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宝丰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12:58 《决策》杂志

  宝丰模式

  -王长河

  10月20日,距离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还有两天,徐光春来到平顶山市宝丰县视察。宝丰是一个48万人的农业小县,却拥有1400多家民间演出团体,5.5万民间艺人,各占全国
的一半,每年演出收入近3.3亿元。宝丰走出了一条“农民自办文化,政府扶持农民办好文化,办好文化让农民乐起来富起来”的新路子。2005年,宝丰在河南省县域经济排名中跃居第35位。宝丰也以其独创的民间文化现象,被中宣部、文化部和河南省委称为“宝丰文化现象”和“宝丰模式”。

  那么,“宝丰现象”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是什么因素让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连续8次对宝丰文化现象做出批示?为什么“宝丰模式”被写进了河南省文化强省建设规划纲要?

  文化让农民“富并快乐着”

  73岁的赵庄乡周营村老艺人徐海水和村里的7位农民数十年如一日,跑江湖,闯市场,玩魔术,虽年逾古稀,但矢志不渝。目前仅有1600余人的周营村就有112家民间演出团体,从业人员880余人,年创收入2000多万元。

  在周营村的带动影响下,周围村庄的农民纷纷投师学艺。学成后,自己招人组团,一团育十人,十人变百团,赵庄乡以魔术为主,融杂技、歌舞、气功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团体已发展到600多个,从艺人员万余名,年创演出收入6000余万元。目前,宝丰民间演出团体已遍布全县13个乡镇,呈现出“村村有团体,家家有演员”的局面,被全国曲协、杂协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和中国魔术之乡。

  宝丰民间演出最早的雏形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但是在宝丰农村,一些农民平均一人只有几分田,单凭种庄稼,根本无法解决贫困问题。因此,分流农业人口,发展第三产业,就成为必然选择。而传统悠久的民间演艺业正好契合了这种需要和机遇。

  现在,宝丰从事演艺业的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以上,部分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来自于演艺业。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也开始逐步职业化、产业化。目前,在全县800多家艺术表演团体中,有100家左右的优秀团体,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团体占总数的65%。28岁的大黄村魔术团长张永锋,16岁就带着10余名演员到东北农村演出发展,现在演员达到100多人,12年来演遍了大半个中国,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商酒务镇“豫西少林武术表演团”在湖南农村演出,一开场就见到2500元的收入,他们一连演了3个月,共演出250多场,总收入达45万元。团长深有感触地说:“在外演出,乐的是群众,富的是演员,繁荣的是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民间艺术团体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服装、道具、音响、大篷、运输、教育和广告设计等十多项产业的兴起,不仅为当地创造近千万元的产值,而且提供了近万人的就业岗位。在江湖上闯荡20余年的魔术团长刘顺和他的同行们走遍全国没有发现一个生产魔术道具的工厂,没有一个魔术道具专业市场,也没有一个研制魔术道具的机构和人员,道具落后和短缺成为制约节目创新、开拓市场的瓶颈。于是在2001年,刘顺拿出玩魔术的收入开始潜心研制魔术道具,建成了全国唯一的魔术道具生产企业,生产的200多种上万件道具,满足了省内外魔术团体对道具的需求。他把研制道具和节目创新结合起来,把道具销售和培养魔术专业人才结合起来,推进了魔术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被人们誉为“大魔头”。

  因此,宝丰县的文化大军,从本质上说,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以非物质生产的方式分流农村富余人口的创举,从而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有形之“手”:

  宝丰文化产业的助推器

  “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逐步规范”,是宝丰县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其实,对待民间艺术演出上,宝丰经历了从围追堵截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靠脱衣舞表演招徕观众,冒充少林寺和尚卖药行骗,表演团体小、乱、差,演出格调不高等等,3年前,宝丰的民间表演团体还是一个令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最头疼的队伍。宝丰县文化局局长樊玉生说,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民间团体本身的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文化部门的管理手段生硬造成的。为了“管住”这些民间表演团体不再“惹事生非”,文化管理部门进行了粗暴的“围追堵截”:在宝丰县通往外地的主要路口设卡,防止演出人员外出,只要是农民演出团体的车子,就处以罚款,甚至还在执法队伍中吸纳了一些被当地人称为“混混”的素质较低的人员,以致在当地百姓中流传这样的说法:文化局里没文化,文化执法不懂法。

