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到2010年武汉竞争力可能下滑6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8:59 长江商报

  民盟武汉市委和市统计局联合公布“十一五”20个重点城市排名报告

  本报讯(记者 何辉 王荣海 通讯员 秦英巍)武汉仍有 “塌陷”之虞?昨日,民盟武汉市委和武汉市统计局联合公布的《重点城市“十一五”规划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报告》显示,到2010年,武汉在全国20个重点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极有可能从目前的第4位滑落至第10位。

  这20个城市是:武汉等15个副省级城市和郑州、长沙、南昌、合肥、太原5个中部省会城市。研究表明,2000年和2005年,武汉的竞争力排名均居于第4位。

  近年,不断有专家、学者发出惊呼:“中部正在塌陷”。武汉人心思进,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成为800万市民的共同心声。去年恰逢“十一五”开局之年,受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政府委托,民盟武汉市委成立课题组对全国重点城市的“十一五”规划进行对比研究。课题组根据各地“十一五”规划数据,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武汉可能继续“塌陷”。

  2000年→2005年

  武汉排名稳居第四

  2000年、2005年,课题组选取区域经济实力、资源实力、教育科技实力、产业结构与效益、开放程度、服务基础设施、政府管理水平等7个方面42个指标,对20个重点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测度和排序。

  研究显示,2000年,武汉城市竞争力在20个城市中名列第4,仅次于广州、深圳、南京之后,中部地区其余5个城市都排在15名以后。而且从7大类指标看,武汉无一例外都居于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之首。

  2005年,城市竞争力位居前4位的依然是广州、深圳、南京和武汉。武汉总排名没有变化,但其7大类指标的排序除“开放程度”维持不变外,其他6项都有变化。其中最为可喜的是“教育科技实力”上升到了第1位,“服务基础设施”排序上升了5位;而令人担忧的是“产业结构与效益”和“政府管理水平”分别后退了5位和8位。

  在中部六省中,长沙从2000年的第16位一跃到2005年的第10,前进了6位;其余5个城市除合肥保持在第18位外,郑州由第15位前进2位至第13位,太原由第19位前进至第17位,南昌也前进一位到了第19位。中部其他5个省会城市与武汉的差距在缩小。

  2010年:

  武汉可能下滑至第10位

  依据已经公布的“十一五”规划预期数据,课题组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保及城市发展三类指标对20个重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总排序。结果显示:武汉排名第10位,居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沈阳、大连、成都之后。据分析,“十一五”期间武汉的预期GDP年均增长率12%,仅高于杭州和宁波;人均GDP增长率8.8%,只居第15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500元,仅居第12位;在所有指标中,除人均住宅面积居第3位(次于青岛、成都)外,无其他指标进入前4位;另一项进入前5的是预期平均寿命,与广州、太原并列第5。

  课题组组长、市政协副主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杨云彦教授解释,武汉具有强大优势的教育科技、服务基础设施这两大类指标,由于在各市“十一五”规划中找不到可比数据,不得不舍去,这使得武汉在2010年的预测排名有较大下降。“尽管如此,也反映武汉竞争力排名有下滑的危险”。

  武汉“十一五”坚持“常规模发展战略”

  《报告》认为,20个城市位次的变动,与各市是否采用超常规模发展战略有很大关系。

  根据对武汉市8个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分析,武汉市“十一五”各项指标的发展目标“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而根据往年的平均发展速度,“可以判断武汉市的‘十一五’规划发展战略属于常规模发展”。但在财政收入和实际利用外资上采取了“超常规战略”。

  据介绍,参与这项课题研究的共有20多人,其中有多名经济、统计学专家,除了组长杨云彦外,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涂勇,市政协副主席、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长刘彩木担任课题组总顾问,同为课题组组长的还有市统计局长苏建平。整个研究历时一年。《总报告》由民盟武汉市委和武汉市统计局共同完成。

  武汉发展面临的四大机遇

  “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

  早在1998年,在湖北省第五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但那时只是一个地区战略。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中央政府首次提出了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

  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是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前年视察湖北时明确指出,湖北应加快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8+1”武汉城市圈建设

  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十一五”期间,支持武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技术、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轻纺、食品、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或延伸,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发达的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支持黄石、鄂州等市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增强综合实力;支持黄冈、孝感、咸宁等市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武汉配套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支持仙桃、潜江、天门等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当好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宏观经济变化的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是内需不足的问题。而目前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决定消费的最关键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是,作为拥有全国35.1%人口的中部地区,由于人均GDP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消费需求还很弱。为了提高整体需求水平,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中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只有中部地区的内需扩大了,全国宏观经济形势才会产生质的改变。

  “中部芯谷”落户武汉的机遇

  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既代表了当代最新技术发展要求,又具有特殊的优势,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市场竞争力。

  由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投资建设的中部地区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和生产线项目落户武汉——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投产将改变我国半导体芯片依靠进口的格局,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对提升武汉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将起到推动作用。

