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喜临门 希冀满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1日11:47 温州都市报

  走过2006,迈进2007,五位读者笑谈他们的收获和憧憬

  勇气 面对天灾 勇敢抗争 新居结顶了

  杨崇健,63岁,苍南县金乡镇河尾垟村村民。

  “我看着它们一天天长高,心里那个痛快啊!”昨天,杨崇健老汉站在苍南县金乡镇河尾垟村灾后重建现场,高兴地比划着。他的身后,水泥搅拌机轰鸣不绝,建筑工人一片繁忙,一座座新楼房拔地而起,其中3幢共30间楼房已经结了顶。

  杨崇健一家在河尾垟村务农,经济上并不宽裕。去年8月,桑美台风在苍南登陆,他家四间老房子中的两间轰然倒塌,另两间损毁严重。站在自家的残垣断壁前,全家人都懵了。老伴忍不住背过身去偷偷抹泪,几个儿子也垂头丧气的。“打起精神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人没事就好,房子可以再建嘛!”当家人杨崇健给家人鼓劲。

  台风刚过,各级领导来了,各界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来。当地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在河尾垟村新划了一块地,并安排了两支专业建筑队赶来支援,带领灾民重建家园。“盖新房要花钱,为钱的事我还真担了不少心。”杨崇健起初有些迟疑。但当地信用社很快打消了灾民们的顾虑,现场发放贷款支持重建。灾民们的积极性一下子高了,村头那块地立即成了热火朝天的工地。

  “我每天都要来工地看看,看着新房子心里就觉得有盼头。接下来我们就等着抓阄分房子、搬家,在新房过新年了。”河尾垟村在建的184间新房中,杨崇健家将分到两间。说到此,他双眼笑得眯成一条缝。“我和几个儿子商量好了,明年我们要多揽些活干,把台风造成的损失给追回来。还有,小儿子今年25岁,也该成个家了。”杨崇健憧憬着来年。本报记者陈博盛

  喜气 安居乐业 喜气洋洋 领到钥匙了

  张云碧,35岁,市区居民。

  张云碧这几天很忙,她家新房的装修快进入扫尾阶段了,她打算趁着元旦放假赶赶工。“春节前搬新家!以后三代人都有自己的房间了!”张云碧很兴奋,2006年对她一家来说,最重要也最高兴的事,就是拿到了安置房的钥匙。

  这几年张云碧一家一直住在瓯海新桥头的老房子里,50平方米大的屋子,她和丈夫、儿子睡一间房,60多岁的婆婆睡由客厅改成的卧室,家里堆满东西,偶尔亲戚朋友过来拜访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日子久了,亲戚朋友也都不太好意思上门。自从位于虞师里的老屋被拆迁那天起,一家人都在盼着早点搬进新房。

  就在去年,市区8232户拆迁户领到了新房钥匙,张云碧也成为其中一户。9月底,张云碧领到了新家钥匙,一套位于市区大南门庆丰公寓的房子,130平方米,三室两卫一厅,房间全部朝南,还有一个大阳台。“太满意了!以后孩子上学近了,房子大了,亲戚朋友过来住几天也没问题。”

  领到钥匙没几天,张云碧就找来了专业的装潢公司,开始给新家设计、装修。眼下,新家已经露出“美丽的面容”,10岁的儿子任彦浩乐得在新房里跑来跑去,直问妈妈到底什么时候搬进来。“我们要新年搬新家,以后在这里住得舒舒服服的。”张云碧摸着儿子的脑袋,一脸幸福。本报记者朱奕

  福气 老有所养 幸福安康 养老金涨了

  陈碎妹,78岁,市区居民。

  “这件衣服哪买的?挺好看的。明天我也去买件新衣裳。”78岁的陈碎妹捧着暖杯和街坊唠嗑。养老金年年看涨,向来节俭的陈阿婆出手也阔绰起来。这不,再过几天她又能领到这个月1032元的养老金了。

  陈阿婆1977年从温州丝绸厂退休后,一直住在打绳巷的小房子里,生活并不宽裕,但因为有个永远也用不完的聚宝盆———养老金,日子倒也过得很安逸:“我没有别的收入,吃的、穿的全靠它。”养老金还是她的救命钱,每月6日一拿到养老金,陈阿婆就直奔药店,把自己心脏病、高血压和腿病的药全买上。

  “加了,又加了!”去年7月份,隔壁老伯在报纸上看到养老金上涨的消息,第一时间跑来告诉陈阿婆。“去年刚涨过,今年真的又涨了?”陈阿婆有点不相信。二十几年前刚退休时,她的养老金只有50元,现可足足多了20倍啊。去年10月份领养老金那天,陈阿婆去银行一看,每月的养老金真的涨了87.5元。听到柜台小姐一声“阿婆,钱放好,慢走。”阿婆心里像喝了蜜似的。

