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方都市报A特220版:韩寒80后初试啼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12:43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A特220版:韩寒80后初试啼声

A特220版“80后”初试啼声

  韩寒“80后”初试啼声

  1999年,韩寒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崭露头角。

  个性、另类、叛逆、才华、语出惊人、锋芒毕露……

  从“偏科少年”到网上四处开炮,他总是在不断制造话题和成为话题。他的每句发言都能引来一番风雨,他的几句话就能引来上千条跟帖。

  韩寒和他“代表”着的“80后”,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主角。

  1999年,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奖这件事算不上什么大事儿,充其量可以入选当年的“十大中学生新闻”——如果有这个评选的话。世纪之末发生的事情太多,在所谓的“文坛”,热闹的是余秋雨、余华、金庸和王朔等人,在“非文坛”,比韩寒年长几岁的痞子蔡、卫慧和棉棉的纯情和身体已足以吸引了大部分年轻人的目光。

  当时人们很难想象到,在今后的几年中,韩寒在文艺界——虽然这个圈子并没有完全接纳他,而他似乎也不愿挤进去——掀起一阵高过一阵的波澜,他越来越多的话题和新闻的中心,突破了文艺的范畴,成为一个“社会现象”。

  人们给他冠以“80后的代表”的帽子,虽然他也不愿被这样贴上标签,“若非要说有80年代,我不得不是其中一分子,因为我是1982年生的,仅此而已。”但要谈论198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时——人们往往很喜欢做这样的事情,毫无疑问,韩寒是最合适的人选,至少是最不能避开的一个。

  谁叫他在80年后的人中是最先被认识的一个呢,还是名气很大的一个,关于他有很多话题,而且他自己也在不断制造话题。

  韩寒和他“代表”着的“80后”,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主角,尽管上一代或对他们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他们已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按照毛主席的说法,世界终归是他们的。

  偏科少年

  韩寒的崭露头角是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并且还有一些传奇性。其父看到征文通知,帮他投了一篇文章。他进入了复赛,复赛那天他来晚了,一等奖名单已经定了,但评委会给了他一个机会,主办作文大赛的《萌芽》编辑把一团纸扔到一个水杯中,让他以此为题作文。

  韩寒的文章叫《杯中窥人》,这篇文章超出他那个年龄段的认知和写作水平,他获得了一等奖。那时,他还只是上海的一名高一学生。

  从几届“新概念作文”中脱颖而出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80后”作家,参加作文大赛的中学生可以因获奖而获得保送大学或加分的机会,而《萌芽》杂志,则因新概念而销量大增,曾创下文学刊物的一段奇迹。

  这年,韩寒的成绩单上7门功课不及格,按规定应留级。这个时候韩寒以一个“偏科少年”的形象出现在教育领域的话题中。人们讨论着对这样的学生在应试中学教育、大学招生方面该怎么办,所有的讨论都得出同一个结论:不拘一格降人才。

  2000年,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在一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演讲中说,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要成为进入“大家”行列的作家,必须有深厚的功底,为此复旦大学愿为韩寒创造进一步提高的条件,如旁听课程、名师指导等。

  但韩寒拒绝了王校长的一片盛情,说复旦是炒作,并且态度不诚。当时的媒体用“语出惊人”来形容韩寒。

  在此之前的2000年5月,韩寒的小说《三重门》出版,连续几个月处在销量排行榜首位,8月出版散文集《零下一度》。关于他的书,几年后和他大打出手的文学评论家白烨在作2000年文坛年终总结时是给了很高评价的。白烨说,《三重门》、《零下一度》比之成年作家的作品都毫不逊色,“作品不仅感觉独到、文笔老辣,而且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冷嘲热讽,俨然以一个文学天才的姿态傲视同辈学子。他对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好恶、自己的才华都不加以掩饰,而更不加掩饰的,还是肯定自我、张扬自我的特殊个性。”

