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2007泉州两会——揭秘工作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9:53 海峡都市报

  幕后

  每逢大会,有台上,必有台下,有台前,必有幕后。这次“两会”,代表委员们除了会上说,会前收集民声,准备议案、提案,会议结束后互相讨论、碰撞也必不可少。

  本报两会报道组,既然有8位美女记者穿梭会场,当然也有那些在幕后或默默工作,或为报道出谋划策的记者、工作人员。

  本报设在鲤酒的两会工作室,不仅接待市民的来电、来访,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一些政府官员前来做客;同时,前方会场的记者累了,还可以前来小憩。

  如今,我们两会工作室已经开通了3年,既把市民的声音传递到两会上去,又出动记者实地调查,帮助市民解决了不少实事。两会工作室,它在幕后已架起一座桥梁,方便市民“约会”“两会”。

  此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本报的解读既抓住了报告的民生内涵,又不断变换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口味。负责解读的记者又是如何做到的?去听听他的心声。

  

2007泉州两会——揭秘工作室

  工作室当家记者在接待市民来访

  今年“两会”7天,本报的两会工作室也开门迎客7天,共有100多位市民走进两会工作室反映问题,两部工作热线(28019110、22877003)更是火爆,接线数量达到400多人次。

  民生话题市民热议

  公交营运时间短、商品房拿不到产权证,退休老人合法权益受侵害等,两会期间,不少热心市民满怀期待,走进本报两会工作室反映。

  交通、医疗、住房、退休金等话题,成为几天来市民关注的焦点。7天来,会客厅里挤满来访者,泡茶、记录、联系……忙前忙后,来不及喝口茶,记者手中的热线电话又响了。

  围绕泉州建设和发展,不少热心市民更是积极踊跃,献言建策。通过两会工作室,一些市民在交通、经济适用房、公共设施等方面提出的建议,还获得代表委员的赞赏。

  代表委员畅谈建议

  开张第三天,两会工作室热闹非凡,一片欢声笑语。受邀做客的泉州市人大代表丁丙、郭文彬,政协委员李东生,交警支队吴志伟副支队长等人,就泉州交通“出行难”等话题,面对面探讨,并提出各自见解。

  难以忘记,泉州人大代表连丽萍走进两会工作室的激动表情。这位最年轻的人大代表,带来的是一股青春和活力。

  两度走进两会工作室,听取市民的疑难问题和建议后,政协常委周维佳对本报给予评价,“通过两会工作室,群众关心的问题和焦点,能及时反映给代表委员,并带到两会去!”

  市民反映记者调查

  最后一天的两会工作室仍然来访频频。一些生活中碰到的难题,市民同样希望能引起重视,促成事情解决。

  上午9点刚过,泉州市民陈先生走进本报两会工作室。据反映,泰和大酒店南侧的东涂路,改建时只修到刺桐花园南侧,现在还剩一段300米土路没有修,下雨时坑坑洼洼的,路面很不好走。

  记者认真倾听陈先生的诉说,当场与值班领导汇报,并联系记者到实地采访,将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

  泉州东街二郎巷,路灯不亮已有半个月,这事让市区刘女士很担心。“这一带常见流浪狗,附近又有师院附属小学和财贸干校,孩子上学安全隐患多。”刘女士向记者反映的是校园安全问题,记者认真将情况记录下来,并帮忙寻找妥善的解决办法。

  解读市长报告:

  我的3次大胆举动

  从时任市长的郑道溪,到现任市长的朱明,两位泉州市长的3次政府工作报告,报社领导都指派由我解读。可有谁知道,这看似风光的差事对我来说,却如同“胆大妄为”一样,让我始终深深不安。

  第一次解读

  想到交响乐

  2005年,泉州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召开,站在报告席上的是时任泉州市长的郑道溪。

  拿到报告文本,我并没有急于找人采访解读,而是把自己关在家里精读数遍,然后抽丝剥茧,原报告的民生内容已经被“浓缩”。接下来我按市民、专家、官员3个层次确定解读嘉宾名单,然后马不停蹄地请他们解读。

  内容确定了,但直到当天傍晚,主题和包装方式仍然没有着落。

  离交稿的时间越来越近。猛然间隔壁楼传来一阵交响乐声,那是一户老师的家。我不胜其烦,想把阳台门关上,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