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河南商报年终特刊-影响河南 > 正文

第十一版:小黄冠激起百万义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19:36 大河网-河南商报
第十一版:小黄冠激起百万义卖

第十一版:小黄冠激起百万义卖

  河南商报在责任中前行

  -商报记者 王向前

  2006年5月20日早上,郑州市的大街小巷突然出现无数个头戴红色遮阳帽的年轻人。他们一手抱着一个写有“爱心募捐”的箱子,一手拿着一叠河南商报,见到每一个行人,他
们都面带微笑上前打招呼。

  这就是河南商报发起的百万义卖商报暨“献份爱心,救救孩子”活动。

  河南商报发起的这一活动,缘于一个河南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黄冠,一名曾被抛弃的三岁白血病患者。

  从小黄冠到百万义卖,2006年河南商报行走在责任之中。

  [奇迹] 爱心使生命重生

  2006年9月13日上午10时。

  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室门口,包括医务人员、郑州市民、媒体记者在内的一百多人守候着。同其他人的表情一样,河南商报记者李佳手拿采访本,也是面色焦灼。

  曾经搅动郑州百万市民爱心的白血病儿小黄冠就要出院了。此前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透露消息,经过11个月的持续治疗和无数市民的倾心帮助,黄冠将于13日正式走出骨髓移植室,所进行的脐血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手术获得了成功。

  11时整,医务人员推着黄冠走了出来,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赵晓武面对闪烁的相机,面带微笑宣布:“经过脐血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手术,黄冠的血细胞逐渐恢复正常,手术成功!”

  话音刚落,在场的人都欢呼起来。“这一天我等待了很久,黄冠的手术终于成功,太好了!”时至今日,李佳的语音仍然激动,“有关黄冠的报道终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我可以放心睡个舒服觉了。”

  从2005年10月17日病危黄冠被抛弃在医院的那一刻起,河南商报就与这个可怜的孩子紧紧连到了一起。

  [回顾] 报社派记者

  “住院”

  “在救助黄冠的过程中,河南商报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李佳说。

  2005年10月17日,河南商报记者李佳接到了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个电话:一名年仅3岁的白血病男孩被父亲抛弃在医院,非常可怜。

  接到报料,如同对待接到的任何一个线索一样,李佳迅速赶到医院:“赶到那里见到黄冠后,我的心猛地一颤。这个孩子的眼神忧郁、成熟,不救他于心不忍。”

  2005年10月18日,《河南商报》A15版推出了报道:《3岁白血病患儿被父遗弃》,并配上了大幅照片。在文尾,公布了医院、报社和李佳本人的热线电话。

  2005年10月18日到11月8日,河南商报几乎每天都有黄冠的报道。与此同时,河南商报和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联合开通的救助热线也接到了大量的电话,并收到社会各界10万元的捐款。

  2005年10月18日,报社大胆决定,安排李佳住在医院,把每天的最新进展都及时报道出来。

  果然,河南商报的这一决定,在救助黄冠的过程中,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2005年10月26日凌晨,住在黄冠病房隔壁的李佳被一阵慌乱惊醒:睡梦中的黄冠突然大出血,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贴在自己小脸蛋上不肯放开,一声声不停呼唤着妈妈……

  次日,河南商报以《小黄冠突然大出血 睡梦中声声唤娘亲》为题,独家报道了黄冠的遭遇。

  报道热传,这位被双亲遗弃的孩子的呼唤揪痛了绿城人的心。河南报业网新闻部主编宛冰,此前和同事们一直把有关黄冠的报道作为一般的新闻对待,每天在网上转发。当他们看完了这篇报道后,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们打破常规,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制作新闻专题24小时跟进。

  于是,河南商报的报道效果急剧放大,更多的媒体开始关注,全国100多家媒体呼应,形成了一股爱心大合唱。社会捐款直线上升,最多时达到30万元。

  [拯救] 黄冠事件催生救助基金

  在呼吁救助黄冠的同时,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儿童大病救助讨论,郑州市红十字会也以黄冠事件为契机,迅速成立了“郑州市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

