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中国军事形象各方解读不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1日00:04 环球时报

  “军事威胁论”难阻中外军事交流升温

  2006年夏天,关岛海面,美军正在举行“勇敢之盾”军事演习。6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军官,首次作为军事观察员,观摩了这场大规模的攻击性军演。在他们当中,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张磊愚少将最引人注目。他参观“里根号”核动力航母的一举一动都被某些媒体详细报道出来,如“他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有‘美国第一航母’之称的‘里根号’”、“和
‘超级大黄蜂’战机的飞行员谈了很久”、“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美军航母的虚实成竹在胸的自信”……如此浓墨重彩,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张将军的专业背景:在出任现职之前,张磊愚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军潜艇学院院长。他因此被解读为“肩负着对抗航母作战任务的专家型将军”。

  到了11月,美国《华盛顿时报》刊登了其首席军事记者比尔·格茨的一篇报道,说美国“小鹰”号航母战斗群10月份在日本冲绳附近海面被中国潜艇跟踪,双方最近时距离不足8公里,大肆渲染中国潜艇威胁。报道出来后,一些日本媒体立即跟风炒作。虽然在军事专家看来,各国军舰在公海上不期而遇很平常,然而“中国潜艇威胁美国航母”的风还是吹出去了。

  一方面,美军邀请中国军队的潜艇专家登上核航母;一方面,一些美国媒体肆意制造和渲染中国潜艇威胁。这种看似有些矛盾的多面解读,正是国际上对中国军事发展不同看法的一个缩影。2006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5月23日,美国国防部出台了《2006年中国军力报告》,照例对中国军事发展进行了夸大地评估。日本也在其2006年防卫白皮书中刻意渲染所谓“中国在海洋方面的详细活动”以及“中国军用飞机在日本周围空域的活动”。一些欧美智库和学者也不时从某个专业领域宣扬中国军事威胁。

  另一方面,今年中外军事交流格外密切。中美两军高层交流和对话机制日益成熟,军事人员互访、互派军官学习已司空见惯。今年两军还两度开展海上联合搜救演习,一次在美国圣迭戈,一次在中国南海。一些媒体和学者把这两阶段演习合称为中美建交以来的第一次联合军演。中日之间,已中断20个月的国防高层会谈也于11月29日在东京恢复,双方在磋商中谈到了实现两国军舰互访等内容。

  2006年,中国军队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8月、9月和12月,中国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举行了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中国国防部官员指出,联合军演已成为推动务实性军事交流与合作、促进地区和平稳定、提高中国军队与外军协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研究国际安全问题的专家也发现,不少国家在和中国开展军事交流的问题上都比过去更主动、更积极。

  2006年,在世界很多热点和冲突地区,利比里亚、刚果(金)、黎巴嫩……都有中国维和军人在行动。根据中国国防部的资料,目前有1487名中国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的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中国已成为派军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军人遵纪、守法、勇敢、礼貌、谦逊,不少国家都认识到,中国军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对中国的军事形象,不同的国家做出的解读相差很大

  其实,对中国的军事发展、中国的安全形象,战略利益和安全利益不同的国家做出的解读相差很多。俄罗斯著名的《军事巡礼》杂志军事评论员博拉尼斯基这样说道:“大多数俄罗斯人,尤其是军界人士对中国的军事发展给予积极评价。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国防的适当投入理所应当”。俄《国外军事评论》杂志首席军事评论员库滋涅佐夫则认为:“‘中国军事威胁论’是西方一些媒体和人士主观臆造出来的,中国的军力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还差之甚远,而且,我们注意到,中国的发展战略是和平崛起。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和平的防御军事战略。”

  今年曾参加过中韩军事交流的一位中国军方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很多韩军高级军官都对他说,中国军队在维护本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上,是一支可以信得过的举足轻重的力量,韩国需要在韩美、韩中安全关系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

  美国卡耐基和平基金会的中国部主任裴敏欣告诉记者,在美国,中国的军事发展并不是普通大众关心的话题,大众媒体中与中国军事相关的报道也不多,因此,普通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军事形象是比较模糊的。真正关注中国军事的,是美国的精英层和战略界,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军力近些年提高非常快,美国对中国现在仍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军事优势,但双方差距有所缩小。裴敏欣说,尽管中国一再表明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和平、和谐的发展道路,但美国还是坚持认为中国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中国现在的表态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前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因此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发展,既有在战略上防范的一手,同时也有在战术、技术上合作的一面。这种复杂性其实是统一的,美国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保持战略灵活性,随时可以转向。只要美国的总体实力优于中国,它就有资本、有能力既和中国合作,又为自己投一份战略保险。

