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进社区感受人间真情2006年本报十大社区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0:27 重庆晚报

  

走进社区感受人间真情2006年本报十大社区故事

  记者周立在涪陵采访《生命中的红舞鞋》主人公乔献华

  

走进社区感受人间真情2006年本报十大社区故事

  记者在江津中山镇攀爬陡峭的6000级爱情天梯

  

走进社区感受人间真情2006年本报十大社区故事

  记者袁尚武寻访《重庆珍档》老照片中的主人公

  离市民越近 写新闻越活

  廖 伟

  能够常常被“小人物”感动着是幸福的,我们有幸成为这样一群幸福的人。

  一年里,不断有寻常人做出的不寻常事冲击我们的神经——

  山区教师刘念友,三年利用假期下井挖煤为贫困生筹集学费,而自己一贫如洗;八岁女孩倪冬艳,失去父亲后照顾生病母亲,坚持学习,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唱着《红舞鞋》的乔献华,吟唱出半生的悲苦、半生的坚强;6000级的“爱情天梯”,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诠释着一对老人隐居深山半世纪的坚贞爱情;秀山昔日富姐,破产之后上街擦皮鞋,坚强依旧……

  我们在这些普通人平凡或不平凡的事件里感动:为他们欢笑,为他们流泪,为他们欣慰,为他们叹息……

  报道这些的,就是我们——重庆晚报的社区记者。

  我们是这样一群人:九男九女,平均年龄27岁,其中九位是最近两年才进报社的大学毕业生。

  我们每天奔波在街头巷尾,专跑街道、居委会、小区,经营着“新闻故事”、“社区邻里”、“社区谈资”等新闻版面。

  这些新闻发生在普通市民身边,同时以反映普通人的命运为重点,突出“人情味”和“可读性”,形成了有别于突发性事件新闻的社区新闻。

  我们对社区新闻的定义是:市民身边发生、与市民生活相关的事件或信息的报道,主要反映百姓邻里之间的感人事、家里事、有趣事。把普通市民作为报道的主角,通过他们的故事提倡相互关爱,弘扬人间真情,树立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

  “用报道共筑和谐社会,用真情抚慰读者心灵”是我们的目标,讴歌先进、鞭挞陋习、提倡关爱、明荣知耻、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是我们的责任。

  随着社会发展,原来城市居民大量依托单位宿舍而形成小区的局面正在打破,也为社区的开发提供了可能。社区将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尝到开掘社区新闻的甜头,读者的鼓励使我们更坚定做好社区新闻的信心。社区不但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新闻资源宝库,更是一个处处闪烁人性“真善美”光芒的精神宝库。

  我们写的新闻感动了市民,是因为我们首先被市民所感动。

  我们坚持写市民身边的新闻,我们努力做离市民最近的记者。

  我们为此自豪。

  2006年1至12月

  《社区邻里》让老百姓宣泄个痛快

  【报道简介】“社区邻里”是新闻故事的延续,开辟了“人间冷暖”、“怀念”、“晚报帮你解心结”、“情感讲述”等栏目,以普通人的情感小故事为主,短小煽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人情味。

  【记者感言】

  “社区邻里”,顾名思义,就是将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酸甜苦辣拎出来,讲一讲,让普通百姓找到一个正当的宣泄口。“所谓小骂大帮忙”,老百姓痛快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由此,“社区邻里”的定位决定了它没有大事件、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时刻,以一颗平常心记录平常事,是我们必备的心态。“情感讲述”要煽情,但更要注意尺度和分寸;“怀念”抚慰人的同时,更要尊重生命;“孝顺儿女”宣扬真善美;家长里短辨是非……说多了,罗嗦;字少了,道理没抖抻展;如何拿捏,边学边干。文迟

  2006年1月17日

  《姐弟恋人隐居深山半个世纪》站在爱情天梯上感受浪漫

  【报道简介】50年前,为躲避闲言碎语,刘国江带着比他大10岁的爱人徐朝清,私奔至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隐居。为了爱人出行方便,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通通往外界的6000级“爱情天梯”。本报报道这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1月被评为“当代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记者感言】

  站在刘国江为爱人打造的“爱情天梯”上,身边的云雾缓缓流动。石梯硬生生嵌在巨石里,需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竖直向上延至一堆堆淡淡的云雾中。路的尽头,就是刘国江和徐朝清爱的小屋。

  我无法想象,刘国江是怎样在这些峭壁上打造他们的“爱情天梯”的。

  站在天梯尽头,我突然感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对爱情的诠释,在这条“爱情天梯”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现代人惯说的甜言蜜语、山盟海誓,也许只是一时冲动,有几人能一诺半个世纪?刘国江夫妇带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浪漫和真挚的爱情,更是一种爱的启迪。周立

  2006年3月16日

  《八岁女童撑起一个家》资助为何总在报道后

  【报道简介】父亲死后,黔江8岁女童倪东艳拒绝了好心人的收养,不可思议地挑起了承担家务、照顾痴瘫妈妈的重担。本报报道小东艳的命运后,在全球华人中引起空前反响,小东艳收到各界捐款十余万。

  【记者感言】

  是谁,非要让这样一个8岁小女孩来承担这一切?在没钱缴电费,断电近一年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居然眼睁睁地看着这对可怜的母女每天打黑摸!看到小东艳在黑暗中给妈妈做饭,借着灶火光做作业,我突然有种窒息的感觉。无奈,更是愤怒!