  个性,另类,叛逆而又具有非常的才华,在2000年,诚如他的《三重门》中的标题所说:“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成为现象。”

  具体的现象包括:媒体开展偏科与全面发展的关系、韩寒可以上大学吗、韩寒到底算不算人才、成名之后的路该怎么走等话题的讨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也作了一期关于韩寒的节目,节目中韩寒锋芒毕露。

  2000年的“韩寒现象”,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小孩子,不好好读书走偏路,甚至休学在家搞创作,而写出的作品还很畅销,于是引发出关于人才成长、教育制度以及文学低龄化的讨论。

  网上掐架

  6年过去了,人们已不再热衷于讨论韩寒的路该怎么走,这个讨论最终以“韩寒的路不可复制”来结束。2000年有人还问韩寒花光了《三重门》的稿费后怎么办,2006年的韩寒书一本接一本地出,玩赛车,开宝马,出唱片,年收入百万,和女明星传绯闻,和教授打嘴仗,向名作家开炮,凡此种种都能成为焦点。这一年,被人称为“韩寒年”。

  这个“80后”的人,已经拥有很有分量的话语权。

  今年2月,文学评论家白烨在博客中贴出《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认为“80后”的写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80后”的写手实际上不能看作真正的作家,而主要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自然,韩寒是必须要拿出来说的。白烨说韩寒的作品“现在恐怕只有观念的意义,与文学已经没有什么关系”。白烨认为对韩寒评价不高是引发韩寒开骂的真正原因。

  2006年3月2日,韩寒在博客中《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作为回应,文中用了很多“粗暴又粗鄙的字眼”,他说“部分前辈们应该认真写点东西,别非黄即暴,其实内心比年轻人还骚动,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白烨又作了回应,说他“很震惊”。

  观看热闹的人们注意到,白烨的回应是2天后发出的,而韩寒的再回应《有些人,话糙理不糙;有些人,话不糙人糙》,与白烨的回应仅仅是间隔2小时。完全是一副“追着打”的架势。

  有人说,韩寒是用21世纪的网络掐架方式,来对抗白烨的传统批评方式:先要整理衣装,摆出架势。但韩寒不是这样,快速冲上去就是一拳。

  白烨显然不适应这种方式,3月7日,白烨宣布关闭个人博客,在“我的告别辞”里,白烨称博客这种形式“使得恶毒占了上风”,自己“不适合博客”。

  这场争论引出了评论家解玺璋、陆天明及导演陆川及音乐人高晓松等人,被看成2006年的第一场文学争论,在态势上韩寒占尽上风,这个23岁的年轻人以及众粉丝,把一个“老江湖”的场子给砸了,逼其关门收场。

  韩寒似乎在网络骂战中得到快感,“韩白之争”偃旗息鼓后,韩寒又只身挑战现代诗坛,和沈浩波等诗人刀光剑影,结果也是沈浩波先鸣金收兵。

  结束了与陆川、白烨、高晓松等人的骂战之后,韩寒把矛头指向了余秋雨、陈凯歌、陈逸飞,他直斥三位前辈缺乏人格魅力,不坦诚,精明狡猾,不配做大师。然后是徐志摩,韩寒质疑他的才华,说其“抛弃了中文最大的优势和魅力”。

  对“行乞作家”洪峰,他嗤之以鼻:“都自称作家了,就应该有骨气,自己养活自己,穷得不行了,上街要饭也是自食其力,因为单位不给什么事都不干的作家发工资了,就做给别人看,这也太低等了。”

  他的每次开炮都能轰轰烈烈,他的每句发言都能引来一番风雨,他的一篇共两句话的博客就能引来上千条跟帖,他的粉丝们以抢到他博客的“沙发”(第一条跟帖)为荣——这必须守在电脑前,不断刷新博客页面。

