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防部外事办公室负责人谈《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09:40 云南日报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新华社记者白瑞雪、王经国、朱鸿亮

  “作为中国军队维护和平与坚持开放的最新展示,《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充分体现了中国军队维护和平的坚定信念和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张邦栋29日说。

  《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发表之际,张邦栋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问:任何国家发表国防白皮书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背景,我国为什么要选择此时发表新的国防白皮书?

  张邦栋:定期或不定期地发表国防白皮书是国际惯例。我国在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以白皮书的形式公开阐释我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和国防行为,正是为了打消国际上一些人对中国军事力量发展的疑虑,增加与周边国家的互信。

  自2004年国防白皮书发表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是制定新的国防白皮书的前提和出发点。

  从国际来看,我国的安全环境总体有利,但国家安全仍面临挑战。从国内来看,这两年正是我国我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围绕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的能力,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取得了新的成就。

  因此,我们感到有必要用新的白皮书来反映这两年来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国防政策的新内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发展。

  问:与上一部白皮书相比,新的国防白皮书增加了不少突破性内容,比如中国的核战略。发布这些内容是出于什么考虑?

  张邦栋:每一部白皮书都有新的突破,这是我国对外界某些质疑的积极回应,充分体现了我国开放透明的主动姿态。

  新的国防白皮书首次公开了中国的核战略这个概念及其主要内容,这也是中国自拥有核武器以来首次在核战略的概念下,对外阐述关于中国核武器的使用原则、核力量的建设发展原则以及指挥体制。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不首先使用”原则自提出来的那天至今是始终一贯的,中国的核原则、核方针没有任何变化。

  同时,针对外界对中国军事力量特别关注的部分,新的国防白皮书毫不回避,而是加大篇幅、正面回答。比如,“国防经费”第一次单独成章,不仅更详细地说明了我国国防费的主要构成、增长幅度、增长理由、增长部分的主要用途,还第一次介绍了中国国防预算的编制程序。通过事实的阐述与数字的比较,我们相信国际上对中国国防费的增长会有一个比较客观和全面的认识。的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防费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但这种增长是合理的,是保障中国安全所必须的,是光明正大的,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或企图。

  问:每部国防白皮书发表后,外界都有些什么反应?国防白皮书达到增信释疑的目的了吗?

  张邦栋:绝大多数国家对我国的国防白皮书给予了积极评价,许多国家还把国防白皮书作为系统研究我国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走向的重要文件。例如,俄罗斯安全和军事理论界把我国国防白皮书等同于他们的《俄联邦军事学说》和《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从中研究我国国防政策及军事战略的发展趋势。新加坡的战略专家认为,白皮书反映了中国的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思想,是指导中国国防建设的指南。越南军方则表示,越军编写国防白皮书将会借鉴中方的经验。

  2004年国防白皮书发表后,海外主要媒体的评论是客观的,认为白皮书准确表达了中国的根本安全关切,体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显示了中国高度重视国际安全合作的一贯立场。

  可以说,国防白皮书已经成为世界全面认知我国国防政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权威信息渠道,起到了增信释疑的作用。

  问:我们注意到,外界往往把国防白皮书视作中国增加军事透明、互信和交流的重要信号。新白皮书的透明度是否意味着中国军队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力度?

  张邦栋: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队坚决贯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积极发展与大国的军事关系,拓展与周边国家军事合作,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军事互信。

  近年来我军的开放程度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断扩大陆、海、空军部队和院校的开放,特别在军事训练领域加大了开放程度。2000年以来,我们先后5次邀请外国军事观察员或驻华武官观摩我军举行的军事演习,与11个国家举行了16次联合军事演习。同时,我军通过高层互访、防务与安全磋商、区域安全合作、专业技术交流等方式积极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

  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在对外交流的各个领域中加大开放与合作力度。解放军愿意与世界各国军队增进互信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