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农村建设引领5400万农民新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9:25 河北日报

  年轮周转,总会在人们心头刻下印记;

  岁月无痕,唯有开启未来之锁的时光才能历久弥新。

  对于5400万燕赵农民来说,2006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

  这是再度收获喜悦的一年。全省粮食总产稳定高产,农民纯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现金收入增速喜人,一连串走高的数字彰显着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增进人民福祉的“成绩单”。

  这更是播撒新希望的开端。新农村建设起步第一年、“皇粮国税”全面取消第一年、农村“四通”实现第一年……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省委、省政府已开始引领河北农民奔向新生活的伟大实践。

  新农村建设第一年———高屋建瓴抓规划,科学民主作决策,绘就体现中央要求、符合河北实际、具有河北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蓝图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开局。

  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万千农民怎能不欢欣鼓舞?然而,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面对盘根错节、极其复杂的“三农问题”,特别是面对农民人口占60%以上的省情,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新农村建设,成为摆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2006年2月7日,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在省、市、县三级同时展开。为期4个月的深入系统的调研活动,对我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为省委、省政府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意见和总体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高屋建瓴抓规划,科学民主作决策。2006年6月2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这是一个体现中央要求、符合河北实际、独具河北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蓝图: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是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民心工程。

  至此,河北新农村建设有了明确思路: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把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坚持把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着力点;坚持用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谋划推进各项工作;坚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各方面积极性。

  一场具有河北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实践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皇粮国税"全面取消第一年---用统筹发展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把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

  "……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志不忘。"灵寿县农民王三妮用铸"告别田赋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一年来的喜悦。

  2006年,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全省全部免除农业税,使我省农民因此再减轻负担7.2亿元。至此,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全省5400万农民因此可以减轻负担108.4亿元。

  "皇粮国税"的全面取消,不仅给全省农民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更代表着省委、省政府支农惠农的深情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走向。

  在河北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中,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是核心,统筹发展是关键。

  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统筹、没有倾斜、没有扶持,重视"三农"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统筹兼顾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机制,新农村建设目标就无法实现。

  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省委、省政府着手建立财政分配新机制,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

  2006年,我省集中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安排46亿元反哺"三农",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促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2006年上半年,受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和农畜产品价格下跌的双重压力,我省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为此,省政府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列为下半年各项重点工作之首,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力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据初步预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60元,比上年增长8%左右。

  在"多予、少取"政策的阳光雨露下,受益的是千千万万个"王三妮"。

  农民种粮受益了。7.5亿元粮食直补、1.81亿元良种补贴、4500万元农机补贴,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全年粮食生产在连续两年增产的基础上再获丰收,总产达2702.8万吨。

  农民增收渠道更宽广了。全省2006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50万人次,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7万人,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50万人。

  贫困人口脱贫脚步加快了。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四帮一"扶贫工程,2006年脱贫人口达10万人。

  农村"四通"实现第一年---坚持把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着力点,5400万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最大受益者

  随着张、承、保、石、邢等五市最后的4302个农户、1.3万人告别无电历史,2006年底,我省"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告捷。继实现电视、电话、公路"村村通"之后,"户户通电"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中又一个让农民铭刻在心的喜事。

  执政之要莫大于民生。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引领农民奔向新生活,不只是农民增收一项所能够实现的。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十分紧迫和重要。

  发展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建设就是要让群众切实受益。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5400万农民成为河北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破解上学难,绝不让一个农村孩子因为贫困失学。2006年,我省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00万平方米,落实"两免一补"资金3.2亿元。

  破解看病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解民忧。从2006年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人均财政补助达到40元。为此,省级预算增加10349万元。到11月底,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170.4万人,共有342.5万人次得到补偿,补偿金额3.11亿元。

  破解饮水难,打井修渠送甘泉。2006年,省委、省政府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解决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供应严重不足问题,全省有61万农民告别饮水难。

  破解行路难,修桥铺路保畅通。2006年,我省投资40亿元,新改建农村高标准公路1万公里,新增通油(水泥)路行政村3550个……

  历史选择了在2006年开启新生活的大门,5400万河北农民走在新农村建设大道上,意气风发,戮力前行。

  本报记者 郝彦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