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方都市报A特420版:无法告别的三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16:05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A特420版:无法告别的三峡

  2002年8月26日,丰都丰稳坝。二期拆迁户殷远山的妻子一手抱棉絮,一手夹相框搬家,相框上面是他们先人的遗像。


  无法告别的三峡

  2002年,随着三峡截流蓄水日期的临近,不仅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将成绝迹,长江边上沿袭了上万年的社会生态也将随着实体的湮灭而“曲终人散”,迁移后重建的所有新城大同小异,已经没有任何人文上的积淀,因此,对三峡正在逐渐消失中的城市群作一个历史性的、抢救性的采访和记录,是无法逃避的课题。

  也就是在这一年,三峡库区大大小小的城镇,迎来了数不清的摄影师,有金发碧眼的也有灰头土脸的,有的成了“废墟旅游者”,有的成了那里的常客。这是人类创造文明以来,对自然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绝无仅有的改变;这个充满险滩、恶水、沉船、死亡、抗争的地方,一切由险峻雄奇而来的故事都将戛然而止。也就这一年,有关三峡的图片在国内外的各种摄影奖项角逐中搏杀得狼烟四起。

  而早在60多年前,美国报纸登载了一幅三峡全裸的纤夫抢运战时物资的照片,被认为是真正触摸到了三峡的灵魂。

  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武汉,民生轮船公司出动全部船只抢运中国的工厂设备和北京的国宝到大后方,全部是用船连夜运输。当时军民,特别是老百姓用绞盘拖船,有的就用人力拉一艘艘分装船,终于在日本人进攻前运完了全部物资,这是我们决定未来的反攻力量。

  一个用肉体与钢铁搏斗的民族,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在2002年,那些即将离别故土远行的三峡移民,收拾起寒酸的行囊,满怀憧憬在他乡延续自己新的生活,他们所表现出的坚强,与60多年前的三峡前辈们并无二致。三峡的文化,三峡的精神的延续,来自这些人骨子里坚忍的基因。

  而这些,正是我们无法告别的。

  2002年8月26日,丰都丰稳坝。二期拆迁户殷远山的妻子一手抱棉絮,一手夹相框搬家,相框上面是他们先人的遗像。

  图为2002年4月2日,云阳。暴雨中垂钓的渔民。

  2002年5月6日,云阳。30岁的喻兰平带着三个孩子在拆掉的云阳沙湾铁匠铺中淘“残值”(废铁)。

  □图 本报记者 王景春 □文 本报记者 梁 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