  小东艳是不幸的,有些不幸不能变更,但有些不幸是可以人为避免的。当地政府说他们有难处:“电力部门是营利性质的,我们不能强行干预让他们通电。”但就在报道见报第三天,小东艳家通电了,镇里开始给母女俩捐款了,区民政部门领导去看望了,政府给小东艳家追加了几条扶持措施。最后,小东艳和妈妈进了幸福院。

  为什么非要等到媒体报道后,小东艳的命运才能改变?周立

  2006年3月23日

  《高三学生带着重病爷爷上学》一件旧衣,透露孝子情

  【报道简介】南川市道南中学高三学生马福元,在备战高考同时,还要照顾84岁、卧床不起的爷爷。品学兼优的他成为我市获得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荣誉称号第一人。不久,马福元捧得全国十大孝贤之星的孝贤匾,并在本月荣获重庆十大孝子称号。

  【记者感言】

  一开始,马福元对陌生人的戒备,使交谈备加艰难。近一个半小时都是我尴尬地唱着“独角戏”。

  陪同采访的校办袁主任指着马爷爷身上的灰呢子大衣,笑着问他:“难怪从来没看你穿过我送的这件衣服,原来你给了爷爷。”马福元这才面露羞涩地告诉我,这件大衣是所有捐赠的衣服中最好、最厚、最新的一件。爷爷年老体弱,比自己更需要它。

  这句话,将马福元对爷爷的关爱显露无遗。

  其实,马福元太平常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整日为衣食而困扰。正因如此,他比常人多了一份坚强——除了为跳“龙门”而奋力拼博,还得承担起照料爷爷的生活重担。

  现实生活中,“孝”无时不在。只要有老人,就有“孝”的条件和可能。董亿

  2006年3月29日

  《绝症之家最美丽的是谎言》难忘那即将枯萎的秀发

  【报道简介】一年前,16岁的女儿郭燕患白血病住院,父母倾家荡产为其治疗。不久,40岁的父亲郭兵又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同住一栋病房的父女为不影响对方治疗,向对方编造谎言,隐瞒病情。妻子,是真相的唯一知情者。

  【记者感言】

  采访中,我总会受到各种情感的冲击。但让我从头到尾都忍不住想落泪的,就是这对悲情父女。

  父女都坚决表示放弃治疗,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他们演绎出的舐犊情深和乌鸦反哺真情,让我几次欲言又止,实在不忍心揭开那层“谎言”的面纱。

  “姐姐,报道后是不是有人会捐款?叫他们都捐给爸爸吧,爸爸痛起来比我严重……”郭燕拉着我的手含泪说。

  采访完成后,郭燕一定要送我到病房楼下。分开时,看见临行前她在卫生间精心梳理的马尾辫——她的头发因化疗,已掉了很多。我想,即使生命短暂,但美丽可以长存。

  此生,都难以忘记那头长长的秀发,无力地消失在深邃的病房。陈寒星

  2006年4月26日

  《一生好人外科专家遗嘱向病人致歉》去世医生带来三次震撼

  【报道简介】一个首批进入我市医学会专家库的外科专家,一个县城大名鼎鼎的外科权威,却是常穿破袜子、吃肉皮的穷人。开县人民医院赖德林医生,让无数市民感受震撼。

  【记者感言】

  采访赖德林,我经历了三次心灵的震撼:

  走进赖医生家,其窘况让人震撼——需要拍打才出现画面的红岩电视机是1984年买的;破得露出海棉的沙发是20年前做的……这个几乎没有一件像样家具的家,很难让人相信是一个权威外科专家的家!

  赖医生留下的,与其说是遗书,不如说是一份完美的人生谢幕词:“我死后,恳求医院不为我搞遗体告别仪式……几十年中,虽然我主观上认真负责,但难免有差错失误,给病人加重痛苦。在此,我向经我治过的伤病员表示深深的歉意……”一生为无数病人解除病痛的专家,临死前竟然留下遗嘱向病人致歉!

