林权投资:是暴富机会还是陷阱》、《广东弘茂深圳分公司涉嫌超范围经营》、《“我们不是皮包公司”》等连续报道,对广大投资者起到了一定的警醒作用,同时也对广东弘茂公司树立信誉、对投资者负责起到了良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记者的话:记者通过两次暗访,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报道。报道指出了广东弘茂公司所称的高回报其实是该公司的一种理论推测,没有经过实践证明,投资者投进公司的是真金白银,但拿到的只是3份合同加一张并不能表明价值的林权证。报道指出,多年以前,与广东弘茂公司如出一辙的广东化州庄园案、高州君临案最后均以投资者血本无归而告终。报道刊发之后的数月里,记者先后到广东弘茂公司广州总部、广西的林业基地调查,该公司董事长向刚也多次向记者保证,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都是有保障的,记者也多次打电话到国家工商总局、银监会、林业局,得到的答复是,投资者的本金是否安全、承诺中的投资回报能否兑现,其实很难说,投资者由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旦投入就面临承担巨大的风险。

      黑网吧成为过街老鼠

      本报记者戴书伟

      见报稿件:《黑网吧反锁娃娃防检查》

      见报日期:3月29日

      事件回放:今年3月底,西乡一市民反映,西乡码头路雅涛花园有一家无牌网吧,去的学生很多。最让人担心的是,这家网吧由于害怕检查,平时门外都有人看守,学生进门后就上锁,学生安全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记者采访中发现,这家网吧的确存在着如知情人所反映的安全隐患:惟一的出入口是一扇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铁门,而且还随时上锁,一旦网吧内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消息见报当天,本报记者紧急联系西乡街道文化稽查执法队,一举端掉了存在严重消防隐患的黑网吧。在现场一名小学生的带领下,执法队还端掉了另一隐藏在居民楼三层的黑网吧。

      记者的话:黑网吧是一个老话题了,无论是对于新闻从业者,还是对于普通老百姓。几间封闭的简易房,十几台破旧的二手电脑,让人窒息的满屋烟味和汗臭味,更可怕的是,这些烟头会随手扔在地上,周围则是一堆杂物堆放的物什,一小时便宜一二元的上网费,将孩子们吸引到了这个看起来并没有多少吸引力的地方。这就是典型的黑网吧。由于害怕政府打击,这些网吧一般会派专人在门口望风。但如本次采访一样进门就上锁,却并不多见。

      本次采访让人难忘的,是家长们对执法人员到场时的态度。当记者带着执法人员到场清理几家黑网吧时,围观的家长们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揭开“枪”市内幕

      

  本报记者田语壮见报稿件:《万商城地下“枪”市交易火爆》见报时间:6月5日

      

  事件回放:2006年5、6月间,市场上突然出现大量金属材质的高度仿真的仿真枪,其中华强北路万商电器城二楼的几家柜台和商铺的“卖枪”生意十分火爆。

      记者的话:几年前,在境内出现的仿真枪还都是1:1的塑料枪支模型。尽管其发射力量很大,容易伤及无辜,明眼人还是能够从其质感上判断出真伪来,故其作为打劫工具已经很难吓唬住人了。从去年开始,做工精细的金属材质仿真枪在境内市场浮出水面,无论是其仿真程度还是杀伤力,都远远高过以往塑料材质的。一时间,这种甚至包括气动钢珠枪在内的“高仿”枪成为“高端客户”的抢手货。其中满足收藏意愿者有之,打算用来防身者有之,拿来图谋不轨者也大有人在。无论怎样初衷,它是被买家当作“枪”买走了。

      5月底6月初,记者在华强万商电器城二楼采访时发现,早就被公安部门明令禁止销售的仿真枪,在这里却成了公开叫卖的商品。从几十元一把的塑料仿真手枪到三四百元的电动仿真步枪,在这里应有尽有。就连德国产的气动钢珠枪商家也承诺有货,售价在2000元左右。

      经过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题为《万商城地下“枪”市交易火爆》的新闻调查以两个版的篇幅,于6月5日见报。此时正值公安部“打击制售仿真枪专项行动”开端,有关方面趁热打铁,把这项工作推向高潮。

      “孕妇乞丐”该生了

      本报记者田语壮

      见报稿件:《孕妇编“悲惨故事”月入过万》等

      见报日期:9月25日到9月27日

      事件回放:多名记者发现,大家在不计其数的偶遇中碰到的孕妇乞丐,竟是同一个人。而且这名孕妇竟一跪3年,一直大着肚子……

      记者的话:按时间推算,本报曾经追踪调查过、化名“杨正花”的孕妇乞丐姜×兰,应该已生下她的第四个孩子,又一个曾经陪着她走过10个月乞讨生涯的婴儿。

      9月25日到9月27日,本报连续以《“贵州女教师”三年来怀孕乞讨》、《乞讨孕妇身手敏捷摆脱记者》、《孕妇编“悲惨故事”月入过万》、《行乞孕妇年仅19岁已生3胎》等连续报道,揭开了关于这名利用怀孕进行乞讨,月入过万的职业乞丐的真实面目。

      2004年起,多个报社记者在深圳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遇到了行乞孕妇。这名孕妇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她怎么能连续3年怀孕?今年9月,记者在追踪职业乞丐时,再次碰到了这个孕妇。经验证,记者这3年采写的孕妇行乞案例中,其中那个“贵州女教师”,是同一个人。

      调查显示,这名行乞孕妇15岁即怀孕生子,肚子里8个月的胎儿已是第4个孩子了;她丈夫从未遭遇车祸,更是个身强力壮的健全男人;3年来,她不停怀孕、编故事、上街乞讨,利用人们的善良之心骗取不菲收入。警方从她身上发现的存单和现金暴露了她的收入情况,一个乞讨者比施舍者富裕得多得多的不对称的事实:仅9天就存入4250元,当晚在被记者和警察“搅局”的情况下,仍收入400多元现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