  原本生活拮据的陈阿婆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腿脚不好的她以前出门咬着牙根也要走路,现在偶尔也会坐三轮车了;冰箱里不但有鱼有肉,还有进补的西洋参……扣除吃的用的,陈阿婆每个月还有200元左右的盈余。

  前段时间市区太平寺落成,好动的陈阿婆因为腿病只能窝在家里,觉得很遗憾。“等明年多攒点钱,想把这腿病看好,去太平寺看看,再去千岛湖旅游。”陈阿婆笑着说,现在她什么也不用担心,只希望身体健康,活到一百岁。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市区10万余名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陈阿婆一样上涨了,人均月增100元,为历年调整幅度最高的一次。

  本报记者 孙丽

  财气 财气滚滚 满怀憧憬 股票赚钱了

  李朝春,31岁,市区居民。

  2006年股市最后一个交易日结束的时候,温州股民李朝春满仓持股杀入2007年。什么叫满仓?李朝春说,满仓就是把所用的资金都买了股票,就像仓库满了一样。

  满仓,意味着李朝春对2007年的股市充满信心。“我继续看好明年的行情,特别是蓝筹股和3G。”李朝春笑着说。

  眼前的李朝春有些瘦,腼腆的笑容中带着一丝精明,一副典型的温州人模样。李朝春在1996年就开始进入股市,是温州第一批股民之一。

  2006年,中国股市的上证指数在短短的一年内涨了一倍多。经历了5年的平淡日子后,李朝春也在2006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前几年没赚没亏,今年玩得很开心。”上半年李朝春在有色金属上赚了不少,下半年则看好大盘蓝筹股。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去年4月,他以每股6元多的价钱买进了1万多股“江西铜业”,后来以12元多的价钱卖出,获利100%%以上。“后来这支股票涨到了17元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朝春还有些意犹未尽。

  2006,股市牛了,向来喜欢实业的温州人中有不少加入了股民的行列,甚至少有地出现了市民排队争先买基金的火爆场面。其实不仅仅是李朝春,不少温州人在2006年的这波牛市行情中“财源滚滚”。“前几年朋友们狠命地想把我拽出股市,可现在大家却都羡慕我;前几年一坐下就聊房地产,如今话题离不开股票和基金。”李朝春仰着头,笑得很畅快。

  2006年,李朝春在股市中得到了财富和快乐。李朝春说他的股本不大,不肯透露具体有多少,只说了这样一个数据:2006年收益率达到了180%%。“行情好的时候,收益一定好啦!”李朝春认为,中国股市将伴随中国经济腾飞而崛起,2007年股市在中期调整后,还会一路向上。

  对李朝春来说,2006年,他度过了一整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而他眼前的2007年,还是一片艳阳天。本报记者 汤琰琰

  名气 肩负重任 不辱使命 我当代表了

  蒋忠伟,35岁,金华兰溪人。

  着一身笔挺的西服,穿着亮锃锃的皮鞋,剃一个平头的蒋忠伟显得神采奕奕。昨天他正忙着参加人大代表培训,在午饭间隙,他匆匆赶往书店寻找有关人大选举的书籍。在路上,他碰到一位许久不见的老乡,老乡忙拉住他的手说:“你现在是人大代表啦,以后可得为我们说话啊。”

  35岁的金华人蒋忠伟是温州泰马鞋业有限公司的员工,在温工作已17年。作为新温州人的代表,10多天前他被推选为鹿城区人大代表。蒋忠伟洋溢着一脸的幸福道:“那天公司门前挂出条幅,祝贺董事长廖跃和我当选区人大代表,别提多自豪。在工作上,我们是领导员工关系;在民主政治上,我们同是人大代表身份。”蒋忠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当选人大代表后,蒋忠伟一下子成了名人,不少同事和老乡都纷纷找上门来,诉说自己的困难、想法,蒋忠伟都一一记在本子上。蒋忠伟翻着一本工伤维权的法律书,他说得好好充电,为新温州人做点实事。“当选后我想做几件事,提升新温州人的形象,比如建立联络群体、保护好厂区环境等。”蒋忠伟扳着指头数起了他的一个个计划。

  蒋忠伟是18岁那年来温工作的,那时他只是个小作坊的鞋工,生活极为节俭,没钱供养老家父母。现在他已是大企业的技术骨干,拎起了手提电脑,还常汇钱给老家父母尽孝道。他把家也安在了温州,妻子在温州一家鞋厂上班,12岁的儿子生在温州,长在温州,现在仰义二小读书。从一名外来务工者到人大代表,蒋忠伟逐渐融入了温州这片热土,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城市一员。

  元旦公司放假3天,蒋忠伟说要带一家人去看看刚通车的瓯海大道西段,看看温州城市的新变化。本报记者 胡建国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