  武汉面临的四大挑战

  传统观念的束缚

  大量项目和资金使得东北、湖北等地成了国有企业的重镇,但也培养了这些地方等、靠、要的懒汉思想,抑制了人们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重视国有大项目,轻民营;重城市,轻乡村。像武钢、东风等对湖北的经济举足轻重,但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束缚,使得国有大型企业运行体制不够合理化,效益低下;相反,中小民营企业体制灵活,管理有效,可以提供许多就业机会,比较容易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其发展在武汉严重滞后。

  市场化程度需大力提高

  武汉市与东部城市在市场化程度上的差异在所有制方面体现很明显。全国各地的实践已经证明,哪个地区或城市非国有经济比重高,经济活力就相对较足。国有企业由于机制不活,历史负担沉重,难以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往往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相反,非国有经济由于机制相对灵活,市场适应能力较强,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武汉市长期以来国有经济占据比重较大的传统所有制模式,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尽管近年来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经济在全社会所占的所有制构成上看,非国有投资还不是拉动经济的主导力量。

  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更加激烈

  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世界各国市场全方位开放,面对世界强劲的竞争对手,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以整体力量迎接挑战。与深圳、广州、南京等城市相比,武汉国际竞争能力也较弱,在世界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关键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政府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由于不同地区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及行为方式的差异,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就不同,地区发展的成效也就有大小之别。东部沿海地区的政府思想解放较早,能够较快地接受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在改革政府体制方面成功地进行了超前性试验,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出经济潜能。

  东部沿海地区政府架构和运行模式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框架格局,政府从部门管理、行业管理和综合管理转变,实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而武汉地区的政府架构及运行模式同市场经济的要求仍相差甚远,不少领导仍然是停留于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命令,越是到基层,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就越得不到保障,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创新可谓任重道远。

  ★重点城市“十一五”规划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报告

  项目实施单位:受武汉市委、市政府委托,武汉市民盟承担课题研究

  测评城市:武汉等15个全国副省级城市和郑州、长沙、南昌、合肥、太原5个中部省会城市。

  测评指标:共 42个指标,涉及区域经济实力、资源实力、教育科技实力、产业结构与效益、开放程度、服务基础设施、政府管理水平等。

  研究结果:2000年,武汉城市竞争力在20个城市中名列第4,仅次于广州、深圳、南京之后,中部地区其余5个城市都排在15名以后。而且从7大类指标看,武汉无一例外都居于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之首。2005年,城市竞争力位居前4位的依然是广州、深圳、南京和武汉。2010年武汉可能下滑至第10位。

  ■城市竞争力优劣报告

  五大优势

  科教综合实力雄厚

  武汉市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在于科技和教育。武汉市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市拥有48所高等院校,736个科研设计单位,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5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70万在校大学生,人才济济,劳动力素质较高。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近十几年来,武汉市高科技行业突飞猛进,武汉东湖地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核动力等五大领域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学家把武汉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作一个圆,这里面包括8亿人口,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3%。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大武汉交通建设投资规模,重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九省通衢”的新优势,打造促进中部崛起的新通道。

  产业基础良好

  武汉是中国老工业基地,是内地六大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现已形成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武汉市形成了以冶金、机械、汽车、纺织为支柱,以食品、化工、电子、轻工、医药和建材为辅翼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成为华中和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城市。

  水资源丰富,腹地广阔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汉水与长江的交汇之处,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全市拥有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湖泊166个,主要港渠118条,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5.8%。

  淡水是21世纪第一大战略资源,而武汉市人均地表水占有量居全国大城市之首,因此水资源是武汉的第一大资源优势。

  流量竞争力优势突出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商业流通中心。武汉市市场容量和辐射能力巨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位。武汉市是天然的东西南北的信息、产品、物资、金融等经济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果的汇集和扩散中心。

  五大劣势

  经济总量与地位不符

  2000年武汉市经济总量在20个城市中排第9位,2005年则降到第12位,尽管武汉的经济竞争力得分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遥遥领先,但在副省级城市范围内来看,排名不算靠前,而且呈不断下滑之势,与其建国以来曾经有过的辉煌相去甚远。

  产业结构不合理

  武汉在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管理体制上形成的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其工业发展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均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评价地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效一般用专利数(国际通用指标)来度量。普查资料显示,湖北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2004年已被挤出全国前十名,武汉作为湖北的科技中心,申请专利的主要是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民营经济不发达,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低下。

  居民福利竞争力严重不足

  对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就直接含有居民福利的关键表述,居民福利被认为是城市竞争力的终极目标。从20个城市的比较来看,武汉的居民福利排名靠后,反映出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恩格尔系数等关系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的落后表现。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十五”期间,武汉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上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及无重大灾害天气影响,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相对于全市发展而言,农村的发展仍然显得滞后,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