  宝丰县委书记严寄音说,早在2002年6月和12月,宝丰就先后进行了两次整顿。宝丰在全国首次提出了文艺演出源头管理的做法,召开了治理整顿民间表演团体的动员大会,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县文化局、公安局、法检两院等发出了《关于严厉打击民间艺术表演团体违法活动的通告》,并张贴全县乡村,震慑了借助“宝丰文化”发不义之财的不法分子,使非法演出活动有所收敛。但由于大多数团体常年在外演出,鞭长莫及,持假证、异地办证、无证经营的团体难以弄清摸准,得不到取缔和打击。

  “民间艺术也是生产力”,经过深入调查,宝丰县决策层认识到,只要加以扶持,就可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打造一只文化产业大军,于是在2003年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同时增加财政编制,建起县、乡、村三级管理组织和服务网络。

  2003年5月,时逢“非典”和麦收大忙,大部分团体返乡。宝丰抓住时机,再次进行治理整顿。他们抽出200余名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到村,逐户调查摸底,逐团登记造册;公安机关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三个专案组,查处36名违法犯罪嫌疑人员,治安处罚和批评教育31人。文化部门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取缔、解散194家团体。同时,乡镇、村和演出团体签订了“三位一体”管理责任书,县里还组织由800多名团长参加的守法经营、文明表演签名活动。同时,宝丰在民间演出团体中开展了评优树标兵活动,评出了30个优秀团体,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为团长佩红戴花。

  为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远程管理,宝丰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县(市)文管部门发出1000多封信函,恳请他们注意加强对宝丰籍民间演出团体的管理和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协调处理,确保演出市场和演出团体的健康发展。而且,宝丰组织文化部门多次赶赴湖南、湖北、四川、浙江、上海等10多个省市,跟踪演出团体,观摩、审查节目内容,改变营销手段。赵庄乡周营村明星艺术团在上海演出,通过县文化部门跟踪指导,不仅聘请7名国家级和省级艺术家协会会员,有效提高了节目质量,而且改变了只在演艺厅演出的单一做法,投入30万元购买了大卧铺车,开展大篷巡游演出,大大增加了收入。

  2005年10月,宝丰制定了《关于加快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2015年文化产业十年发展纲要》等文件,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2006年5月在宝丰县第十次党代会上,制定了“文化立县,工业强县,农业兴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实现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跨越。

  政府是民间文化的“后勤部”

  4月25日,刚从南京赶回来的魔术团团长靳全亮说:“近两年俺能顺利发展,全靠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我昨天回到宝丰,没进家就先到县文化局坐一坐。文化局的同志都是俺的‘娘家人’。”

  被亲切地称为“娘家人”的文化局,近年来做了大量好事、实事。局长樊玉生说,只有不让农民脱离管理者的视线,管理才会见成效;而和农民保持亲密关系,需要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服务,相互信任。譬如演员外出要办演员证,既麻烦又误事,文化局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结果2005年7月修改后下发的新《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取消了办理演员证的规定。文化局牵头组织成立了民间演出团体行业协会,并不断组织团体之间、演员之间的切磋和交流,促使其共同提高。县文管办的4名正副主任,每人结交团长不下百人,就连文化局长的手机里也经常存有50多名团长的姓名和电话号码。

  宝丰县文化部门积极利用麦收季节和春节团体返乡的机会,组织举办演出团长培训班和座谈会,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和教育。还利用承办“中国马戏魔术采风研讨会”、“全国民间演出团体团长学习班”和两届“河南·宝丰民间艺术发展论坛”等大型活动的机会,组织200多名团长和农民魔术师聆听专家的指导意见,接受专家的授课培训。另一方面,宝丰县积极利用本土资源,鼓励民间创办学校,培训各类艺术人才。目前宝丰已成立10余家艺校、武校,为演出团体培育出了上千名魔术、歌舞等艺术演员。

  近两年来,宝丰还积极把具有较高水平的丁发生、刘顺等演出团体推荐给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2004年6月,专门邀请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到宝丰采访。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树立了宝丰民间艺术表演的良好形象,提高了知名度,而且大大激发了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的创业热情。今年2月,县政府又拿出10万元,选调4个民间节目进京参加中宣部、文化部组织的慰问农民工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在扶持民间演出团体发展壮大上,宝丰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2%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去年以来投入文化产业的资金达到1000多万元。其中为50家民间演出团体发放贴息贷款200多万元,使部分演出团体增加了新道具、新服装和舞台新设施,包装打造出一部分精品节目,为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

  在河南省文化厅的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宝丰文化现象的实质就是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将自发形成的民间文艺表演团体逐步合法化、规范化、产业化,并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宝丰模式不仅仅为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成功的样本,更重要的是还为新农村建设找到了一条新思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