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武汉跨越须走和谐发展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8:55 长江商报

  专家认为可从城市竞争力横向对比中得到启示

  到2010年,武汉在全国20个重点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极有可能从目前的第4位滑落至第10位。课题组的这一结论引起各方关注,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武汉市统计局等单位专家认为,指标后退、排名落后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把握机遇,寻找到和谐发展之路。

  排名落后不重要,关键是要把握机会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光说,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排行榜,选择不同的指标以及各指标不同的权重,都会影响排名的结果,“这个排名并不是绝对的,我对武汉的发展还是比较乐观的”。

  李光认为,在该排行榜所选取的20个城市中,大部分都是沿海和东部城市。武汉和这些城市相比,本身就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武汉的发展相对落后,除与自身创新不够外,还与国家的政策扶持有关。“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投资重点分别为沿海、东部、西部、东北等地区,最后才是中部地区,这种投资重点的转移,很大程度上让武汉这座中部城市比别人落后一些。”

  李光说,目前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正好给武汉的发展带来机遇,“如果能把握好这次机会,加强自身的创造力和精神上的凝聚力,武汉的发展前途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指标后退不可怕,和谐发展是出路

  十五期间,武汉市在20个城市中,其竞争力的总排序并没有变化,仍列第4位(十五期间前8位城市总排序都没有变化),但令人担忧的是“产业结构与效益”和“政府管理水平”分别后退了5位和8位。

  对此,武汉市统计局综合处副处长董杰方博士认为,产业结构与效益排序退了5位,主要原因是武汉市目前产业内部的机构问,并不是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比例失调问题。董杰方介绍,在工业方面,武汉市高耗能工业企业占的比重比较大,传统服务业方面,还是以饮食、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市场为主,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务占的比重较小。

  数据显示,“政府管理水平”后退了8位,政府管理水平的参考指标,包括地方财政收入、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非农业人口人数。其中,数据显示,武汉市的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还比较低。

  董杰方认为,目前武汉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有相当一部分是靠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主导下的经济列车,在高速运行中必然隐含着巨大的风险。“要使政府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提升,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环境保护、资源损耗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达到和谐发展。”

  本报记者 何辉 王荣海

  从产出的能耗状况来看,“十五”以来,我市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1.57吨/万元,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0.17吨/万元;单位GDP用水量85.14吨,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29.24吨。

  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14%已是武汉市理论上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上限水平,发展目标要客观求实,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低消耗、高科技含量、高就业的经济发展。这样的要求才是硬道理。“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与创新。

  ——摘自《加快武汉发展重塑武汉重点城市地位和形象的对策建议》(分报告三)

  █对话课题组负责人

  “排名下滑,主要是增速没别人快”

  ——访课题组组长、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杨云彦教授

  到2010年,武汉城市竞争力极有可能会下滑到第10位。如何看待这种“预测”?它是否意味着武汉市需要对“十一五”的部分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重新调整?

  近日,带着市民关心的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课题组组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市政协副主席杨云彦教授。

  我们所做的是尽量科学

  长江商报:这份报告是20多人历时一年多的调研成果,其中还有像你这样的专家参与。为什么大家对武汉市在“十一五”期间的“竞争排名”非常感兴趣?

  杨云彦:民盟作为参政党之一,其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的人才较多,我们每年都会选择一个事关武汉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进行调研,然后把调研的情况用来参政议政。比如前几年我们调研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武汉市道路交通等课题,都备受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每个城市都制定了发展目标。武汉在前进,别的城市也在前进,但究竟我们是比别人进步得更快些还是落后些,这是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成立了“十一五”规划课题组。

  长江商报:你个人认为这份调研报告的结论足够科学、权威吗?

  杨云彦:科不科学、权不权威需要大家来评价。我们所做的,就是尽量用一个比较规范的方法来统计,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排名下滑,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没别人快

  长江商报:报告显示,到2010年将会下滑到第10名。你认为真有这种可能吗?