  外国媒体根据本国利益“塑造”中国军事形象

  中国的军事战略专家也有自己解读美国对华安全部署的角度。国防大学的张召忠少将说,冷战结束后,美国突然失去了军事对手,军费曾骤减近一半,这对美国的军工产业造成了巨大打击。美国军工集团这下不干了,大量军工人员的失业也让美国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所以,美国必须制造出一个足够强大的敌手,哪怕是虚拟的,以便美国发展军备,拉动经济。同时,美国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进行力量布局,也必须找到一个理由。谁够格?恐怖势力和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家,加在一起分量也不够,而中国呢,无论从块头、实力到意识形态,都很符合美国为对手制定的标准。包括中国军事威胁在内的中国威胁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构想”出来的。

  至于说中国军事形象的复杂性,张召忠将军特别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今年美国新成立了两支部队——网络战部队和媒体战部队。他说,中国在国际上的军事形象,很多时候是被其他国家的媒体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塑造”的,媒体已成了现代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像美国这样善于用巧妙手段操纵媒体的国家,常常会通过一系列的主动策划来实现自己想要的、对自己有利的舆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不断,其中就有这样的原因。哪怕像中国军事威胁这样在美国国内已经不能让公众产生信任和兴趣的老话题,美国都能想方设法在国际上营造出某种舆论压力,这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对中国防范和牵制对策中软牵制的一个手段。

  只要别人不威胁中国,中国对别人就不是威胁

  中国军队究竟具备什么样的实力?再明确不过的一点是,中国军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战略力量。中国军事科学院的彭光谦少将说,中国军队是有战略反击能力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始终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但中国的核力量作为威慑和反击还是足够的。按照美国人的说法,中国有约200枚核弹头和大约20枚洲际弹道导弹,而美国有近1万枚核弹头和超过820枚洲际弹道导弹,这些洲际弹道导弹大多是多弹头的。至于中国军队的常规作战能力,张召忠将军说,解放军正处在向

信息化军队转变的过程中,从装备和体制的角度看,中国军队现在是一支由机械化走向信息化的兵种齐全的军队,而且中国军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观念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在现职的军、师、旅、团指挥官中有不少是博士、硕士。从军队建设的投入来看,中国的军费目前达到了每年3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居世界第三位,但如果按军队员额计算,中国人均军费不及美国的1/20。不过彭光谦将军强调,军队实力的比较不是武器和武器的简单比较,如果是那样,大家把装备一摆胜负就明了了,还用得着交手吗?在历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是以弱胜强的,中国军人的意志力、战斗力、纪律性、坚韧性从来都为国际同行所尊敬。

  谈到中国军事的具体形象,彭光谦将军说,中国的军事形象有一个文化符号,那就是

长城。长城的军事文化内涵非常明确:中国军事是防御性的、后发制人的。彭光谦说,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军事战略文化就是“爱和平、重防御、求统一”,长城这种外在的军事形象正是植根于这种悠久的内在文化。当代中国军事战略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军事文化,无论国际战略环境怎么变,国际军事力量如何消长,中国军事的积极防御战略都不会变。中国军队的任务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保卫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的一些军事思维在国际上是非常独特的,那恰恰是中国和平、和谐战略思想的体现。比如,在处理领土争端问题上,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哪怕是对小国、弱国也不靠武力优势来以强凌弱。

  彭光谦将军打了一个比方,中国的军事发展相当于把长城修得更坚固,因为别人的进攻力量在不断提高,当然我们的防御力量也要跟得上,否则怎么能保护好国家?而对中国发展军事力量的指责,就像有人站在长城外面喊,你不是说没有威胁吗,为什么要把墙修得这么厚?这么高?这么长?其中叫得最响的还是自己手里枪炮最利和有过侵入长城历史的那几个人。因此,谁想威胁中国,中国的军事力量对它就是一种威慑。换言之,只要别人不威胁中国,中国对别人就不是威胁。

  张召忠将军告诉记者,中国军事威胁说来说去,就是中国军费增长快,军事透明度不高。从投入来看,我们的发展确实快,但中国国防过去的欠账太多了,很长时间军费都只有七八十亿美元,其中买装备的钱只有1/5,那十几亿美元能买什么,一艘好军舰都买不到。现在中国发展了,往国防上多投入一些是理所应当的。另外,中国的安全利益也在拓展、延伸,保卫力量必须要跟得上。所以,基于中国正当的安全需要和新的国际安全观,中国的军事发展不仅不过分,而且还不足。

  张召忠将军说,外界从历史上的大国崛起中得出经验,就是新兴大国都是靠军事扩张来称霸的,因此,他们觉得中国的迅速发展是一种威胁。但现在的世界不同了,全球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共赢来实现快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提出了和平、和谐发展的主张,愿意更好地开展国际安全合作,多交朋友,为创造一个真正和平、稳定、安全的世界而尽自己的力量。▲本报记者 程刚 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穆二青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