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十年综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09:01 河北日报

  近6亿元的资金投入,369万人次的下乡队伍,991个宣传文化示范村,7000多个农村卫生室,8000多个宣传文化站点,11000多个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1000多万经过培训的文化骨干、医务人员、科技骨干……

  十年如一日,倾情为“三农”。十年来,符合农民愿望、满足农民需求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我省广大农村结出了累累硕果,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三
下乡”活动已逐步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联系群众的有效渠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下乡”工作,既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又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使“三下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995年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下乡”的工作构想,组织开展了“十下乡十进村”活动,拉开了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序幕。十年来,我省开展的“读书兴农”,“太行山区和坝上地区乡镇科技、卫生骨干集中培训”,“增强农村党员自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简称“双强”)培训基地创建”,“宣传文化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活动的先后实施,使“三下乡”活动成为“连心工程”、“实事工程”、“示范工程”、“惠民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十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下乡”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也把“三下乡”工作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1996年,我省把“三下乡”工作列为全省“九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河北省农村小康建设规划纲要》实施后,在小康达标验收中实行文化指标一票否决。1997年,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为组长、18个省直部门参加的“河北省小康文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每个单位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和一个责任处室负责人专门负责“三下乡”工作。同时,将“三下乡”活动开展情况列入省委对各成员单位的年度考核,“三下乡”工作任务没有完成的单位及其主要领导,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各市、县也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三下乡”是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德政工程,必须有必要的资金作保证。1997年和1998年,省财政拿出近900万元,为全省每个县都配备了一辆“三下乡”大篷车;从1998年开始,省委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三下乡”工作的专项经费;从2000年到2004年,省财政又划拨9500多万元用于“宣传文化示范工程”和“太行山革命老区宣传文化工程”建设。开展“三下乡”活动以来,省、市、县(市、区)各级财政用于“三下乡”工作的资金达1.3亿元以上。同时,各职能部门在送技术、送实物的基础上,也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既“送”又“建”,二者紧密结合,使我省的“三下乡”活动实际效果显著

  为提高“三下乡”的实际效果,我省根据农村实际,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送建结合、以送带建”的工作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我省的“三下乡”工作在农村遍地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去冬今春,省委宣传部组织了两次“三下乡”集中活动,38个省直单位共900余名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活动,共赠送资金物资、签订合作项目、发放贴息贷款共计1326万元,达到了我省开展“三下乡”活动以来的最高水平。十年来,我省每年都坚持组织大规模的“三下乡”集中活动,为农村送资金、送设备、送项目、送知识、送信息,并根据农村生产需要安排下乡项目,根据农时开展下乡活动,赠送和优惠销售优质种子、农药肥料等。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全省共组织大型集中活动500余场次,全省各级文化工作者共下乡269.2万人次,送图书下乡2613.6万册,送戏、送晚会下乡22.73万场,送电影下乡210.1万场;科技人员共下乡64.46万人次,举办科技大集5.24万场,送科技资料7880.9万份,送科技录像带427.54万盘;卫生、医疗单位组织下乡医疗队3.6万支,送器械、药品价值达2149.73万元,诊治农民患者1031.53万人次。

  在“送”的同时,我省还重点抓了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读书兴农”活动中,各级各有关部门仅1998年就捐书120多万册,充实建立了藏书5000册以上的农村图书室151个;2000年到2004年组织实施的“宣传文化示范工程”,建设省、市级“宣传文化示范村”近千个;从今年开始的农村党员“双强”基地创建活动,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省建成“双强”培训基地1000个左右,覆盖50%以上的乡镇。10年来,全省共建立“乡文化站”210个;“村级文体活动室”24000多个;建成医疗卫生室20900多个。

  为了在农村建设一支不走的“三下乡”队伍,全省491个“宣传文化示范村”都建立了锣鼓队和文艺宣传队,配备了专、兼职农村广播员和图书管理员;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采取定向培养、在职进修、义务培训、专家讲座等形式,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文化、科技、卫生骨干,使他们成为农村不走的“三下乡”队伍。十年来,我省共培训农村文化骨干44.22万名;办科技培训班9.66万次,培训农民760.5万人;办医务人员培训班2.83万次,培训医务人员97.29万名。

  机制的完善,保证了“三下乡”活动长期有效的开展

  十年来,我省从机制建设入手,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情感性的援助帮扶,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系统运转,收到了良好效果。

  建立经常性工作机制。在反复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省委宣传部制定下发了《河北省200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实施方案》,将全年的下乡任务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各市委宣传部也参照下发了自己的《实施方案》,使全省的“三下乡”活动进一步经常化、规范化。一些部门还在“常下乡”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河北医科大学积极实施义诊普查、对口帮扶、人才培养、爱心救助“四项工程”,在坚持每月农历二十六下乡义诊的基础上,每年还要组织4次20人以上的医疗普查。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省文化厅、省农业厅等行业主管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和行业特点,把“三下乡”与工作目标考核、专业技术考核挂起钩来。省卫生系统出台了《关于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卫生系列职务前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医务人员在基层服务达不到规定天数,不能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文化、科技部门制定了《文化、科技人员下乡奖励办法》,对文化科技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制定了规范化的考核奖励标准。由于制度落实、措施到位,几年来省直剧团每年下乡演出一般不低于50场,市级剧团不低于100场,县级剧团不低于150场。农业部门制定了下乡服务制度,长年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到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养殖场等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地调动了有关人员的下乡积极性,使“三下乡”工作由虚变实,由“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做到了“三下乡”为“常下乡”。

  建立对口帮扶机制。省卫生厅制定了系统的对口帮扶规划,省市级医院都选择1至2个县乡医院作为对口支援单位,每两年轮换一次;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通过对口帮扶,与基层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项目合作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省妇联组织全省农业专家、技术女能手与贫困村妇女签订了手拉手扶贫协议。对口帮扶机制,在涉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民之间架起了畅通的服务桥梁,推动了“三下乡”活动的长期深入开展。

  本报通讯员 刘润仓 本报记者 刘成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