  精神上的富有,是赖德林带来的第三次震撼。那几天,开县人民医院电话被打爆了。开县各乡镇乃至远在深圳、新疆的患者,得知赖医生去世的消息,纷纷哭了。一个普通的医生,他的去世却惊动了这么多人,这也许就是他孑然一生的收获……张一叶

  2006年6月16日

  《喜讯带给天堂里的亲人》兄妹情让我泪流满面

  【报道简介】孙兴华、孙兴兰两兄妹,父母去世得早,外出打工的姐姐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哥哥准备放弃考军校让妹妹读书,而妹妹决定放弃上高中打工支持哥哥。在部队首长关怀下,哥哥带着捐助的两千元钱回家解了燃眉之急。

  【记者感言】

  6月15日,孙兴华、孙兴兰两兄妹跪在坟前,哭着告诉父母和姐姐:他们已得到好心人资助,哥哥能安心考军校,妹妹能安心上高中。一旁的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兄妹俩的无私与真诚,是他们在恶劣生存环境中最纯朴的本能反应。他们的心灵没受过任何污染。他们的言行,对那些见利忘义的人,对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对那些忘恩负义的人,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回击。

  患难之间见真情!我们的责任,便是用笔留住世间最真实的人性、最真实的美。向军

  2006年8月23日

  《雇主留遗言资助保姆上大学》希望爱心在城市中永续

  【报道简介】19岁丰都女孩杜晴,3年前来渝照顾生命垂危的女主人并与其一家结下深情。女病人临终前留下遗言。一年后,男主人突然向杜晴宣布女主人遗言,资助她实现多年的大学梦。

  【记者感言】

  8月22日上午,我和杜晴坐在解放碑一家快餐店里。杜晴看着快餐店入口处大胡子老人微笑的塑像,怎么也开心不起来——采访的话题,让她没有了食欲。她急促地喝着可乐,很容易让我脑海里闪现出3年前农村女孩初来都市的迷茫和清澈。

  杜晴的陈述时断时续。她说到在已故女主人家收拾房间的那个上午,她无意间打碎名贵花瓶的瞬间,曾与她朝夕相处的女主人孱弱的身影、体恤而关怀的眼神。这些,再次让这个不知哀伤滋味的少女潸然泪下。

  一年前,同样是这样哀伤的时节,她从失去母爱的小男孩眼中读出了所有。作为已“解约”的保姆,她再次勇敢地走进初中男生孤独的心灵深处。也因此,她实现多年的大学梦。

  治疗伤痛最好的方法是施予和爱。愿她永远保持清澈和爱心。因为纯净的心灵里,真爱无价。袁尚武

  2006年11至12月

  《三千张老照片再现重庆历史》追访老照片,得到快感

  【报道简介】11月,成都市民俗学家冯水木向本报展示了一位神秘人拱手相赠的上万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其中三千张是反映当年重庆社会生活的。本报推出“追寻老照片”活动,陆续刊登这批老照片,引起市民强烈反响。

  【记者感言】

  冯水木在商业社会里滚了这么多年,成都人的精明告诉他,这批老照片是一笔财富。但是,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老冯说出了与商业社会格格不入的话:我不想发财,就想还原重庆一段历史。这句话促使我在未来时日里,在追访老照片的紧张而刺激的过程中,不断拷问着自己;也在一次次精神历险中,了解到尚未知晓的城市历史。很多生动的生活场景不仅触动了过来人,也让记录者心灵产生震动。

  照片提供的历史瞬间,既可以追溯过去,也可能指引未来。因为,照片不会说假话。袁尚武

  2006年12月20日

  《生命中的红舞鞋》感恩之心值得我们反思

  【报道简介】3岁时“反革命”父亲冤死;15岁时下乡当知青;18岁时成了未婚妈妈;24岁时带着女儿嫁给一个比她大12岁泥水匠;婚后不久,丈夫患上癌症,昔日恋人回来了;37岁时女儿去世,留下一双红舞鞋;年过半百,她和昔日恋人写出凄婉的《红舞鞋》歌曲……女知青乔献华坚强的一生,引起了许多知青读者的强烈共鸣。

  【记者感言】

  伟大的人性带给我强烈的震憾。故事中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性,足以让许多现代人自惭形秽。

  说到前夫的善良,乔献华回忆:“结婚时,他就说不要孩子,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女儿。”女儿去世后,她想给爱人生个亲生骨肉,但爱人说:“不要,我们已经有了个儿子,我要用一生去赎罪感恩。”两个男人,两个时代,却说出同样一句话。

  善良与感恩,这两个现代人都会说的词语,在乔献华和她生命中两个男人身上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伟大人性的升华。现代人物质生活越过越好,但精神似乎越来越缺乏一种最质朴的东西。主人公的善良与感恩的心,希望能让我们反思。周立

  图片采集陆纲网络编辑:孔祥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