  杨云彦:这种结果只是一种预测,而不是预见。是在假设其他条件都没有变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报告中说的那种情况。而实际上,目标是死的,发展是活的,现实中有很多情况会发生变化,最后出现的结果可能与预测有很大区别。

  长江商报:如果按报告分析,你认为武汉排位的下滑,根本原因在哪里?

  杨云彦:在对2010年进行预测时,主要参考的是预测经济发展、预测社会发展及预期环保和城市发展这三个指标。从这三个指标来看,武汉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速度没别人快,“十一五”期间武汉人均GDP增长率为8.8%,在这20个城市中比较靠后,不仅低于平均值10.32%,甚至只约为最高值——南京16.29%的一半。

  长江商报:实际生活中,武汉的人均GPD增长率有可能提高吗?

  杨云彦:有这个可能,数字只是个参照。因为有些城市提供的数字可能会不准确,现实建设中,其实际数值可能会比预期要高或者低。

  武汉要发展,首先应改善交通

  长江商报:按规划数值分析,武汉已落后于其他城市。你认为武汉要加快发展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杨云彦:我认为武汉最应该加快建设的就是交通。

  交通基础设施,是决定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最基本因素。目前,武汉的交通很不理想,在物流环节上增加了很多成本。比如同一件货物,运到全国各地,仅运费就比其他很多城市要贵,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

  以前有人说“货到武汉活”,那说的是水路,以前武汉拥有长江这条黄金水路。现在其他城市水、陆、铁、空都发展得很快,交通便利起来了。

  长江商报:武汉拥有强大的教育科技,为什么没能拉动经济发展?

  杨云彦:应该说,教育科技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但强大的教育科技力量的确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方面,武汉市没能很好地利用好教育科技资源,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还太弱。武汉应该多引进一些外地发达企业,让更多有活力的企业都来利用本土的科技成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改善产业结构,要特别重视农产品加工业

  长江商报:在产业结构方面,2000年时武汉排第2位,2005年下滑到第7位。是不是武汉的产业结构有问题?

  杨云彦:目前,武汉的产业结构的确有不合理的地方,重工业、化工业偏多,农产品加工、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还不够,这种结构会使武汉市越来越重工业化,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不够。

  我认为,武汉市最合理的产业结构是:重工业、化工业占1/3,农产品加工业占1/3,高新产业占1/3。对武汉来说,要特别注重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发,因为其原材料、市场有很多都可在本地操作,这样不仅可以拉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辐射到整个中部地区,对武汉的经济拉动作用很明显。

  长江商报:在政府管理水平上,2005年时武汉排在第15位,比2000年时下降了8位。你认为这意味着什么?

  杨云彦:从报表上看,武汉市政府管理水平这个指标的下滑,指的是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比其他城市要少些,并不是指“管理水平”的下降。2005年,武汉市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为170.43亿元,而深圳高达412.38亿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为1618元,而厦门高达6458元。

  没必要因此调高规划指标

  长江商报:你刚才说了,到2010年武汉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速度没别人快。那么你们的《总报告》出来后,有没有可能让政府有关部门提高指标?

  杨云彦:我们所做的调研工作是说明有这么一种可能性,目的是让更多的人都能看到武汉的不足,找到一些确实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而“十一五”规划是政府有关决策部门为武汉城市发展提供的依据,是非常权威和科学的,没必要去修改或提高什么指标,只要有关部门懂得该如何保持最快速度、最高质量去运作,那么指标只是一个符号,没必要非要去作调整。

  长江商报: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大众知道你们调研的结果后,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杨云彦:我们的结果可能会有点危言耸听,但我觉得大家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城市排名”,姑听之,姑看之,因为不同的评价体系可能会有不同的排名结果。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一种预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或许“泼冷水”要比“唱赞歌”更有意义一些。

  目前中部的确在塌陷

  长江商报:作为个人,你认为武汉真的会下滑到第10名吗?

  杨云彦:我对武汉的发展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所指的第10名应该是下限值,最差的结果。如果武汉的相关部门不努力、不做好自己的工作的话,就有可能会下滑,但我相信武汉会发展得很好,对“十一五”规划的指标,我认为是留有余地的指标,实际效果应该会比指标更出色。

  长江商报:按《总报告》的预测,到2010年不仅武汉会下滑到第10名,而且其他几个中部城市也都在武汉之后,对中部这种塌陷趋势你怎么看?

