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日关键词 抵制圣诞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03:33 京华时报

  新 闻

  名校博士联名呼吁抵制圣诞节

  据媒体报道,圣诞节将要来临之际,国内10位博士(后一名退出)联名呼吁民众慎对圣诞,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
研单位的10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狂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直 评

  学术圈越来越像娱乐圈

  如今的学术圈越来越像娱乐圈,2006年冒出两大“新气象”:一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若课题完成,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形象的地位有可能被颠覆;另一“新气象”是圣诞前夕,国内十所名校的10名博士、博士生,联名呼吁抵制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关于圣诞节,我认为某网站专题的判断最准确:“在全球化和商业社会的背景下,中国要不要抵制圣诞节也许是一个伪命题。中国的圣诞节不仅违背了《圣经》意义上的纪念耶稣诞生的原意,也远离了19世纪的情感化的意义,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消费主义。”在这种情形下,10名博士生的联合呼吁毫无意义。

  笔者非常不解,现在有些院士、博导、教授、博士、博士生,怎么尽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伪问题上兴师动众,而对于国计民生的真问题、对于科学的真问题,却连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勇气都没有?学术圈越来越像娱乐圈。如果重温一下普列汉诺夫的名言,这些人应该羞愧得无地自容,他说:“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使他的才能比别人更适合时代的需要。”学术是干什么的?学术是要触摸时代的痛感神经,让时代随之清醒起来、兴奋起来的,而不是只会给时代挠痒痒,让时代昏昏欲睡。如果学术界不能在时代面前保持清醒,而只会一味地投机钻营、撒娇、挠痒痒以沽名钓誉,那是学术界的耻辱,是时代的悲哀。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12月26日 文/童大焕

  辨 析

  十博士抵制圣诞节的对与错

  国内部分时髦人士赶圣诞节的热闹,乃是日新月异的消费浪潮变换出的一个新花样,跟那个节日背后的信仰其实没有多大关系。十博士自己也说了,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基于这一点,十博士向大家提了一个醒,让人们更严肃地对待节日,注意一下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且更谨慎地进行选择。笔者以为,这种提醒是有益的,应当有益于消费者审慎地进行选择,而不至于盲目地花钱消费。

  不过,十博士却更进一步说,“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和宗教问题,同时也是西洋国家“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因而,国人有必要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国的“耶教”问题。

  这说法与“集体无意识”之说未免有点自相矛盾。出于集体无意识而赶热闹,并不等于对方就有主动的“渗透与扩张”措施。一看到有人接受了西方的某种东西,便立刻想到渗透与扩张,而完全忘记了消费者、公众的选择自由,这恐怕正是十博士呼吁遭到很多评论家批评的根源所在。

  正是这种心态,让十博士呼吁书之合理性大打折扣。其实,这种心态在现代以来大多数呼吁维护和振兴传统文化的人士那里都能够看到。这种心态让他们面对西方价值、观念、思想在中国的强势地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敌对意识。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起来反对、抵制、对抗,当然,最好是最后做到清除、驱逐。复兴儒家的主要工作似乎就是逐一清理西方文化,驱逐西方文化似乎也变成了最终目的。

  历史上不乏宗教或文化复兴的例子,只要策略得当,儒家也未尝没有复兴的希望。但致力于复兴者首先得有儒家的仁者之心,尊重他人的自由。当然,整个社会也应尊重其提供更好选择项的自由,过度的批评显示的也是一种褊狭心态。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12月25日 文/秋风

记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