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抱抱团:在国情与人情之间寻找温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09:00 解放日报

  年轻人今天能对陌生人敞开怀抱,也许明天就会对社会敞开钱包;接受拥抱的人今天被感动得落泪,也许明天就会给老人让座。对重塑社会核心价值来说,象征性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它感动大众、教育大众之后,其影响有可能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具体方面。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胡申生(上海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新闻背景:几年前一名男子在悉尼街头发起与陌生人拥抱的活动,以期传达一种“来自陌生人的关怀”。他说,只要有一个人跟我拥抱,就会带动从旁经过的五个路人脸上的微笑。活动迅速风靡欧美。近来,有人将这种活动拷贝到国内,短短2个月,在中国各大城市迅速聚集起一批年轻人,他们举着“抱抱,拒绝冷漠”的牌子,询问陌生的路人是否愿意拥抱一下,以驱走城市的冰冷和猜忌。有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人却觉得有“骚扰”之嫌,有伤风化,不合国情。一时间,争议四起。

  事态的发展不容乐观。近日另有一拨人当街搞起了收费拥抱,各地抱抱团急着撇清与收费者的关系。可挽救得了一边倒的围剿声,也还是治愈不了“水土不服症”。抱抱团的良好初衷在国情与人情之间,寸步难行。

  主持人:如此“荒唐行径”,却因感动而风靡,足见其“焐暖陌生人社会”的愿望击中时弊,广受共鸣。可好经被念歪,仅仅只是因为不符合国情吗?

  胡申生:抱抱团活动之初,我就预言过不会成功。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找到社会冷漠的症结所在,难以对症下药。

  人情冷漠,并非简单的选择题。它不只源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更多取决于现代人际交往模式和我们所处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当我们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型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冷漠。发达国家早已面临类似问题,所以拥抱活动首先诞生在发达国家。作为一项世界性难题,它的成因极其复杂,解决方案不一而足,至今也没有一个能够立竿见影,抱抱团如此简单的方式又怎么可能解决得了?不顾社会发展阶段等基础性原因,指望靠个人的主观努力,来改变整个社会人际冷漠的现状,这样的期待对抱抱团来说未免过于沉重,以效果论,失败是必然的。

  其次,文明社会越发尊重个人隐私。城市中,每个人都不愿意打扰别人,也不愿意被别人打扰。在旁人看来这种姿态可能是冷漠,但有时候对个人来说却意味着某种自由。拥抱,在国外是自然的情感表达方式,可能算不上侵犯私人空间,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就不同了。抱抱团的做法,不仅忽略了民族的含蓄文化,也是对重视互相尊重的现代文明的认识不足。

  但无论如何,人的本质还是不能离群索居,需要温情。人与人之间自觉的互动,是一种社会属性,无论社会发展到多么高级的阶段也不能背离。因此城市社会的冷漠,虽然能够暂时忍受,可一旦经人提醒,城市人就会激发出潜在的温暖需求。这么快就把国外的做法搬到了国内,说明年轻人对冷漠更加敏感,更加渴望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抱抱团是先驱者,虽然它注定不会成功,但是却发出了一种信号,提醒大众,城市的人际关系正在疏离。

  主持人: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些接受拥抱的老人、农民工,热泪盈眶、感慨满怀。哪怕几秒钟,只要他们感受到了爱,就很难说这样的拥抱毫无价值。除了舍生忘死、捐助布施,社会也需要其他关怀样式的补充。一个抱抱团虽然暂时改变不了社会习惯,一个时代却不能没有自己的先锋。只是,这样自发的“先锋行为”如何规避风险,更健康地发展下去,是个问题。

  胡申生:的确,拥抱活动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才会有人称之为“行为艺术”。发起人可能也知道它不具可操作性,只是想凭借一时有冲击力的行为,呼唤社会的注意,荒诞却自有其逻辑。当更多的人意识到行为深层的象征所在,开始传播、争论,这个参与过程本身已经达到了社会目的。年轻人今天能对陌生人敞开怀抱,也许明天就会对社会敞开钱包;接受拥抱的人今天被感动得落泪,也许明天就会给老人让座。对重塑社会核心价值来说,象征性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它感动大众、教育大众之后,其影响有可能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具体方面。比起直接的规范指令,它更加会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这是抱抱团最大的贡献所在。

  然而年轻人不能光凭勇气和灵感来办事,还需要有宣传、策划和预案,应该预想到可能的误读。不然很有可能喜剧开场,闹剧收场,甚至悲剧退场,徒增挫折感。城市街道,是一个公共空间,活动之前组织者有没有想过安全问题、登记问题、法律规范问题?在大家互不相识的场景下,一个突如其来的拥抱要求,其用心不得不让人怀疑,路人适度的防范意识并不为过,有时候不滥施爱心与生存智慧是画上等号的。这种情况下,应该做的不是指责陌生人太世故,而是问问自己,如何能够主动取得陌生人的信任。再好的新鲜事物,如果完全放任其在公共领域自生自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被用心不良的人利用等遗憾就很难避免。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充分利用好组织的力量,比如在志愿者的旗帜下活动,事先做好解释、宣传的工作,相信愿意敞开怀抱以表支持的人会更多。

  主持人:从自发到失控,如果中间有什么力量能够提醒一下,帮扶一下,抱抱团的命运可能会完全不同。我们正处在一个激情喷发、创意不断的时代,以后类似的“新鲜事物”、“行为艺术”会络绎不绝。以此为鉴,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力量,才能守护好每一个善意的火花,让星星之火有燎原的机会,不留遗憾?

  胡申生:之所以抱抱团火热出炉又面临夭折,归根究底,与我们民间组织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有关。从法律上说,共青团、妇联等属于群众组织,然而是事业编制,这使他们面临半官方身份的尴尬。不以营利为目的、介于群众和政府之间、以补足难以行政干预的社会各个层面,这样的第三方组织还是太少,其准入门槛也太高。抱抱团是针对无情社会的一剂偏方,味道是怪了点,却表明年轻人想以自己的方式寻找一条呼唤真善美的渠道。日渐多元、复杂的社会,将来还会催生各种新生问题、新鲜事物,一个家长型政府想管也管不过来。在不妨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保护好、运用好民间善意的火苗,多给予宽容和扶持,凝聚社会共识,也是服务型政府题中应有之义。更何况一些组织的志愿形式僵化老套,缺乏生命力,不如接纳社会的新鲜血液,在保持他们草根性的同时,提供支持,防止失控,把象征意义化成具体行动。如此,民间自发的真情呼唤,才能既如烟花般璀璨,又如细水般长流。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