  杨云彦:事实上,尽管一直在强调“中部崛起”,但目前中部的确是在塌陷,而且塌陷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就好比刹车一样,司机已踩刹车了,但由于惯性汽车还会往前跑一截才能停下来。当然,中部地区要想真正崛起,除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外,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努力。

  本报记者 何辉 王荣海

  █新闻背景

  横比竞争力:不让武汉在不知不觉中落后

  武汉为何要对20个城市竞争力进行测度排序?昨日,武汉市民盟调研室主任秦英巍接受记者专访时,详解了这一举措的始末。

  政协委员建议得到市领导重视

  在去年1月召开的政协武汉市十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在讨论武汉市“十一五”规划内容时,纷纷对武汉市未来5年的发展献言献策。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武汉市委主委杨云彦提出,武汉的发展要与周边城市联系起来,建议把武汉与同类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比较。时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涂勇表示,对武汉的城市竞争力进行测度很有必要。

  秦英巍说,按照涂勇的建议,民盟武汉市委会同武汉市统计局,决定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对武汉的城市竞争力进行探究,并对不同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和分析。

  参与调研的成员既有政府官员,又有专家教授。课题组组长杨云彦教授长期从事人口与区域经济学研究,在人口迁移、劳动力市场与空间经济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课题组副组长魏建国教授是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对金融与投资很有研究,此外,还有研究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数据统计分析的专家对城市竞争力进行“把脉”。武汉市统计局局长苏建平、副局长胡国亮也分别担任课题组组长和副组长,该局相关人员参与对20个城市相关数据的统计和比较。

  20多人历时近1年统计分析数据

  去年7月,课题组请来专家就重点城市“十一五”规划总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经过讨论,20个城市的竞争力分析得到完善。

  要对20个城市进行评价,首先必须掌握充分可靠的数据。在对2000年20个城市竞争力进行测度和排序,依据各市公布的“十一五”规划指标,对2010年20个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包括区域经济实力、资源实力、教育科技实力、产业结构与效益、开放程度、服务基础设施、政府管理水平等7个方面,共42个原始指标。

  据介绍,参与重点城市“十一五”规划总报告分析的工作人员有20多名,多是研究经济发展和数据统计方面的专家。此次他们研究的数据多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专业资料,同时还查看了20个城市的政府“十一五”规划指标。有时为了确认一个数据,他们和外地多次确认才获得可靠数据。

  秦英巍说,选择对武汉市城市竞争力进行分析,除了与有政协委员提议外,也与市民盟长期关注经济发展有关。据了解,此前,民盟武汉市委曾对长江流域武汉经济区的发展做了调研,其中对武汉市城市经济圈的建议已经在实施之中。

  “报告反映了‘十一五’规划的趋势”

  曾参与了武汉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武汉市统计局综合处副处长董杰方博士认为,武汉竞争力的分析基本上反映了武汉市的实际情况,要想在2010年与同类城市相比不落的太远,武汉市必须要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规划目前确定的是一个大致的规划方向。到2010年,武汉市生产总值达到42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年均增长12%以上只是一个预期目标。既要符合实际,又要留有余地。据介绍,2003年,武汉市年均增长12.1%,2004年和2005年都超过了14%。现在确定的年均增长12%,还有增长的空间。

  董杰方认为,20个城市的竞争力分析基本上反映了各个城市的发展趋势。目前,武汉市主要靠投资拉动发展,董杰方说,“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好办法,但是消费同样要跟上。如果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协调,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会受到影响。”

  武汉市2006年1到11月份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投资主要是在一些工业领域,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比例比较小,他建议,政府要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刺激居民消费,这样有利于拉动经济发展。同时,武汉市要抓住自己的优势,大兴光电子产业,形成现代物流中心。涉及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产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过,他认为:“根据政府运作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武汉市还是有可能走上超常规发展的步伐。”

  本报记者王荣海 何辉 通讯员 彭水平 王晓剑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