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29个隧道“天井”对抗烈火浓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07:45 南京晨报

  晨报讯一股浓烟从城东干道西安门隧道的“天井”中冒出,远在大光路口都能轻易看见。昨天下午1:30,内环东线在隧道内进行了一次火灾试验。现场指挥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西安门隧道创新式地运用了自然排风方法,这次试验尚属国内首次隧道火灾自然排风、排烟试验,其试验数据极具科学价值,甚至对今后国内城市隧道防火设计标准的完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9台监视器记录火灾

  火灾试验共分隧道进口、中间段和出口处3个点依次进行。1:29,中间段天井开口处,试验人员在3个并排的大铁筐里倒了大量柴油,浓烟顿时蹿了出来。在模拟火灾周围有30根竖起的钢筋,每隔一段就有或红或绿的布条缠绕。原来,这些布条分别对应4米、3米、1.8米等高度,以测量浓烟下降的高度及用时。钢筋顶部还装有多个温度传感器和气体采集装置,随时监测烟气变化。技术人员透露,其实,现场周边隧道内还临时设置了9个监视器,通过多媒体屏幕精确记录试验情况。

  火灾10分钟“封锁”隧道

  暗埋段火灾试验的感受与天井开口处完全不同。指挥人员介绍,由于离自然通风口相对较远,从试验的角度来看,暗埋段的数据更具价值。下午2:30,在暗埋段距南北天井各约200米处,试验开始:冲天大火、滚滚浓烟,2分钟后,黑云一样的烟层腾到地面4米左右,并迅速向两端蔓延;三四分钟过去,视线较好;10分钟,烟层已下压到2米左右,隧道顶部的照明灯光已非常模糊;15分钟,烟气越来越浓,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呼吸已不太舒服;半个多小时过去了,烟气渐散,灯光一点点冒出来。走出隧道,阳光刺眼,无论记者还是工作人员,脸上漆黑,浑身像在煤堆里钻过一样,嘴巴里鼻子里也满是黑灰。

  “天井”成功经受考验

  这么浓烈的烟气,为隧道自然排风的这29个“天井”到底管不管用呢?课题组负责人南京工业大学龚延风教授介绍,城市隧道安全疏散指标要求人员逃生时烟气温度不得高于80摄氏度,烟层高度高于1.8米,最小能见度不低于7米。这一指标一旦不满足,逃生人员死亡的概率就会增大。目前国家对于隧道安全疏散时间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地铁站的安全疏散时间为6分钟以内。龚延风介绍,根据西安门隧道暗埋段试验数据分析,10分钟后烟气状况才恶化,说明现有隧道天井排风技术足以支撑人员逃生时限。

  “现场试验前,我们只是进行数学模型测算和计算机模拟试验,对天井到底管不管用、管多少用心里并没有太大的底”,相关负责人表示。据透露,由于西安门隧道试验情况良好,又可比传统机械式排风节约工程投资1200万元、每年节约运营费用150万元-200万元,内环北线届时也将考虑采用这一技术。

  作者:朱福林/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