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2006年度舆论监督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3日14:25 正义网-检察日报

  报告人:李媛媛 北京电视台记者

  调查北京物业“暴力”真相

  事件:2006年,李媛媛历经四个月走访140多个小区,调查发现北京住宅小区暴力事件从2001年至今呈上升趋势……物业公司违规收费、将属于业主的公共设施进行买卖和出租,并对维权业主进行暴力手段打击,有许多业主被打伤、打残,4万多字的深度调查报道《北京物业“暴力”真相调查》,全面揭示了北京物业暴力背后存在的暴利问题。

  声音:在大兴区一个小区采访时,物业公司叫来打手和保安阻止我采访。海淀区的一个小区,不明身份的人殴打业主,我赶到现场采访时,幸亏乔扮成业主家属,否则也会遭受殴打。有一次采访一物业公司时,一名工作人员递给我一张黑色的、带有骷髅头的名片,当我抬头看他时,他诡秘地笑了笑。

  舆论监督越来越难,希望这条路越走越宽,危险越来越少。

  报告人:刘万永 《中国青年报》记者

  “落荒而逃”离开丹东

  事件:2005年5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刘万永撰文《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报道了曾任辽宁阜新市委书记的“退休高官”王亚忱及其子女与阜新商人高文华之间的争斗。2006年10月24日,王亚忱及其子王晓军涉嫌虚报注册资本、职务侵占案在辽宁省丹东市一审开庭。

  此事被本报、新浪网2005年法治蓝皮书评为“最揪心的监督”

  声音:我旁听了庭审。庭审结束时,六七十人迅速向我围堵过来。“那个穿红衣服的就是刘万永,别让他走!”刺耳的尖叫声、谩骂声瞬间掺杂在一起。我赶紧穿过院子向外走,身后有20多人猛追,最后在法警的帮助下才得以脱身。

  王亚忱的问题仍在调查中。他们是黑暗中的强者,却最害怕阳光。

  报告人:费伟伟 《市场报》副总编辑

  痛揭上海长江医院

  事件:2006年1月23日,《市场报》刊发报道《揭开上海长江医院暴利黑幕》,揭露央视连续两年的医疗广告“标王”、自称“送子医院”的上海长江医院的医疗黑幕。之后,《市场报》先后共刊出《上海长江医院再曝“孕妇不孕”丑闻 屡演重金“摆平”闹剧》、《长江医院3次将孕妇诊断为不孕症》、《上海长江医院冒用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等10篇报道。

  声音:2005年6月,在这家医院,前来求诊的安徽患者叶雨林和其丈夫被分别诊断为“原发性不孕”和“男性不育”,治疗5天花费3.7万元。而事实上,叶雨林此时已经怀孕。对这样一家医院,媒体没有理由不进行监督,没有理由不监督到底。

  这组连续报道,由于注意把握分寸,掌握火候,既没引起批评对象的强烈反弹,也没引发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以组织身份出面干涉,在各篇报道重磅落地的同时,又安全运行,使报道得以顺利推进。

  报告人:丁华艳 《华夏时报》记者

  持续关注“福寿螺”

  事件:2006年6月24日至9月24日,北京共临床诊断160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均因在蜀国演义酒楼食用未熟透的福寿螺致病。《华夏时报》从8月18日介入报道,连续四个半月跟踪报道近30篇。

  声音:除了关注人物命运外,我们对“福寿螺”事件所暴露的制度问题也进行探讨。所幸的是,已经促进了“生吃水产品分类管理和卫生许可制度”的制定,但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尤其是发生群体卫生安全事件时达到何种程度,卫生行政部门才能对社会公开这一关乎百姓生命安全的问题我们仍在关注。

  报告人:曲长缨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记者

  赶快做下一个节目

  事件:从陕西矿难到山西临汾特重大矿难瞒报,有人送曲长缨一个绰号——“矿难记者”,哪里有矿难瞒报,哪里就有曲长缨,曲长缨始终奔波在矿难事故采访中。2006年11月8日记者节,中央电视台首次评出中国记者年度风云榜,曲长缨名列其中,而2006年下半年他仅播出一个节目。

  声音:由于节目以批评性报道为主,往往是人还在外采访,“求情”电话就已经打到台里,有的节目即将播出却屡遭被批评对象甚至是地方政府的“公关”,其中不乏来自于某些部委机关的压力。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赶快做下一个!

  报告人:朱弢 《华夏时报》记者

  寻找幕后指使者

  事件:2006年1月24日,家住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的居民杜建平得知街坊被法院实施强制搬迁,遂站在警戒线外观望。突然,杜建平遭到数人围攻,头部被严重打伤。虽然经多方抢救,仍于19天后死亡。杜建平因帮拆迁户维权而“牺牲”,《华夏时报》对此进行追踪调查报道,寻找打人的幕后指使者。

  声音:从最早得知杜建平被打致死,到最近再次来到杜建平家看到摆放在客厅里的遗像,作为一个记者,我的心里一直充满着压抑和愤怒,我始终不能够理解,在首都的中心部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更让我不解的是,到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采访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采取回避的态度。

  报告人:周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质疑养路费第一人

  事件:2006年8月23日,周泽在本报发表《养路费:最近六年都是违法征收》一文,揭开质疑“养路费”的序幕。

  2006年10月,他上书全国人大,请求对养路费做合法性审查。

  本报《法治评论》率先报道

  声音:征收养路费是否合法,我的说法不是定论,可以争论。但争论要以理服人,有的交通征稽人员在网上谩骂、攻击、侮辱我,甚至说我“扰乱社会安定,造成社会混乱”,拿“唯恐天下不乱”的帽子往我的头上扣——这么大的帽子,我可戴不起。

  报告人:马骋 新民报业集团记者

  记者状告上海规划局

  事件:2006年4月18日,因对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网上公开的政府信息来源产生质疑,马骋向该局提出采访申请并传真了采访提纲,但未得到答复。4月23日,马骋又以挂号信的形式向规划管理局提出采访申请,再次遭到拒绝。于是,他起诉到上海市黄浦区法院,该案因此成为国内首例新闻记者起诉政府部门侵犯新闻采访权案件。6月7日,马骋撤回起诉。

   本报《声音周刊》2006年6月12日曾作报道

  声音:虽然撤回起诉,但我认为起诉的目的已经达到,那就是提醒有关部门:对记者的正常采访权,不能漠视。

  报告人:沈伟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主编

  做百姓口腔的“守望者”

  事件:《每周质量报告》从2003年5月开播,一直重点关注

食品安全问题,制作了“敌敌畏加工金华火腿”、“用化肥提取的龙口粉丝”、“用剧毒农药炮制的四川泡菜”、“用工业冰醋酸勾兑的镇江香醋”、“假绿色蔬菜”、“红心鸭蛋”等一大批制作精良的节目,揭露了一个又一个造假黑幕。

  声音:在栏目的直接推动下,国家有关部门近几年出台了50多部消费品法规,包括QS质量安全认证制度的实行,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在全面关注消费品质量和

生活质量方面,我们坚持做老百姓口腔的“守望者”。

  本版资料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河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六届舆论监督研讨会。文字整理/党小学 摄影/刘文晖 图/山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