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房地产:刺痛百姓的一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14:57 新民晚报

  2006年的房地产业是热闹的一年,也是多事的一年。

  这一年,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频出,时近年底却看不到调控的效果;这一年,普通老百姓在受够了高房价的折磨后,开始发起各种运动来表达抵制;这一年,房地产的反腐力度陡增,一批地方高官因此落马……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近日撰文指出,我国今年的房产宏观调控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房地产市场是不稳定的,过热势头仍在。

  震动:90平方米,70%

  这两个数字无疑是2006年备受关注的数字。也是众多宏观调控措施中最重要、最醒目的一条措施。

  5月29日,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国十五条”规定,从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建筑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下(含经济适用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90平方米成为一道分水岭,不论是对购房者还是对开发商,这一政策都足以用“震动”来形容。因为,这是国家首次从供需两个方面对房价进行的宏观调控。

  如果说2004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针对部分城市房地产出现过热现象的调控,2005年是对不合理需求进行调控,今年则是双管齐下,供给和需求都不放过。

  “小户型产品会在明年下半年才能够批量投入到市场中,明年不会是9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房大幅度占据市场空间的一年,应该大中小都有各自一部分。”在12月22日,焦点房地产网举办的一场论坛上,众多房地产代理商表达了这样的看法。这一政策究竟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怎样的效应,难以预测。

  保障:经济房的生与死

  在很多学者眼中,政府应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性住房,面向高收入者的商品房则按市场规律运作。“新加坡85%左右的人口都住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中,剩下的房子爱怎么涨就怎么涨,反倒对国家有利。”一位房地产专家这样对记者说。

  但是,在我国,保障性住房缺失却是难以回避的问题。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还有65%的地级以上城市、91.1%的县级城市未公布住房建设规划。尚有5个省(区、市)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目标责任制,19个地级以上城市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

  不但如此,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界限在哪里?夹在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间的中等收入群体该买什么样的住房?国家财政能否负担起大量的保障性住房?这些都是争论不休却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很多人想租住廉租房却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房子,很多人需要经济适用房却总也排不上队、买不上房。在北京,经济适用房早已变味,中低收入者买不到,买到的因为生活不便同样怨声载道。

  与此同时,经济适用房回购的这一说法迅速在网上引发争论,最初支持和反对者旗鼓相当,但几天之后,反对者占到了70%。最终,这一回购政策不了了之。

  经济适用房该寿终正寝还是继续保留?各方仍在争论。

  抗议:从不买房到个人集资建房

  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同比涨幅5.8%~8%,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房价涨幅领跑全国——每个月的同比涨幅均在10%左右。面对高昂的房价,普通人的“不买房运动”、“公开房地产成本”、“集资建房”纷纷登台。

  在浙江温州,一场普通购房者对高房价的抗争行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个集资建房运动并不新鲜,但与之前全国其他地方的集资建房相比,温州的集资建房在“拿地”这个难度最大的环节上取得了突破。11月15日,该集资建房的牵头人对媒体公布,开发成本不足周边楼盘的一半。

  本来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好示范。然而,集资建房并非一帆风顺,12月13日,温州市房管局局长胡立同表示,温州个人合作建房项目存在“违规操作”行为,违反了房地产开发的相关要求,在操作上已脱离“个人集资建房”有关标准框架,是一种变相的商品房买卖。

  个人集资建房能否顺利走下去,目前还是未知数。但毕竟,这给普通人带来了希望。

  中国青年报(李松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