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武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驶上“快车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1日09:06 汉网

  曾经,规模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让江城“十年磨一剑”;如今,全新的BOT模式使4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只花了19个月就建成——

  汉网消息 记者金涛 通讯员王勇 鄢祖海

  26日,我市首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在汉阳锅顶山动工。“如果不是采取BOT模式,4.8
亿的投资真不知要筹集多长时间”,在为动工而兴奋的同时,一位市领导由衷感慨。

  一个月前,汉西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同样采取的是BOT模式,这个40万吨/日、全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只花了19个月就建成,“这样的建设速度过去无法想象”。

  “锅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汉西污水处理厂两大项目标志着我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多元化投资时期”,市环保局开发处负责人评价,我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由此驶上了“快车道”。

  所谓BOT模式,即建设—营运—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政府与投资方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将原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权和经营权让渡给投资人,投资人建成设施后自行营运,获取收益,协议经营期满后,设施无条件移交政府。这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投资模式,悉尼港湾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等均采用BOT建设而成。

  早在2001年,武汉“初尝”BOT。当时的凯迪电力公司投资9000万元,不到一年时间,就在汤逊湖边建起一座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但由于配套管网进展缓慢,污水无法进入,处理厂长期闲置。至2004年,污水处理厂整体移交给市水务集团。

  尽管首次尝试即“呛水”,但政府和业内人士却从中看到BOT的光明前景——“政府之外充足的资金可以保证在一年内建起一座污水处理厂”。

  在武汉的发展史上,同样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曾经花费了10年时间。

  上世纪80年代初,市政府投资兴建我市首座污水处理厂——沙湖污水处理厂,规模5万吨/日,从设计到1990年10月建成历时10年,业内人士苦笑“十年磨一剑”。

  “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财力不足。随后5年,江城再没建新污水处理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行、亚行、外国政府等贷款开始进入我市环保设施建设领域。10年间,市政府通过“借钱”,先后建成沙湖(二期)、黄浦路深排水、二郎庙、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新建三金潭、黄家湖、落步嘴、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

  “国际贷款时期”是我市兴建污水处理厂数量最多的时期。但由于贷款使用程序繁杂,资金到位缓慢,一些污水处理厂也由计划的三四年,延长至七八年,进展不尽人意。至2005年底,我市污水处理率仅为3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两年,市政府出台举措鼓励民间资本、商业资本等多元投资资金参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去年11月,由凯迪电力公司投资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这是我市首座运营的BOT污水处理厂,建设期只有一年。

  与污水处理厂相似,我市的垃圾处理厂在经历了步履艰难的筹资期后,也逐步进入了多元化时期。据了解,紧随锅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不久将动工的青山群力村、江岸府河口、江夏凤凰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均将采取BOT模式。

  “BOT模式不仅提高建设速度,更能提升环保设施运营质量”。据了解,以前的污水处理厂由政府建设政府运营,即使运营出现污染超标等问题,也难以管理,久而久之运营效率降低;多元化投资污水处理厂完全企业化运作,一方面企业要追求利润,一方面政府部门“毫不留情”地监管。两者促使企业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效率。

  一个欣慰的信息是,新洲阳逻、江夏纸纺、黄陂盘龙城、蔡甸等地已经相继启动BOT污水处理厂,不久的将来,我市远城区缺少污水处理厂的局面将全面改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