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百姓干部专家眼中的“上海经济之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2日07:35 北京日报
开栏的话 为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新华社自今日起开设“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栏目,集中播发各地各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进展、新成效的报道,深入报道各地各部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新举措、新经验。 新华社记者李志勇厉正宏徐寿松刚刚过去的2006年,上海经济开创了“一升两降”的喜人局面:经济总量预计首次突破万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约4%,全社会固定投资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上海经济显示了“结构优化,效益趋高”的特点。全年投资增幅回落而社会消费却增长了13%,创8年来新高;现代服务业“顶起了半边天”,“三产”增幅的上升比“二产”整整快了一倍。 不仅仅是数据很好看,而且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人们,也更多地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全市社保覆盖面扩大,“城保”“镇保”“农保”“综保”初成体系,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双双两位数增长”。 “上海经济之变”,是当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也是上海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结果。百姓眼中的“上海经济之变” 家住杨浦区国和路的葛秀英老人,这个冬天比往常过得安心。她不必为季节转换时老病复发的医治费用过于发愁了,2006年,她在86岁时享受到了基本社会保险。更令她开心的是,失业多年的儿子2006年当上了协管员,还加了工资;两个已退休的女儿也增加了退休工资;孙子还考上了同济大学。这样一来,葛秀英全家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类似的故事,在上海的众多家庭上演。2006年,上海出台了涉及就业、分配、保障等方面的9项民生政策措施,目前全市已有5.5万名城镇职工老年遗属、6.1万名城镇高龄无保老人和200多万名户籍中小学生和婴幼儿的基本医疗有了保障,276万人参加了外地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 2006年,虽然令人头疼的房价仍在高位,但出现了回调。统计数据表明,前10个月上海一手住宅售价降了3.9%,预售面积增了30%,其中普通房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二。全市有2.3万户住户享受到了住房保障的廉租政策。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和比重均有所下降。 2006年,上海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双双超过10%,最低工资标准从690元提高到750元,城乡最低生活标准调整到了每月320元。 干部眼里的“上海经济之变” “我的工作重点不再是招商,而是怎么把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企业请出去。”松江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现在,“经济质量比速度受重视,结构调整比规模更重要”。 2006年,随着“产业用地指南”“产业能效指南”等标准体系的执行以及价格杠杆的引入,上海淘汰了640多家劣势企业,监管住了800多家重点用能单位。正在紧张核准数据的政府部门人士介绍,上海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约4%。 环保部门人士说,2006年,上海环保投入超过3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约3%。有效控制了污染物排放总量,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0%。 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称,2006年,上海经济结构、经济效益趋于优化。前11个月,第三产业在上海生产总值中占据“半壁江山”,达50.5%;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13%的增速明显快于投资;经济辐射能力继续扩大,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预计达426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经济效益也在改善,前11个月,工业利润增长约15%,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 专家眼里的“上海经济之变” 种种数据和迹象表明,上海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运行显现“又好又快”的势头。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景气研究中心主任刘幌松说,投资结构的优化表明上海经济增长质量在不断提高。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诸大建认为,节能降耗硬指标表明“减物质化”的经济增长形式,已开始主导上海发展的方向。如果2010年上海能达到节能目标、建成生态型城市的框架,其意义绝不亚于实现人均GDP1万美元。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石良平认真分析了2006年消费回暖的态势后说,如果上海能连续保持消费增长率上升、投资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长就可以走过要素导向、投资导向阶段而进入创新导向阶段。(新华社上海1月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