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续写中俄友谊新华章 48年前被救中国孩子“感恩之旅”纪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1日13:00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袁晓光 吴树江 本报记者 施虹 吴利红

  那是48年前救助中国母子的一双大手,那是一颗48年感恩的心,2006年12月12日这一天,前苏联功勋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来到我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董双森的家中,他们紧紧地相拥在一起……那一刻,阿尔谢年科夫了却了他48年的夙愿,那一刻,被救助的董双森他的家人热泪盈眶,那一刻,在场的村民们感动了……

  去年4月,本报编辑部接到的一个电话,没想到却成为“中俄友谊”的一个历史见证,更成为中国“俄罗斯年”的一个靓点。在莫斯科的前苏联功勋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委托北京一家媒体给本报编辑部打来电话:1959年5月9日,在哈巴罗夫斯克对过一个偏僻的中国小山村发出呼救:一名产妇因产后大流血,生命垂危,希望前苏联边防军救助。阿尔谢年科夫不顾天气恶劣冒险架机,将他们送到哈巴罗夫斯克一家产院,救活了这对中国母子。48年过去了,老人家想知道这对母子现在的生活状况。在阿尔谢年科夫提供非常有限的线索情况下,本报记者走访省公安厅、省边防局、省外办等,线索不断被发现,又不断地被否定。记者在盼望、失望再盼望中,焦急地等待着确切的消息。

  5月24日,对找寻那名孩子的记者们来说,是个令人高兴的日子,经过反复核实,名叫董双森的中国孩子找到了。记者连夜赶赴董双森的家乡———同江八岔赫哲族乡,深入采访了当年的亲历者,回忆了当年俄飞行员及医务人员紧急飞行救助的感人场景,并对事件的前后进行了深入挖掘,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连续报道。当董双森表示要面见救命恩人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与飞行员联系。记者再次求助省外办、省军区、省边防总队等,寻找飞行员联系方式。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阿尔谢年科夫的联系方式,还找到了当年的救助医生瓦西里、女医师克拉拉,文措夫的妻子文措娃……记者通过国际长途采访了当年事件的参与者,倾听他们对往事的追忆及对董双森一家人的真诚问候。为了满足老飞行员的愿望,本报2006年12月份盛邀阿尔谢年科夫和他的孙女来华,看望董双森,重访救助地。当76岁高龄的阿尔谢年科夫风尘仆仆来到中国时,不论是在哈尔滨还是在八岔乡,他都受到了贵宾的待遇———美丽的鲜花、代表赫哲族民族特色的鱼皮画、中国的饺子,董双森一家人身着民族服装迎候远方的尊客。老人的孙女也目睹了中国人民对爷爷的感谢之情。“没想到48年前,一次普通的飞行,却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再次续写了中俄友谊的新篇章。”他的孙女更是感慨:这里的人们真是质朴,热情,让我们年轻人感受到了中俄两国浓厚的友谊之情。为了完成董双森父母的遗愿和董双森的愿望,本报组织回访俄罗斯,携董双森踏上了“感恩之旅”。那几日,哈巴罗夫斯克气温降到零下二三十度,寒风袭人。但是本报记者和董双森一同感受瓦西里、克拉拉等人的热情,这份热情驱走了阵阵寒意。瓦西里、克拉拉看到他们救助的中国孩子站到面前时那惊讶、激动及父辈般慈爱的目光,都化作了股股暖流,流淌在每个祝愿中俄世代友好的人们心中。

  

续写中俄友谊新华章

  48年后的相聚,情真意切。

  

续写中俄友谊新华章

  曾在哈巴罗夫斯克第四产院工作并救助董双森母子的西里·费奥多罗维奇·格利高里耶夫医生与董双森在一起。

  

续写中俄友谊新华章

  董双森48年后在俄罗斯见到了当年在哈巴罗夫斯克航空救助站工作的女医师克拉拉(右一)。

  

续写中俄友谊新华章

  曾经包过董双森的俄罗斯毛毯,今天再次披在董双森身上。

  

续写中俄友谊新华章

  “感恩之旅”新闻发布会在俄隆重举行。

  

续写中俄友谊新华章

  阿尔谢年科夫48年前开着这架飞机救助了董双森母子。现在它已作为飞机模型立在哈巴罗夫斯克远东民航公司门前,也是阿尔谢年科夫安全飞行43年的标志。

  

续写中俄友谊新华章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段文斌(左)将一份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礼品赠送阿尔谢年科夫。

  

续写中俄友谊新华章

  董双森将中国的吉祥龙送给恩人“老爸爸”。

  

续写中俄友谊新华章

  中国朋友和阿尔谢年科夫合影留念。

  

续写中俄友谊新华章

  克拉拉正在给本报写寄语,本报翻译刘涧南(右)。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