  “其实我们早就想成立一个这样的大病救助基金了,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这次因为救助黄冠高潮的出现,我们就迅速成立了。”郑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张春香说,这个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企业和热心市民的捐助,启动当天就接到了2.97万元的捐款。

  到今年5月底,该基金接收到社会各界捐赠近20万元,随着第四批救助的10名大病青少年,共计救助大病患儿22名。

  但是,张春香告诉记者,这个基金只是他们的临时之举。“一个基金靠社会爱心捐助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想建立‘郑州儿童医疗救助基金’。”在摸清少年儿童基数和患病儿童的基数,在估算并确定个人交纳互助金数额的基础上,建立互助金专用账户,政府先拨付一定的启动资金,以互助基金的形式解决大病少年儿童高额医疗费用。

  目前,郑州市红十字会利用社会对救助黄冠的大讨论,将“郑州儿童医疗救助基金”的方案上报政府部门。

  [行动] 基金搁浅激起百万义卖

  2006年5月29日下午,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石佛办事处,给患肾病的刘阳送来了3000元大病救助金。

  刘阳等10人能够获得基金的救助,全靠商报。原来,郑州市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的诞生,让大病中的贫穷儿童看到了一丝希望,一时申请者众。但由于僧多粥少,同时随着“黄冠效应”的衰减,很快,因小黄冠而设的基金也遇到了捐助停顿、资金枯竭的现实。

  据郑州市红十字会负责人介绍,到今年4月份时,账面仅剩3万元的基金,却面临着50多人的救助申请,每个人都需要巨额的治疗费……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走了,真害怕我的孩子有一天也会离开我……”这是一位白血病患儿的母亲的无助呻吟。

  母亲的呻吟深深刺痛了河南商报人的心。该怎么办呢?

  凝聚每份爱,点燃颗颗心。作为小黄冠遭遇的最先报道者,经过编委会研究,河南商报本着媒体人的责任感,与郑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郑州市红十字会联合,从2006年5月19日到7月8日,展开了百万义卖行动。

  在“献份爱心,救救孩子”的倡议下,河南商报的全体工作人员与上万名大中专学生一起,走上街头,义卖商报,全部收入捐献给郑州市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活动结束后,共筹集救命钱10余万元,为康康、刘阳等9个孩子每人筹集了1万元的救命钱。

  [责任] 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

  “谢谢叔叔阿姨们,谢谢河南商报对我的关心。”当9岁的康康拿到捐助的钱时,她妈妈感动得一塌糊涂,抹着眼泪叫她赶快说谢。

  康康的感谢让义卖活动的组织者深感欣慰,一位组织者这样表述他们当时的感情:“在退潮的沙滩上,一群鱼搁浅了,一个小男孩跑过去,吃力地捡起一条一条鱼,朝海里扔去,可还没有扔完,又一批鱼搁浅了,小男孩累得浑身是汗。他父亲看了,不忍心地说,不要忙活了,要死的鱼太多了,你又何必在乎多这一条呢?小男孩捧着手中的鱼,执拗地说,这条鱼在乎,这条鱼在乎。”

  “每个不幸的孩子都是一条搁浅水洼的鱼儿。对于病患儿来说,自己和亲人都没有力量让他们远离病魔,绽放生命,唯一的希望就是这个社会的帮助。”

  而从本报报道中受惠的岂止康康等这些患儿?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也获益匪浅。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彬私下称,“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至少获得了300万元的经济效益,而提升的形象价值更是无法估算。”现在,曾住在医院跟踪黄冠病情进展的本报记者李佳,已经成了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最受欢迎的人士”。

  目睹在黄冠身上花费的心血,目睹百万义卖为救助基金的贡献,张春香评价说,河南商报发动万名大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加入救助孩子的行列,在社会上引起了共鸣,“作为媒体应该有责任感,义卖善举真让人感动,也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