  在抢“沙发”的游戏中人们发现他和徐静蕾竟然能抢到彼此的“沙发”,人们还看到他在北京和徐静蕾单独见面。于是,他和徐静蕾传出了绯闻。

  人们发现韩寒已经长大,已“像男人那样去战斗”,是一个日益强壮的偶像,一个可惧怕的对手。他说希望有人骂他一骂,但谁会去招惹他呢,对被他骂过的人他说他很后悔骂得不够狠。

  80年代人

  2001年,和韩寒一起受到复旦大学校长邀请的“少年黑客”满舟,破例被作为保送生提前进入复旦大学学习。同为“80后”,同为偏科学生,同样年少成名,韩寒对复旦不屑一顾,而满舟则很希望能进入大学学习。

  2002年,武汉“才华远胜韩寒”的文学少年胡坚,一门心思要上北大。

  “韩寒不可复制”的结论也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即使是那些与众不同的天才少年。“80后”的孩子们,仍然遵循着前人的路。

  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大规模地扩招,从这一年起,大学日益变得拥挤起来,晚一点去的学生在自修室、图书馆往往找不到位置,澡堂里也总是光着身子排队。而高年级的学生对新进来的师弟师妹们意见很大,说他们很狂,不守纪律。

  这一年进入大学的绝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在高年级的人看来,他们有着共同的一些时代特征:作为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他们具有强烈的物质主义,他们普遍缺乏公共意识和忧患天下的情怀。网络上常有对“80后”大学生口诛笔伐的帖子,2003年一个帖子更是说“为“80后”出生的大学生感到羞耻”,因为在非典肆虐京城的时候,他看到成千上万的“80后”的学生“非常不负责任而且缺德地”逃离北京。

  并且越往后,似乎更不让人乐观。2006年兰州大学的新生取钱、购物不排队,还在校园网站BBS论坛上发帖质问“我们为啥要排队”。

  还有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故事,出自高校就业办的老师:一次大型招聘会,直到10点钟招聘会上只有稀稀落落几十个人。招聘单位说是不是看不上我们啊?这位老师知道其实是学生要到11点才起床。后来他对学生说:以后的招聘会在你们床下办,这样就不用辛苦起床了。

  这故事大半是用来编排“80后”的学生的,因为到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陡增,人数为212万,而2001年的毕业生是114万。据统计,2003年待业大学生是52万,2004年是69万。有人把《多收了三五斗》改编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看起来很是贴切有趣。

  在“80后”的大学毕业生中盛行“霸王笔”、“霸王面”:没有收到笔试、面试通知但强行去笔试、面试。这份勇敢和执著可是他们的“前辈”们所不具有的。

  1999年,当韩寒名声初显,80年代的先遣部队开进大学校园之时,1983年出生的刘翔师从著名的跨栏教练孙海平,3个月后他的110米跨栏成绩是14秒19——成人运动健将的标准。之后他跟随教练在世界各地参加一系列赛事,一个飞人传奇在一个个的赛事中积淀,2004年他获奥运金牌,2006年他以12秒88打破有13年历史的世界纪录。

  与姚明相比,刘翔更多地被看成80年代精英人物的代表。这不仅是因为1980年出生的姚明在时间上靠近70年代,更因为内敛的姚明在气质上属于上一个时代,而张狂率真的刘翔,则属于80年代。

  2004年2月,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与韩寒、少年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一样,春树也被认为是80年代的代表。

  有人这样描述春树:在听音乐和看电影时会哭,喜欢虚荣,还有一切虚幻的感觉,天天都涂香水,轻陷在柔软如天鹅绒的床单上,颤抖。她喜欢名牌,喜欢被人爱,喜欢门口贴着五星或者更多星的宾馆。

  《时代》用“另类”来形容80年代的代表们,说他们是中国的新激进分子。

  80年代的人并不认同人们在他们身上所贴的标签。事实上要准确地描述一个出生时间跨越10年的群体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人们——70年代或更年老的人——总是乐意于做这样的事。所以80年代的人总以一个被描绘的他者形象出现。

  如今,他们开始自己发言。

  □本报记者 丰鸿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