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六万多贫困人口走出“恶性循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7日08:24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中,甘孜州最早利用自身财力办农村低保,经过三年多努力———

  ■本报记者陈建兵

  尼果第一次给子女买糖

  买完茶叶和盐巴,尼果继续停留在商店里,“我还要给家里的3个娃娃一人买一包糖。”尼果说,去年12月20日这天,是他第一次为子女买糖。以前想买,但不敢花钱,因为钱要存起来还债。

  尼果的家在石渠县德荣玛乡草原二村,一间土胚房、一顶帐篷、30多头牛羊就是他原来的全部家当。在距县城百余公里的地方,出一趟门对尼果来说是件难事。“过去,我一年里只会到县城两次,一次是去卖虫草,一次是去卖酥油。”因家庭贫困,他背负着3万多元的债务,“一年的收入只能还利息和少量的债务。”于是,他和家人一年中都盘算着怎样还债,生活拮据不说,牧业生产也难以为继。

  在石渠县,像尼果一样的贫困牧民有近百户。但现在,他们开始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稳定地发展畜牧业了。转变之所以发生,得益于3年多来甘孜州持续将这些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

  走在全国民族地区前面

  在甘孜州,帮助贫困农牧民尽快脱贫,既是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也是头等难事。

  说它难,不仅因为当地缺乏支撑产业,反哺和支持的力度薄弱,更受制于当地贫困农牧民文化程度较低,贫困面积大。45%的农牧民群众依然处于贫困线下,农牧民人均收入也仅为全省人均纯收入的46.2%,位于全国30个民族自治地区和全省21个市州的末位。

  说它重,“很多特困户一旦离开政府救济就无法生活下去。”甘孜州民政局副局长拥珍说,很多特困户都是因为吃完了政府的春荒、冬令等救济,就去借高利贷,然后陷入“吃完救济就借贷,借完贷款还利息,越陷越穷”的恶性循环中。她说,“要解决特困户的问题,必须先帮他们脱离‘恶性循环圈’。”

  从2003年开始,甘孜、石渠、德格三县,开始探索民族地区实施农村低保的路子。

  “每个农村低保对象给予200元的低保救助资金。一年后我们看到,这项举措完全能够保障他们年内口粮等基本生活问题。”拥珍说。试点初见成效,去年,甘孜决定在全州范围内推广农村低保。

  “关键是要将农村低保作为一种制度来建设。”甘孜州副州长阿多说。该州根据实际情况,以低标准、小范围起步、逐步提高,以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作为民族地区农村低保实施的出发点。于是,甘孜采取州、县两级财政共同承担的办法,终于在全州范围内启动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该州是最早利用自身财力办农村低保的。

  财政资金惠民6.52万人

  “我家7口人,每人200元低保金,1400元可以解决全家一年的粮食问题了。”德格县然姑乡村巴村村民沙跑高兴地说,现在,他家已告别“靠邻居施舍度日,等民政救济,借高利贷维持生计”的状况。

  实际上,今年德格县已拿出相当于地方财政五分之一的钱,用于农村低保。他们将州、县两级低保资金实行专户运转,从而确保了贫困农牧民低保资金用到实处。

  在扶贫救困过程中,甘孜州以群众评选为主要方法确定特困户,避免了过去救助工作中“人情救助、关系救助、优亲厚友”现象的发生。

  “通过近4年的探索和实践,实行农村低保制度让特困农牧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阿多说,近年,全州每年都投入农村低保资金1300余万元,已有1.4万个农村特困家庭、6.52万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现在,尼果这样的家庭大多还清了债务,走出“恶性循环”。

  “正常生活开始了。”尼果说。

  编后

  尽快脱贫,无疑是尼果这样的贫困农牧民一直最急、最盼解决和最关乎他们利益的事。甘孜州率先在民族地区挑战“头等难事”,表明了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心。当然,以“输血”的方式帮贫困农牧民脱贫,对财力相对有限的甘孜来说仍是一大考验。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走出“恶性循环圈”,我们期待着甘孜在发展支撑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方面有更精彩的动作。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